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规划有效性评价:理论、方法与案例
- 沈孝强
- 579字
- 2021-01-15 18:15:59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尽管规划有效性研究对于规划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Snyder & Coglianese, 2005),近二十年以来其关注度也不断提高,研究成果增多,但几乎所有的文献都会提到,这一领域依然滞后,面临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Mayne, 2001; Carmona & Sieh, 2008)。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学者建议加强对规划本质和定位的理解,以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最本源的灵感和依据(Carmona & Sieh, 2005; Altes, 2006; Alexander, 2009)。对空间规划有效性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准的争议是造成当前研究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Waldner, 2008)。对此,学者同样提出,规划有效性衡量标准也应随规划具体类型的变化而变化(Mastop & Faludi, 1997; Alexander, 2009; Waterhout & Stead, 2007)。
这一领域还面临理论研究和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Seasons, 2003b)。有学者毫不客气地指出,当前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则是另外一回事,且这种隔阂在不断增强(Khakee, 2003)。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具体的评价方法将规划有效性衡量标准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去(Wong, 2000; Jun, 2004)。此外,为提高评价结论的有用性,值得进一步分析规划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指导后续规划修编、实施、管理和相关决策(Knaap, 2004; Joseph et al., 2008)。
围绕上述主题和逻辑,综述遵循如下思路:首先,总结规划有效性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难题;然后,在分析两种规划基本类型——控制性规划和引导性规划的基础上,综述规划有效性衡量标准的研究进展;继而,梳理已有规划有效性的具体评价指标和方法;最后,归纳关于空间规划有效性影响因素的主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