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辨析:从“科学技术资本化”到“科学技术泛资本化”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认为,“科学技术资本化”是“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的低级阶段,它是指工业资本以及金融资本以逐利为目的渗入科技研发体系和全过程并将其纳入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后,在无所不能的资本穿针引线和牵线搭桥下,社会系统辅之以一系列横贯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制度安排,促使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用的生产技术,即转变为能够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商品化科技成果以更好攫取剩余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端于17—18世纪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即蒸汽革命时期的英国,成就了18—19世纪的大英帝国。此后,“科学技术资本化”随着爆发于19世纪中叶美国的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即电力革命而走向深化。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科学技术资本化”程度越高的国家,科技创新越活跃,科学技术越强大,其必然结果是,科技发达导致经济发达和综合国力强大。是故,“科学技术资本化”助力英国在19世纪成为资本主义第一强国和世界霸主,此后,又助力美国在20世纪成为资本主义第一强国和世界霸主。

“科学技术资本化”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是“专利权资本化”。

专利权资本化是在法律保护下,专利技术资本化的过程。具体来说,是指专利权人将其获得的专利权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与资金投资方提供的资金共同投资入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专利权人没有获得专利权转移的即时兑现,而是因此获得了所投资企业的一部分股权,专利权人也并未全部丧失对该专利权的所有权,专利权人可以以股东或合伙人的身份享有企业财产的共有权。[27]

显然,专利权资本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体现。专利权之所以能够“资本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一套保护专利权的法律制度。在资本主义进化史上,这样的法律制度于17世纪20年代首创于英国并不断完善,18、19世纪推广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并成为现代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第二,能够“资本化”的专利具有商业化的潜力,即它能够改进现有的生产技术或者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经济收益。简而言之,专利权能够给持有人和投资者带来利润,它必须成为资本盈利的重要工具。第三,投资人(货币资本家)认可这项专利的商业价值并愿意投资,将专利变成适销对路的商品推向市场。因此,“专利权资本化”就是专利权人(发明家、科学家等)和投资人(货币资本家)按照股份制的原则共同投资经营,在此过程中,专利权人可以和投资人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共担风险,共享投资收益。“专利权资本化”是“科学技术资本化”时期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最好的法律制度安排,它既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大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变迁中的“科学技术泛资本化”则是“科学技术资本化”的高级阶段,是其“扩展版”或“升级版”,其标志是二战结束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即风投资本和科技研发全面联姻,特别是风投资本的普及和风投市场的成熟与壮大并带来一系列相关的金融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是科技研发与资本联姻的最高阶段,极大优化了资本逐利的过程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商品乃至“资本化”的过程。与“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相伴的科技产业革命是信息技术革命。在此过程中,国家资本(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为科学技术全面、彻底的“资本化”营造了最优良的社会生态环境,使科学技术与资本全面结合和相互促进、转化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成为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并扩大统治范围的利器,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动力之源。“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缘起并深化于美国,随后推广到资本主义世界,它使得美国在二战后继续稳坐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宝座并成就了美国二战后的世界霸主地位。二战以后的世界历史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程度越高的国家,科学技术越强大,其必然结果是,科技发达导致生产力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强大。

“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是“知识产权资本化”——它同样是“专利权资本化”的“扩展版”或“升级版”。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自然人通过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确认并享有权利。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知识产权制度是专利权制度的必然拓展,按照世界知识产权局(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1970年4月26日颁布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 条第8 款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1)与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有关的权利(指版权或著作权);(2)与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活动、录音制品和广播有关的权利(指版权的邻接权);(3)与人类在一切领域创造性活动产生的发明有关的权利(指专利权);(4)与科学发现有关的权利;(5)与工业品外观设计有关的权利;(6)与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及其他商业标记有关的权利;(7)与防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权利;(8)一切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28]

通俗而言,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这三大权利及其相关权利。顾名思义,“知识产权资本化”就是上述权利的拥有者,将其拥有的权利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与货币资本的投资人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共担风险,共享投资收益的过程。和“专利权资本化”不同的是,在“知识产权资本化”过程中,作为投资品出现的知识产权不仅包括专利权,而且还包括上述诸多权利。同样,“知识产权资本化”也是“科学技术泛资本化”时期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最好的法律制度安排,它既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大发展。同时,也给当代资本主义带来了纷繁复杂的诸多变数。

