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报告·2019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主编
- 8170字
- 2021-12-30 17:16:20
序言一
邬沧萍
2019年,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出版的《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报·2019》,体现出老龄智库在专业上对社会的智力支持,我由衷地赞赏。我作为学会的创建者之一,为本书编写《序》是义不容辞的,何况我是一个年近期颐的老年人,对老龄健康特别关心。本书我反复阅读多遍,很受启发,很有感悟,欣然命笔。
(一)
本书以“老龄健康”作为主题,而不用过去大多数人使用的“老年健康”,我认为是学会和本书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完全赞同。其实“老年”和“老龄”只有一字之差,在大多数人眼里和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词被看成是近义词,甚至理解为同义词;不过在专业学者看来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老龄”指的是年龄增加的现象和过程,“老年”常常是指一个人的日历年龄增长,人生过程分为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时段,“老年”是指人生中的一段时期,使用“老龄”我认为是有新意的。
其一,老龄健康更容易同健康老龄化契合,因为健康老龄化是指“开发和维持老年人功能发挥的过程”。国际上公认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其二,“老龄”一词具有增龄的含义,是指从婴幼儿发育,成长到青少年成熟期,再成长为青年、成年,直到进入老年,开始衰老的全过程。而且健康老龄化也有健康增龄的含义,是指进入老年期后,保持一种正常的健康衰老。
其三,中国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现代化以后,对老年人的歧视和虐待现象时有发生。国内外把老年人看成弱者的情况相当普遍,所以很多地方和国家都避免使用“老年”一词。日本很少用“老年”,而是用“高龄”;我国境外的华语地区也常常使用“长者”或“年长者”,避免使用“老年”。1979年,联合国把原来准备在维也纳召开的《年长人世界大会》,更名为《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理由是,全世界都认识到延长寿命是一项生理上的成就和进步的象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使用“老龄化”,多译自英文“AGEING”,在正式文献上,很少使用“AGING”,用意非常明显:AGE+ING具有增龄的含义。
其四,“老龄”一词是我国1982年参加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时,从联合国译文中引进的;此后,广泛应用于老龄委员会、老龄协会、老龄政策、老龄事业、老龄产业、老龄问题、老龄科学等领域,“老龄”一词现在已是家喻户晓的概念。不久前,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全国卫生与健康委员会设立一个老龄健康司。本书使用老龄健康同各个方面都能相互呼应。
(二)
本书的主报告是“聚焦老龄健康”的国情报告。
主报告第一章“新时代聚焦老龄健康的战略背景”,论述了老龄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分充分。本书命题在学术上的重要意义就是这一命题既符合人类发展和我国人口发展的规律性,也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性。人类起源于短寿时代,经过千万年的努力逐步从短寿时代发展为长寿时代;当然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类健康增进和寿命延长有各自的特点,但总的趋势是一样的。发达国家率先健康增进、寿命延长,不发达和落后的地区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也会跟上的。当今不同类型的国家,寿命的差距比较大,最不发达的国家,其寿命早晚也会提高的。今后全世界老年人口寿命也会普遍延长。新中国成立以前,一方面我国是一个长期积贫积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人们温饱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缺医少药,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另一方面,由于人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寿命苦短,人生就像短跑冲刺一样,很快到达终点。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经济还不够发达,但是人均寿命迅速提高。2018年,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7岁,超过了“人生70古来稀”的界限,比新中国成立前翻了2.2倍,是世界上人口寿命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长寿国家之列。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还远不能称为健康长寿的国家。我国进入长寿时代,但没有进入健康长寿时代,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因为我国人口高出生率、高增长率,人口增长过快,不能不采取严格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加速人口老龄化。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们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由于迅速消灭了传染病、各种病毒和寄生虫病等,大大降低了婴幼儿死亡率、孕妇死亡率,大大减少了中青年各种恶性的传染病,从而提高了人口寿命,这是符合规律的;但是,由于经济、文化落后,人均收入很低,卫生保健事业落后,人们的健康水平不能与寿命同步提高,慢性病和衰老加速,健康增进仍然相对缓慢,这也是符合规律的。我国已经进入长寿时代,聚焦老龄健康刻不容缓。
2019年学会出版《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情报告》选择“聚焦老龄健康”这个主题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因为2020年以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期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期,这一队列的人口持续以平均每年2500万速度增长,鱼贯进入老年期,将要持续12年之久。据研究预测,2025年,我国老年人将高达3亿;到2032年最少要达到4亿;2050年,我国老年人将达到5亿,而且80岁老年人达到1亿以上也是难以避免的。我国在2015年,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已有0.4亿,我们绝不能到2050年时,成为世界失能人口大国。因此,本书聚焦老龄健康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是很有远见的。
