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王莽时期的货币

西汉中期以后,社会进入大统治局面,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五铢钱币值高,在宣帝时,有“谷石至五钱”,是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最低粮价。这一时期,五铢钱铸造的数量也很多,史料记载:“自汉武帝元狩五年三官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中国古代的货币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8—公元前33年在位)外戚王莽,逐渐掌握了汉朝大权。公元8年王莽取代刘氏自立为皇帝,国号“新”。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莽认为汉朝刘氏政权是由“卯、金、刀”构成的,于是下诏:凡“正月刚卯(汉朝在正月卯日用金、玉、桃木做成的一种饰物)”和金刀钱币不准再通行,并废除错刀币、谬刀币及五铢钱。历史上的王莽极端迷信于所谓的“制度改革”,以为制定了新制度,天下自然会太平。货币制度同样逃脱不了朝令夕改的命运。王莽代汉期间,币制也是经常改动。每改一次币制,过去铸造的货币便不能再在市场流通。于是大批农民和城市里的小工商业者、普通居民,就要承受因此带来的损失,就要破产和失业,所以,实际上王莽任何一次币制改革,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就要破产和失业一次。据史书记载,王莽称帝15年,先后进行五次变革币制。可想而知,当时老百姓的损失之大!

1.3.1 王莽货币的种类

1.刀币

公元7年,王莽未正式篡位前,以“摄皇帝”“假皇帝”的身份,下令铸造值五千的错刀钱、值五百的谬刀钱以及值五十的大钱,与汉朝原先铸造的五铢钱共同在市场上流通。

王莽在刀币上加了一个方孔圆钱,并且明明白白地铸上刀币的名称和价值。如“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其身形如刀,材质为铜。一刀平五千的圆钱上以黄金镶嵌“一刀”两字,刀身铸有“平五千”三个字,所以又称金错刀。一刀平五千与原来的五铢钱并用,一刀平五千当五千枚五铢用。契刀五百当五百枚五铢用,大泉五十当五十枚五铢用。

金错刀(图3-1-16)、契刀(图3-1-17)通长二寸二分(汉尺),实际测量长约7.2~7.5厘米,金错刀重20-46克,契刀重16.4克。后来民间私铸减重,数量颇多,今所见大小不一,而且面文有二决文、四决文重轮、传形等。这两种异型的货币都是榨取百姓血汗的虚价大钱,铸造后百姓纷纷抵制使用。不久之后,王莽认为“刘”字含有“金刀”凶煞之气,遂进行二次币改,废除了这两种货币,因此金错刀、契刀存世量稀少。

图3-1-16 金错刀

图3-1-17 契刀

图3-1-18 大泉

金错刀形状奇异,制作精致,存世极少。历代的文人雅士亦为金错刀留下了许多赞美颂诗。杜甫诗云:“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孟浩然诗曰:“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张平子也有:“美人赐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等等,不可计数。虽然王莽及其王朝早以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王莽所铸钱币的艺术价值却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它的文字、冶炼和设计都堪称中国古钱一绝,于是王莽也多了一个——“中国古代第一铸钱圣手”的称号,甚至有人认为王莽是穿越之人。这恐怕也是王莽所始料未及的。

2.泉钱

王莽立国后就将刀钱和五铢钱一并废除,专用大小泉(图3-1-18)。泉在周朝已作为“钱”的别写,而且含有像泉水源源不断流通的意思。然而人民对王莽的货币政策早已怨声载道,他们拒绝用大小泉,坚持以五铢钱进行交易。在当时无法维持一种稳定的币制的情况下,不少人又从事私铸。于是王莽将使用五铢钱的人流放到边疆去,弄得农民和商人纷纷破产,诸侯卿大夫以至老百姓因私铸而定罪的多得无法计数。中国历史上,在货币制度方面展开这样剧烈的斗争,还是少见的。

3.宝货制

朝令夕改的王莽货币,专用大小泉仅仅一年,又花样翻新,搞起了所谓宝货制。“王莽建国二年(公元10年)行‘宝货制’。”即: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是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为金货、银货、龟货、贝货、泉化、布化六大钱币类型,二十八品是指不同质地、不同形态、不同单位的二十八品钱币。宝货制乱七八糟像个大杂烩,连王莽自己也未必弄得清楚。龟甲、贝壳交易的时候须量尺寸,其麻烦可想而知。布币分成十级,从小布一百到大布千钱,每级实际重量只差一铢,不识字的人毕竟是大多数,简直无法分辨。

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宝货制”的内容。“宝货制”的二十八品分别为:

金货一品,即黄金重一斤,值钱一万。

银货一品,即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值钱一千五百八十,普通银每流值钱一千。

龟货四品,即元龟长尺二寸,值钱二千一百六十;公龟九寸,值钱五百;侯龟七寸以上,值钱三百;子龟五寸以上,值钱百。

贝货五品,即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值钱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值钱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值钱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值钱十;贝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值钱三。