“科学技术资本化”是科学技术与资本联姻的初级阶段,其目的是更多更好地攫取剩余价值,逐利是其动因。而作为科学技术与资本联姻的高级阶段,“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的目的则是“控制”,“掌控一切”成为资本的终极目标,逐利已经蜕变为“掌控一切”的可有可无的副产品,这也使得资本主义由来已久的“科技异化”现象演进到了即将爆炸的“临界点”——这是人和自己创造物的关系彻底扭曲和主次颠倒的极致。对此历史现象若不加以有力的约束和自觉的纠偏,人类文明将面临巨大的隐忧,这是资本主义的本性使然。

总之,无论是“科学技术资本化”还是“科学技术泛资本化”,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变迁中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其共性目标都是促进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它们所引致的诸多社会矛盾都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产物。

为了说明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演进规律,特构筑图1.1:

图1.1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向资本演进的示意图

图1.1说明:

第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生产知识的结晶必然商品化成为技术商品,这是一种高价值的商品。因为它一旦被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将带来丰厚的利润。这是资本逐利能力得以提升的“力量倍增器”。

第二,技术成为商品是技术成为资本的前提。商品化的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能够充当特殊的资本即技术资本。如前所述,它是科学技术和资本联姻的产物,是货币资本的技术化身,其本质仍然是资本,实现增值是其存在目的。

第三,技术资本和技术商品的共性是:“首先都具有唯一性、无形性、风险性等技术成果的一切特性;其次,技术资本和技术商品在生产或交易之前必须对其量化,即必须为其定价。最后,能够成为技术商品或技术资本的技术成果必须都具有先进性、适用性等特点。”[29]

第四,为了保护资本在社会化大生产不同环节的利益不受侵犯,资本主义建立了产权制度,以便对科学技术及发明创造进行专利权保护,专利就是合法的“垄断”或者“独占”,这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重要制度。至此,科学技术演变为专利权资本,它是“科学技术资本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在社会生产中将发挥远超货币资本的威力,专利权资本在高效逐利的同时也为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五,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保护私有制的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专利法不断拓展进而成为对一切智力性劳动成果实施保护的法律体系,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于是,专利权资本必然进化为知识产权资本,它是“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的直接表现形式,也是“科学技术资本化”的升级和进化。

第六,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向资本演进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资本化呈现出渐进演化的特点,即技术商品—技术资本—专利权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科学技术作为资本的特性呈现不断加深的趋势,始于技术资本终于知识产权资本。

第七,科学技术在上述向资本演进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繁荣,具体表现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科学技术也随之进入大爆发时期,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能够对上一次科技革命进行全面超越。而科学技术在向知识产权资本即“科学技术泛资本化”全面进化的时期,人类科学技术也走向空前的繁荣,它把人类文明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也给人类文明带来不可控的诸多变数并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资本和科技研发的完美结合促进科学技术从“资本化”向“泛资本化”演进,最真实体现了资本与生俱来的“三大本性”,即逐利本性、竞争本性和创新本性。

“资本三大本性”之一是逐利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决定:若不能实现自身不断增值,资本便没法生存,资本主义就要走向崩溃,这是资本主义亘古不变的真理。追逐更多的利益,占有更多的财富应该是人类本性使然。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其发挥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无情地斩断了把人民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厉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30]

“资本三大本性”之二是竞争本性。资本自从来到人间就把最激烈也最残酷的竞争性带到人类社会,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类诞生以来所必须面对的、不能有丝毫懈怠的生存竞争的压力,这种压力最初主要来自大自然施加给人类的生存重压。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人类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不再来自大自然,而是来自人类社会自身,这恰恰是资本主义所展现的残酷的一面。资本主义的历史经验证明,资本保持活力的秘诀在于:它必须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除此,资本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

“资本三大本性”之三是创新本性。资本为了逐利,必须参加竞争;为了竞争获胜,资本必须创新。无论是“科学技术资本化”时期还是“科学技术泛资本化”时期,资本所引发的创新,涉及科技创新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制度创新,如企业制度创新、市场制度创新、法律制度创新等,资本停止创新,将丧失生机和活力。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世代的地方。”[31]