我国政府不久前启动了老龄健康促进行动,是高瞻远瞩的,本书聚焦老龄健康是对这一行动的智力支持。
(三)
主报告第二章“新时代老龄健康的内涵界定及现状变化”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也是最重要的理论诠释,充分体现了一个智库对社会发展提供的智力支持。老龄健康和健康老龄化,似乎是老生常谈、耳熟能详的概念;但真正研究起来,里面大有学问,国内外许多学者甚至老百姓都能讨论健康老龄化,但都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未有共识,只能提供部分的认识。
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经认识老龄化,认识人类的衰老。1950年,世界成立了国际老年学学会(IAG);在此之前,欧美已经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人类衰老和长寿问题;1956年,联合国出版《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一书,老年健康受到重视;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1990年,欧洲医学会率先在哥本哈根提出健康老龄化的认识;1993年,国际老年学学会,在布达佩斯年会上,以“科学要为老龄化服务”为主题。此后,全世界都公认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的必然选择,但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并不一致,最初的认识是:发达国家许多老年人活到75—80岁,器官的功能还和以前差不多。联合国起初接受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也只认识到,如果老年人个个都能够健康,人们就不必为人口老龄化忧心忡忡了,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项社会运动来号召。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有幸参加一些联合国的会议、国际老年学学会的会议和亚太地区老年学学会的会议,获益良多。1993年,中国老年学学会组织过一个代表团,有许多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回国后,中国老年学学会组织了一次健康老龄化的征文比赛,收到专家学者的论文近千篇,接着开过多次学术性的研讨会,每次会议都有收获,但都是各抒己见,大多数专家学者只谈对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对健康老龄化的概念还是零碎的,未达到系统的全面认识。
在20世纪后期,中外学者都有各种各样对健康老龄化的认识,但大多数都是从健康的一个方面或从生命系统某一个器官的衰老和疾病来谈论健康老龄化。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进行多项研究,也发表许多研究成果,研究影响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如1992年,世界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决定健康的遗传基因只占15%,医疗卫生占7%,健康生活方式占60%等;也有报告认为遗传基因只占20%,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占50%以上等。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维多利亚宣言上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的饮食、科学健身、戒烟戒酒、心理平衡。这些研究的成果被全球接受,并奉为经典。在很多卫生专业会议上,谈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睡眠健康、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病等,所有这些都事关老年人健康和功能发挥,但是还不是老龄健康和健康老龄化的全面认识。因此,健康老龄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老年学学会等专业团体研究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和主管健康老龄化的卡拉奇等,一直重视并在全世界组织研究老龄化和健康关系的研究。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在全球各地开展健康老龄化的研究,提出一个《积极老龄化的框架》的研究成果,对健康老龄化在理论上有很大的突破,可以认为是健康老龄化的升级版。《积极老龄化的框架》认为老年人的健康要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出健康、参与、保障三根支柱的最好的状态就是积极老龄化,提出从生命全周期的角度来看健康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并提出影响积极老龄化决定性因素,但是没有像过去一样提出一些量化指标,指出老年人在增龄的过程中,降低危险因素的积累,就能够延缓或推迟人的衰老,享受到更长时间的健康生活;在增龄的过程仍然保持生活自理,较少需要昂贵的医疗费用和照料服务,并认为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时间完全能够压缩到最短;积极老龄化的提出是对健康老龄化认识的极大飞跃,并认为一个人即使出现某个器官失能,经过外在的友好帮助,老年人仍然能够发挥功能。
在人类认识健康老龄化过程中,总是由局部认识到逐步深化的过程。我参加不下几十次国内外关于健康老龄化的会议,国内研究上百例的百岁老人的健康研究,确实获得很多老年的健康知识,但都是碎片化的。诸如,“生命在于运动”; “勤者寿、仁者寿、智者寿”;对“逢老必衰,逢老必病”的辨证认识;“成功老龄化”; “生产性老龄化”; “让生命增加岁月,让岁月增加生命”; “终身健康,终身参与、终身学习、终身福利”; “失能和半失能可以压缩到最短,甚至可以争取无疾而终”;等等。在我参加的会议和研究中,所有这些碎片化的知识都是很有用的,但远远没有达到对健康老龄化的全面认识。
2002年马德里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以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各地继续开展老龄化和健康的研究;2012年,人口活动基金和国际助老会出版了《21世纪人口老龄化:成就与挑战》一书,研究了老龄健康的前景展望,对积极老龄化提出了很多新的关于健康的知识;2015年,马德里会议的后续行动以后,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近千篇研究报告概括成一本《关于老龄化和健康的全球报告》,这是迄今为止研究健康老龄化的最新成果,该书在全世界第一次提出“健康老龄化完整定义”,认为“健康老龄化就是让人们能够在老年期享有幸福的生活的功能发挥的开发和持续过程”,这是迄今为止对健康老龄化最新的科学概括;对功能发挥各种决定性因素,做出了比较科学的论证。主报告第二章介绍了健康老龄化这一科学概念,并对功能发挥作了比较科学的诠释,这是本书亮点所在。