泉货六品,即小泉直一,直径六分,重一铢;幺泉一十,直径七分,重三株;幼泉二十,直径八分,重五铢;中泉三十,直径九分,重七铢;壮泉四十,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布货十品,以大小顺序则有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即小、幺、幼、序、差、中、壮、第、次、大。

这二十八品均为法定货币。在当时的流通领域中,大概只有其中的六泉十布所占比重较大。尤其以“六泉”制作精美、钱文秀丽。“十布”均模仿战国平首布钱形态,不同处是十布的头部铸有一圆孔,钱面中部自首部至裆部铸有一条直线,直线两侧为钱文,阴文,篆书;币的首部圆孔及币的边缘均有廓。

4.大布黄千

王莽实施的“宝货制”,换算复杂,币制混乱,不仅导致民怨沸腾,还直接引起商品流通不畅。不买王莽账的民间流通,依然使用五铢钱进行日常交易。王莽得知后大怒,于是明令城内老百姓接受,每个人出入城必须出示“大布黄千”钱来作为通行证。

大布黄千同样是王莽篡权后改铸的钱币之一。这种货币钱文纤细、工艺讲究,版别也有很多。大体钱文以悬针篆为主。

图3-1-19这枚大布黄千布币,平首平肩平足,腰身略收。首部穿一孔,用以绳系。正背两面皆铸为不通穿(即圆穿与首端间没有中线者)。钱文为右读,布局在中线左右两侧,均匀得体,笔画流畅。大布黄千布币为铜锡合金铸造,露铜部分呈青黄色,币身较硬,当时铸币量大,币形也多。除大布黄千外,还铸行过六泉、十布等布币。

图3-1-19 大布黄千

大布黄千有通穿和不通穿两种。大布黄千为王莽始建国二年实行第三次货币改制时所铸十布之最大者,“黄”为“横”之省偏旁“木”,“横”即“衡”,喻义“等于”,表明一枚“大布黄千”等于“小泉直一”1000枚,一般长5.4厘米,重8克至12克。

1.3.2 王莽货币的钱文

王莽铸币的文字,特色突出的是采用悬针篆。诸如王莽的十布、货布和货泉等。其中,悬针篆比较突出的是货布和大布黄千两种。这两种钱的悬针篆很具典型性。

悬针篆是小篆的一种,也叫垂针篆,是篆书的异体,悬针是指“竖画收笔出锋”,锋就像钢针倒悬一样。据传,悬针篆为东汉曹喜所创。南朝宋王愔的《文字志》说:“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宋朱长文《墨池篇》说:“悬针之书,亦出曹喜。”宋僧梦英《十八体书》说:“悬针、垂露曹喜所作。悬针篆,抽其势,有若针之悬锋芒。”清代泉学家翁树培在《古泉汇考》中评价王莽货币的面文说:“货布二字细瘦如针,莽钱中之最精者。”这几位在对悬针篆进行议论和描述的同时,也肯定悬针篆是曹喜所创。当时这种说法目前并不被认可。如果以曹喜的工作年限为轴检验,就会发现曹喜供职于章帝(公元75年—公元88年在位)期间。而王莽是在公元8年至23年在位,明显晚了六七十年,说明曹喜在章帝那里当小官时,王莽已经铸好了这几种悬针篆的钱币了。可见悬针篆并不是曹喜所创。

常见的大布黄千钱文的悬针篆有两种,一种为四字悬针均不太明显,另一种则是四字悬针均显著,另外还有异范大布黄千一种,“黄”字和“千”字末笔悬针的尖锐程度都非常强烈而醒目。

虽然历史上的王莽钱币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然而它也促进了铸钱工艺水平的大大提高。王莽钱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它的文字、冶炼和设计都独具匠心,堪称中国古钱一绝。

1.3.3 王莽货币的使用

鉴于王莽币制的混乱,时人并不情愿使用。于是王莽便强迫命令,不带布币不准通行,公卿身上须有布币才能进宫,甚至采用残酷的惩罚办法,一家铸私钱,五家连坐,等等。但实际上这些措施皆施行困难。强制通行的布币越来越不值钱,物价越涨越高,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公元14年(王莽天凤元年),王莽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货币,铸行货泉和货布,有点接近了五铢钱币制。但这时王莽的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币制改革已经无力回天了。

纵观中国货币历史,王莽时期的币制最为混乱,但铸钱的工艺技术可谓炉火纯青,尤其是金错刀的错金,“一刀”两字发射出水银的光彩,后代人都把它作为珍贵的工艺品来收藏。现在使用的成语“铸成大错”的“错”,本义也指错刀,借用为错误。不仅如此,当时的货布制造规格很严,要求货布长二寸半,宽一寸,四枚连在一起,恰好等于汉制一尺。即使检查上千枚,其大小轻重也少有差别,以致可以由钱币来确定汉代的度制和衡制。可见当时造币技艺之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