资本与生俱来的三大本性之间形成一个首尾衔接、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且运动速度周而复始不断加速的“滚雪球模式”,在这个似乎永不停歇的运动中,资本与科技的联姻成为必然,“科学技术资本化”进而“科学技术泛资本化”就此展开,它促使资本主义走向壮大且发展速度日趋加剧,新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总之,“科学技术泛资本化”既深刻地改变着资本的面貌也深刻地改变着科学技术的面貌,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相关概念辨析: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命和科技产业革命

欲深入研究科学技术从“资本化”到“泛资本化”的复杂历史进程,需要明晰这一组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科学、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命和科技产业革命——之间的关系。

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客体即大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的总称,这个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它随着人类认识客体活动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且永无止境。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具体性。科学将世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它们的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相对于无限世界的永恒问题,它们一般只提出和设法解决现实对象的有限问题;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起于经验(由观察、实验而来),讫于经验(用实验对所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背离经验;精确性。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明晰的,彼此联系、不矛盾,通常都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告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32]。除此,科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基本特性即“可预见性”。它指“可从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推导出或预测出未知的各种现象或行为,这些预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可以用经验来检验。可预见性表明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反映着认识客体运动的规律性,包含着知识增值机制,能不断提供新的知识。科学正是凭借这种预见性,使其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可预见性是科学的生命及力量之所在”[33]。简言之,“科学是经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34]。科学对人类认知的价值在于,它是指导人类实践的理论结晶。

作为与科学紧密联系的技术,它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交往实践中,根据实践经验或某种科学原理所创造或者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及方式方法的总和。按照知识体系积累的不同来源,技术又分为“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经验性技术指导是依据长期实践经验(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而创造或发明的物质手段以及丰富、技能、技巧等,经验性技术是以经验为前提的,没有相关的实验经验,就没有相应的经验性技术。例如,没有与泥土打交道(泥土和水、泥土被烧、泥土晾干等)的经验,就不可能产生与形成陶瓷技术。所以,经验性技术是一种‘后生技术’。科学性技术指的是依据科学理论而不是一般性的实践经验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方式、方法等。科学性技术一般是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经过创造与发明而产生及形成的,有了相关的科学‘预见’,就会有相应的科学性技术。例如,有了原子物理的理论,就会有原子能技术;有了基因理论,就会有基因重组技术。所以,科学性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正因为科学性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它对实践活动有预见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性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日益超过经验性技术而占据主导地位。”[35] 简言之,技术对人类认知的价值在于,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交往实践中根据科学原理而发明的,能够极大提高实践效率的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此谓之“科学性技术”或“前生技术”,即先有科学原理后有技术创造/发明;而“经验性技术”或“后生技术”则是人类在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交往实践中发明的,能够极大提高实践效率且暗合科学原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能够极大提升人类实践效率是“科学性技术”和“经验性技术”的共同特质。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①科学是科学性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础并为科学性技术发展不断提供知识源泉;②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技术为科学研究及其进展提供必要的手段及条件。④经验性技术中包含科学因素,它的提炼与升华是科学创造的一类源泉;⑤科学可以改进或提升经验性技术;⑥在技术中存在科学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形成技术科学;⑦在科学中存在技术问题(‘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推动科学发展或产生新的技术;⑧出现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36] 显然,科学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泉,科学性技术是最有价值的技术。经验性技术作为人类在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交往实践中“自发产生”的技术,一旦经由科学原理的画龙点睛般的提炼不仅可以促成新的科学创造,而且可以产生“科学性技术”,进而提高人类实践的效率。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见表1.1:

表1.1 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②

② 钱时惕:《科技革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同样作为人类认识客体的知识结晶,科学与技术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历史上,技术向科学之转化曾经是科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现代科学体系建立以后(20世纪以来),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已成为失误发展的主流,当然,也仍然存在技术向科学转化的现象。由于科学与技术分属不同范畴(科学属于认识范畴,技术属于实践范畴),还由于科学存在不同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产技术等),因此,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必然要经过一系列过程并有着多方面的联系。”[37]

显然,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的哲学依据是认识论中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科学)源于实践(技术),高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现今时代被人们普遍使用的“科学技术”一词并不是“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简单的叠加,它反映的是当代科技革命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趋势。“这种一体化是在科学和技术各向对方渗透和融合的基础上出现的。科学技术化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科学化是指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高技术都是以最深厚的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极高的科学含量或知识含量。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则是指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以致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象。”[38] 总之,科学与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关系已经远非资本主义发展之初所能比拟,经过持续不断的科技产业革命的催化,科学和技术之间已然形成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技术”一词的普及化就是这种关系的表现,而资本在其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黏合作用。

