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我国,劳模精神的内涵经历过三个阶段的演化。一是萌芽阶段。这是指革命时期的劳模精神。其内涵是:以爱党拥军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为鲜明底色,以热爱劳动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崭新面貌,以创造精神及掌握娴熟的技能为内在需求,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埋头苦干为行事作风,以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团结群众为品格特色。二是发展阶段。这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十年的劳模精神。其内涵表现为:以坚定理想、忠党爱国、服从组织为崇高信念,以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为优秀基因,以爱岗敬业、忘我劳动、多作贡献为品质标准,以团结协作、勇于革新、淡泊名利为价值追求。三是成熟阶段。这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劳模精神。其内涵体现为:以爱岗敬业为基础,以争创一流为灵魂,以艰苦奋斗为本色,以勇于创新为核心,以淡泊名利为境界,以甘于奉献为底色。这三个阶段,劳模精神的内涵虽然有所不同,但核心价值没有变,都深刻体现了爱国奉献、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诠释着改革创新、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时代精神,它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劳模的精神和力量有其时代的特点、内涵和价值。劳模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劳模精神是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核心价值和思想道德的标杆,深刻地揭示了时代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内核。因此,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全面系统理解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把握其时代价值和意义。高等学校应努力成为劳模(工匠)精神的研究者、宣传者、践行者,在高校践行劳模(工匠)精神,就要把其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具体环节之中,要通过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开设劳模大讲堂,聘请劳模工匠担任兼职教授、德育导师等形式,推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学校、进教材,不断探索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好方法和新模式。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是上海乃至全国最早开展劳模育人的高校之一,早在1983年,学校前身之一的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就开设了“劳模班”,多年来不断探索实践,传承“劳模育人导师制”,共有260多名劳模走进校园,为新生上“大学第一课”,每年都有40余名劳模成为学生的德育老师、专业导师和就业导师,高少萍、王军、赖水顺、陈宝莲等80多位全国知名劳模被我校聘为劳模导师。这一制度深化了劳模精神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打造了劳模导师在职业教育和品德教育方面的品牌效应。

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更高的办学目标和追求,我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17年12月成立了“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和“新时代劳模精神研究所”,并聘请22位劳模作为学校特聘教授,还对应每个专业都建立了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2018年,学校开设了全国首个“劳模(工匠)精神教育实验班”,并以此为班底组建了“走近劳模实践团”,获得了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二等奖。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积极推进劳模(工匠)精神育人新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为我校建设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建设与管理类应用技术型高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构建新时代高校育人新体系提供了实践支撑和参考。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了更好地总结多年来在劳模(工匠)精神育人新体系方面的工作经验,也为了使此项工作成为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和操作性的行动指南,特编著了“劳模教育丛书”。丛书讲述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一个个直击心灵的劳模故事,饱含着劳模们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空,化身为光阴的使者,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炽热的情愫和家国情怀。

本丛书既有对劳模精神的历史回顾和理论阐述,又有许多劳模的精彩人生经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和思考劳模精神的思想内涵,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能够从本职工作出发,胸怀全局,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成为新一代劳模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套丛书的出版,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劳模精神育人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上海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鲜活教材。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探索劳模精神育人的一些经验,可供同类院校借鉴,也希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指导和支持,共同推动劳模(工匠)精神育人取得更大成效。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褚敏

2019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