主报告对老年人功能发挥的阐释是目前最新、最全面的论述,值得认真阅读和研究,功能发挥是指老年人认为要实现或做到他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老年人功能的发挥首先取决于个人的内在的生理潜力(体能和智能),又取决于制约老年人健康的所有外在的条件、环境和各种关系,以及个人同这些外在条件和关系的互动关系。外在条件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人能利用和适应外在条件的能力。二者的活动关系决定功能发挥的程度,这就是说老年人能积累或缓解健康的危险因素,或者是利用有利于缓解衰老的因素。同时也要指出生理的潜能发挥;从全生命周期来看,也决定于在成长和成熟的增龄的过程中,外在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家庭和社区环境等。因此,从健康老龄化最新的定义来看,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主要取决于外在的条件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也包括人一生中遇到的大小事件及其所受的影响。目前专家学者比较公认的认识是,大多数人的衰老与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与年龄的增长有关,但总的说来都不是决定性的。因此,可以概括为“存在决定人的健康长寿”,其实也符合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这就说明为什么人们生活在同样的历史条件和环境里,却会有不同的健康状况,人们的不同选择和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长寿。
细读第二章,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卫生体系从以疾病为基础的模式,向以老年人需求为核心的综合关怀为转变”的理论依据,也能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所强调的“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至理名言。全面认识健康老龄化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部分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
主报告第二章第三节提出影响老龄健康的几个决定性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社会隔离、社会适应等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老年人的许多常见病、多见病和心理抑郁等,还有待深入研究。
(四)
主报告第三章“我国老年健康政策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效果”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本章把我国老龄健康事业发展划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完善期。这一划分符合我国老龄健康的实际情况;也符合我国健康卫生工作与时俱进,符合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尽力而为、量力而为”的指导思想。我国确实是“未富先老”,也有人提出我国是“未备先老”。如果说“未备先老”是指没有思想准备是对的,但如果指的是物质准备、人才准备、财力准备,那就不是很恰当了;因为应对老龄健康必须要有人才、物质和财力,需要真金白银,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物资匮乏。1952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19元;直到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也只有190美元;那个时候我国还缺医少药,被国外讥笑为“东亚病夫”;当时我国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寿命的阶段,各种恶性的传染病,如霍乱、天花、鼠疫、疟疾等,还有慢性病的肺结核、血吸虫病等,令人谈虎色变,婴儿死亡率、幼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都很高,很多人生命苦短,英年早逝。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各种卫生保健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短短的几年就把我国的寿命大大提高;但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影响,人们的生活刚刚开始有所改善,多子多福的思想就普遍抬头,使人民健康改善受到很大制约。我国依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群防群治,推行赤脚医生等,使我国人均寿命开始提高,被世界公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健康增进和寿命延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同联合国合作,1982年开展大规模的第三次人口普查,认识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结构,先后派出许多专家学者到世界各地学习、参观、访问,认识到中国人口问题的实质和人口老龄化的形势。
1982年建立全国老龄委员会,把老龄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首先倡导老有所医,开始接受国外的健康老龄化的理念,在国内多次开展健康老龄化的学术讨论和努力构建老龄社会保障和服务保障体系。2003年提出农村合作医疗,接着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成就。我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覆盖人群越来越广,老年人的养老待遇年年增加,都是举世瞩目的。2012年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龄健康维护体系和老年服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建立了老龄健康维护的“四梁八柱”。我国老龄健康的成就归根到底就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能够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既发挥了政府这只看得见手的作用,也充分调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决定性作用。我国以人民为中心,调动各个民间团体、社区和广大老年人及家庭的积极性,共同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而不懈努力。