科技产业革命是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统称。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有机融合,前者“指的是正在成长的新科学传统(科学的基本思想与观念、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活动的方式及方法、科学的规模及标准)取代旧科学传统的活动或过程,这种传统的变换,意味着人类认识的飞跃”。后者“指的是正在成长中的新技术传统(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结构、技术活动的方式及方法、技术的规范及标准、技术运用的形式及规模等)取代旧技术传统的活动或过程,这种技术传统的变换,意味着人类实践手段或方式的飞跃”[39]。科学革命属于人类认识范畴的革命,其主要任务是建立起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的崭新的知识体系。技术革命属于人类的实践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建立起有关“做什么”“怎么做”的崭新的操作体系。科学革命推动了技术革命,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技革命从认识到实践为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提供了最 有 效 率的方 法,它 在生 产 领 域的广 泛 运 用 必 然 促成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指的是“一种正在形成的新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基础、产业的结构、产业的运行方式、产业的规模等)取代旧产业传统的活动或过程,这种产业传统的变换,意味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结构的飞跃”。因为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即科技革命的“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大规模运用与推广并引起产业结构、产业运行方式、产业规模相应变化时”[40],科技革命才可能促成产业革命;同理,产业革命对科技革命也有反作用,即,产业革命最终会促进科技的进步。基于此,本书使用科技产业革命这一概念来揭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 科技产业革命发生链即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图

图1.2揭示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之间存在一种首尾衔接、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关系。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准备和先导;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是实现科学理论创新的手段和工艺方法,同时又是产业革命的直接诱因,并成为架设在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之间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产业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但并不是科学革命的必然结果。新产业的发展又会为新一轮的科学革命提供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关系决定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关系的实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却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将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1] 在这里,“社会的需要”往往表现为每一次科技产业革命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新兴产业,如蒸汽革命时期的采掘、冶金及机器制造和纺织业以及信息技术革命时期对经济和社会有着极强渗透力的信息产业。

如何认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之间的关系?“科学革命属于认识领域中之革命,它主要包括科学理论(特别是科学体系的核心——哲学观念)及科学方法的变革。科学革命必须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与习惯,因此,必然要经历激烈的斗争,……一般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技术革命属于实践领域中之革命,它主要包括技术结构及技术手段(它们都建立在技术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变革。新的技术往往比旧的技术传统有明显的实效性、经济性,相对于科学革命来说,接受起来容易一些,但也有一个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总之,“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开辟道路、奠定基础;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引申、在实践层次上的展开。技术革命是否成功除了与科学的基础有关之外,还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性及社会经济基础有关。因此,一般都发生在经济先进与发达国家”[42]。这些国家的共性是:资本的力量非常强大,资本对科技产业革命的影响巨大,它推动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科技产业革命发生链”中,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也呈现出在资本推动下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特征。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基础或前提,其主要内容是生产技术、工艺等在推陈出新,这个变化往往开始于实验室或者小范围的革新实验,其局部经验被总结升华后如果具有普遍性,则推动产业革命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产业革命促使传统产业的结构和旧有生产方式发生改变,这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技术革命的成果若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或停留在示范性生产过程,则只属于科学技术学范畴的现象。只有当技术革命的成果在生产中大规模的应用与推广并引起产业结构、产业运行方式、产业规模相应的变化时,技术革命才转变为产业革命,转化为经济学范畴的现象。”[43]

为了清晰说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特作如下综合比较(见表1.2):

表1.2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有关事项一览表②

② 钱时惕:《科技革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7页。

表1.2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有关事项一览表续表

表1.2揭示,科学革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革命,是哲学思想的革命,是人的主体性的觉醒,是人类对于自身与客观对象关系认知的革命。这是形而上的革命,是解放人的头脑和心灵的革命。技术革命则是人类生产力技术、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革命,它拓展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延伸了人的视野和脚步,能够切实改善人类获得衣食住行的方法和手段。这是形而下的革命,是器物层面的推陈出新。它源于科学革命的启蒙,将抽象的、观念层面的科学革命具象为生产实践领域的工具进步。产业革命则是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因为新技术的广泛使用而形成的、以运用新技术、制造新工具为标志的新产业。产业革命是对技术革命最好的褒奖,它使得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或者局部的生产变革成为最普及的运用,是实现“技术产品”到能够带来高额利润的“技术商品”最惊险一跃的“助跑器”,是促使“技术产品”成功跨越万丈悬崖变成“技术商品”的唯一“桥梁”。

上表所展示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特点具有图1.1所揭示的规律,即“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之间存在一种首尾衔接、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非常重要的是,上述革命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萌芽、滥觞于西欧和北美进而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如同水银泻地一般奔涌于全球的扩张过程,在此过程中,无所不能的资本充当了科技产业革命的触媒或引爆器。总之,科技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它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相伴相生,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同样为科技产业革命提供了资本这一强大的助推器,其结果是:科技产业革命必然发端于资本主义时代。

获取物质、能量(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提和结果。就此而言,科技产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大力促进人类生产力发展,根本在于它能够极大提高人类获得高效便捷的能源来生产物质产品并有效进行信息沟通的能力。资本主义发展迄今相继发生了三次影响深远的科技产业革命,并正在启动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都是围绕上述三个要素而展开。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即蒸汽革命酝酿于18世纪初叶的英国,以英国工程师发明一系列先进的织布机为契机,引发了纺织业对纺织机械动力革命的强烈需求。必须有更加强大的动力取代水力以提高纺纱机的效率。经济需求转化为强大的研发冲动,1768年英国工程师瓦特对已经在煤矿普遍使用半个多世纪的“纽卡门蒸汽机”进行了成功的改造,以发明“瓦特蒸汽机”为标志,“瓦特蒸汽机成了效率显著、可用于一切动力机械的万能‘原动机’,蒸汽机改变整个世界的时代正式到来。……古老的人力、畜力和水力被蒸汽动力所代替,工厂不需要建立水流湍急的地方。大规模生产不仅可能而且成为必要。纺织业、采矿业和冶金业在瓦特机的带动下迅猛发展,而为制造瓦特机又使机械制造业繁荣起来”[44]。蒸汽技术进一步引发交通工具的革命——蒸汽机驱动的轮船和火车在西欧诸国得到普遍的运用,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革命随着欧洲发达国家建立起跨大洋的海运系统、建立起遍布全国的铁路网而胜利落幕。这场革命使得蒸汽动力广泛运用于纺织、采矿、冶金和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火车和轮船)等行业,形成了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体系,技术革命开始转化为产业革命,纺织工业、煤炭工业、钢铁冶金、机械制造、铁路和轮船运输业等成为“蒸汽时代”最重要的产业。蒸汽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能源驱动机器来生产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火车和轮船的广泛使用使得人类有了较之以往更加快捷的交通手段和信息传递方法。