(五)
主报告第四章“我国老龄健康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述养老体系从健康资源供给侧方面展开,认为我国有一个“黄金机遇期”。我国“未富先老”,人口长寿而不够健康,老龄健康成为关键问题。建立老龄健康的医疗、医保、医药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主要是大健康养老产业,已成为新的增长点。健康消费新需求带来的动力,但“黄金机遇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必须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质量提高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老龄健康事业和老龄产业有人、财、物的保障。一方面,我国GDP迅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对把老龄健康作为一种战略投资的认识,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老年人及其家庭有相应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当今,中国老年人已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中等收入,更重要的是新一代老年人要比现在的老年人底子更厚,有住房,有财产收入,有更高的文化教育水平,懂得使用互联网进行消费和理财;但还需要引导老年人理性消费,这样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才能相得益彰;如果老年人不懂得理性消费和健康的消费,把消费的重点放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老龄健康产业和事业就难以得到发展。中国传统上的家庭养老,缺乏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养老观念,加上长期供给制的影响,不理解服务也是需要个人付费的,也是一种劳动交换。因此,在老龄健康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应该教育全社会和老年人及其家庭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老年人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或缺的,这样老年人得到全面发展,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六)
主报告第五章“新时代提升健康水平的思路和政策框架”是这个报告研究的最终成果。“智库”对社会贡献,主要体现在智力支持上,最终体现在政策建议上为党和国家想办法、出主意;“智库”不是在金字塔钻研“坐以论道”,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经得起考验、有可行性的政策。本章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出的建议和办法都是基于我国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提出的八条政策框架同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四梁八柱”的法律、方针、政策、体制、机制,既吻合又有创新。
中国已进入长寿时代和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将长期存在;我国虽然是个后发的长寿国家和老龄社会,但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也不能亦步亦趋,要走自己的路“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我国90%以上老年人采取“居家养老,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让数以亿万计的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像生活在无围墙的养老院一样,安享晚年,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我国是从几千年的封建农耕社会过来的,缺乏社会化的公民意识。我国只用了三四十年就逐步实现人口城镇化,使亿万人很快进入陌生人社会,原来农村的熟人社会已经土崩瓦解;由于城市改造,以前的老街坊、老邻居也不复存在,都是面对新社区的陌生人社会。因此,大多数人社会参与意识不强,原来农村里的熟人社会也很难找到。在一个陌生人社区里,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守望相助,自觉参与社会治理等行为和习惯,还有待提高。建立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模式还不令人满意。在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面对越来越多老龄健康问题之时,必须下大气力在党的领导下,调动社区和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使大多数人认识到我是社区人,社区是我的家。一方面,要发挥我国优良传统,让家庭在老龄健康促进中仍然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社区和基层还需要培养一批受过培训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培养具有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的全科医生,以及熟悉社区居民情况,具有预防、疾病治疗、照护、康复、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我国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能满足物质生产的需要,同时要转变思想,调整劳动力结构,增加生活服务业的人力和人才资源;特别是从事老龄事业、老龄产业和养老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智能养老事业,但是老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人性化的服务,许多事情是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在长寿时代、老龄化社会,培养和稳定足够的老年服务人才,是时代的需要,任务也是艰巨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实现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提高老龄健康水平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邬沧萍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