第二次科技产业革命即电力革命发生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40年代,在电磁感应原理的启发下,1832年法国工程师皮克希发明了发电机,1834年德国工程师雅可比发明了电动机,1885年美国工程师斯坦利发明了变压器,1888年美国工程师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机并得到广泛运用。随着电机技术的发展,电能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1882年美国工程师爱迪生建立第一座发电站,同年,法国工程师德普勒发明远距离电力传输技术(直流输电线路),以上述发明为标志,形成了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体系,技术革命开始转化为产业革命,电能的广泛运用带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它使人类生产由机械化逐步过渡到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电能取代蒸汽能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能量。发电与远距离输电、石油工业、交通运输、航空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电报电话等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产业。电力革命普及了电力,这种新型能源驱动机器生产物质产品的效率远超蒸汽。同时,随着以电为载体的通信工具电报和电话的普及,人类的信息沟通在理论上能够以光速传递,这个颠覆式的创新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是一个庞大的科学技术群落的“连锁爆炸式”革命且持续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其主导性的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自然其先导性革命就是信息技术革命即IT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以1947年美国科学家发明电子计算机(ENIAC)、1969年第一代军用计算机通信网络“阿帕网”(ARPA NET)成功联网和1992年美国大学生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发明易用型的WWW网络浏览器为标志,围绕电子计算机在信息处理和远程通信领域的运用,表现为一系列有关数字化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的重大创新与发明。顾名思义,信息技术革命是围绕信息处理技术而产生的科技产业革命,它是以微电子技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硬件制造和软件设计)和信息存储技术为基础,以现代通信技术为纽带,围绕信息的生产、收集、传输、处理、存储、检索等,所形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通用技术群落,这种技术也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运用这种技术,所有信息都被进行了数字化的编码,数字化信息成为信息的最佳表现形式,它极大提高了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效率。信息技术革命之前的科技—产业革命所解决的问题主要围绕如何获取便捷高效的能源以生产更丰富的物质产品这一核心展开。至于贯穿社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沟通、收集处理、存储传递等问题,电力革命仅给予部分解决,如电报电话使得信息可以快速传递。而涉及经济活动所必需的且更加复杂的信息收集获取、加工贮存和高效处理等难题,电力革命则无能为力,只能由信息技术革命给予全案解决——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互联网革命使得人类拥有了迄今为止最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和信息整合平台。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催化下,新能源(包括原子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激光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智能制造等科技研发和创新层出不穷,人类获得强大能源以生产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的能力被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关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科技产业革命,除了对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的看法比较一致外,学术界对于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从称谓到断代和时限划分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三次大的技术革命”,“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①专业性技术革命:在一定专业范围内的技术革命,例如,交通运输范围汽车、火车、飞机的发明及运用。②辐射性技术革命:在一定专业范围的技术革命,其影响辐射到相当广泛的领域。例如,19世纪50—70年代的冶炼技术(贝塞尔转炉炼钢法、托马斯的碱性转炉炼钢法、西门-马丁的平炉炼钢法),使整个工业进入‘钢铁时代’。又如,20世纪50年代以石油及天然气为原料,制造出三大高分子材料(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使人类进入‘高分子时代’,引起众多工业部门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巨大变化。③全局性技术革命:在一定专业范围发生,但引起这个社会生产(技术)方式的技术革命。这种技术革命一般会形成一种新的技术体系,从而导致全局性的深远影响并导致一系列新的产业的崛起。这类全局性的技术革命,又成为大的技术革命”。历史上共有三次:首先是“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主导技术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它始于18世纪30年代,“这次技术革命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再以蒸汽动力泛规范应用为契机,最终实现了生产的技术方式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的转变”。之后是“以电力技术为主导技术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萌芽于19世纪20—30年代,爆发于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各生产部门则由机械化过渡到机械化加电气化。”而“以电子技术为主导技术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在“20世纪40—50年代兴起的”并在“60年代达到高潮。这次技术革命以电子技术为主导技术,并形成了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社会生产则在机械化、电气化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自动化”。此后则是“新科技革命(第四次技术革命)”,它“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方兴未艾)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更新技术群落的出现。……也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继续与发展。新科技革命,在本质上属于技术革命。因此,从历史排序来说,属于第四次技术革命,为什么把这次技术革命的时间定在70年代以来?这是因为这次技术革命使生产的技术方式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信息化。1971年以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芯片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计算机的规范运用及普及(进入家庭)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实现信息化创造了基本条件。[45] 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三次技术革命相比,第四次技术革命内容更为深刻、丰富,反响更为广泛、强烈。

考虑到前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本书认为,把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视为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开花结果于90年代初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种符合科技产业革命实际的划分。科学史家认为:“继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后,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于20世纪中叶爆发,其核心技术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是一种代替人的脑力劳动的机器,它不仅运算速度快,处理数据量大,而且能部分模拟人的智能活动。它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信息处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现代社会的运作结构。”[46] 而美国商务部1998年春发布了第一个研究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影响的年度报告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浮现中的数字经济》),这个代表政府立场的白皮书清晰地把科技产业革命划分为三个时期,也就是本书指称的蒸汽革命、电力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该报告认为,“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动力来源是“1712年的发明的蒸汽机。利用蒸汽能意味着可以大量节省体力劳动,也意味着工厂可以建在更适合的地方而不是有强风和水力丰富的地区”。——这就是本书指称的蒸汽革命。之后是“1831年开始利用电力。因为需要一个网络来控制和传输电力,电力的潜力必须等待50年后的1882年第一个发电站建立之时才能显现。那时,电能可以供应美国80%的工厂和家庭了”。——这就是本书指称的电力革命。而“数字革命”(The Digital Revolution),被商务部视为继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之后最伟大的科技产业革命,“其来势异常凶猛,它促成了当前的经济转型——利用像光一样迅捷的瞬时通信、使用微电子处理和存储大量的信息”。这场革命的标志是“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计算机ENIAC诞生”[47]。——这就是本书指称的信息技术革命,其巨大的威力是历史上任何一种科技产业革命无法比拟的。

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的巨轮开始了启航。虽然限于历史时空的局促我们尚难清晰概括这次科技产业革命的全貌,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这次可能使得人类科学技术发生“质的飞跃”的全新革命已经显现了两条相互交织的技术主线,一个是不断深入拓展空间极大、运用极广的信息技术,一个是已处于大爆发前夜的生命科学技术(如基因技术、脑科学技术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延展出来的令人震撼的人工智能技术及由此引发的人工智能革命。对于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大碰撞前景,2003年12月,美国商务部在其发表的关于“数字经济”的最后一份白皮书Digital Economy 2003中,专辟最后一章讨论了“IT在生命科学研发中扮演的角色”(Information Technology's Role in Life Sciences Research & Development),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降低了生命科学的研发成本、提高了速度并促进了效率。反过来,生命科学研发又为信息技术开辟了广泛运用的新领域和富有挑战的新机会。这种良性循环为知识创造拓展了新的疆界。……此外,许多未来的IT创新将由生命科学的分析和数据需求引发。虽然目前的生命科学市场只包括了整个IT市场的一小部分,但它却是一个充满活力且迅速增长的市场,大量的就业机会将在期待中急速涌现。”美国商务部特别指出,“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变得至关重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所引发的创新已使生命科学的研究获得大量宝贵的数据和新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新领域。[48]

“以上事实说明,作为一种适用性极广的通用技术群落,现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新的、探究生命密码的基因技术相结合,将为人类文明开启一扇神奇的窗户去探究未知的生命世界,它将给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何种巨变,实在令人遐想无穷。”[49] 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向而言,科学家指出:“下一代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量子计算机。因为一个电子可以继续分成若干个量子,这样的话计算机的功能就将是几何级数增加。这个目前正在试验过程中。一旦量子计算机投放到市场上,人类的计算机技术会形成一个突变。”[50] 除此之外,替代互联网的“云计算机网”将出现。“什么是‘云网’呢?通常意义上的互联网是指分享数据和资源,而云网则不仅可以提供信息和数据的分享,还可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和功能的共享,这就意味着,你不需要花很多钱买一台很贵的超级计算机,只要连上网络,世界上所有强大的计算机功能都可以通过云网得到一个虚拟的实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梅特·卡菲定理’进入人们的视野,它说的是,网络价值的增速等于用户数量的平方,这就是信息技术的一个新定义,它意味着,互联网的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远远没有达到尽头,物联网才是我们的方向。世界上所有的资源包括日常生活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涵盖,这就是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和真正的意义所在。”它将促使“整个人类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51]

总之,二战后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对人类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影响。21世纪,方兴未艾,正呈燎原之势的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再次降临,对人类社会进行着更加深刻的变革。这两次科技产业革命将人类文明从电气化时代带进自动化、智能化时代、互联网时代进而移动互联时代,乃至人工智能时代和基因工程时代。IT产业成为信息技术革命催生的最重要的主导性产业,其他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而科学技术和资本的结合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观察资本主义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忽隐忽现的“历史主轴”,即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因为制度环境的巨大变革,原本有一定区隔或边界的科学和技术逐渐走向一体化,而高度一体化的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不折不扣的“第一生产力”,以巨大的动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资本主义的力量之源,资本鞭策下的科技产业革命发挥了改天换地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变革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历史作用一向给予高度肯定。

马克思早在资本主义开始快速发展的19世纪中叶就指出,“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了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52]。科学的社会作用不仅仅在于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而且还推动了社会变革。恩格斯指出:“科学和实践的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53]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54]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55]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56] 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57] 这是因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58]

因此,我们看到,科学与资本相结合能够发挥上述改天换地的作用,资本必须依赖科学技术这个杠杆来撬动过去缓缓前行的人类文明并将其抛进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轨道。因此,资本对科学技术的追逐成为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必然现象,科学技术对资本的容纳——表现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所需要的巨大资金需求必须由资本提供,同样,资本逐利的本性可以借力于科学技术并得以成倍放大,即科学技术成为资本逐利的“功率放大器”,这是“科学技术资本化”和“科学技术泛资本化”的最显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