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搏疫”与中国策
- 迟福林主编
- 2026字
- 2021-01-05 12:04:00
疫情下的经济全球化
张蕴岭[1]
全球化由四个大的要素支撑。一是多边的开放体系;二是国际化经营和国际供应链;三是政府以增长为导向的开放政策;四是公民的支持,即公民认为他们可以从全球化中得到好处。
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加速发展,世界市场分裂被打破,形成了世界打通的市场。从数据来看,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或是供应链,冷战结束以后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全球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点,全球化的几个支撑因素所积累的问题显现,进而开始了全球化的反思和全球化的调整。主要背景之一就是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形成了对世界经济原有结构的挑战和改变。
第一个因素是支撑全球化的多边体系面临制度危机。发达国家集体抱团推动变革,要求改变原来的规则。美、欧、日贸易部部长先后发表了多份联合声明,提出推动世界贸易组织(WTO)变革的一些主张,美国甚至威胁退出。第二个因素是政府的开放政策。以发达国家为主,特别是美国,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再支持普遍性开放,转而推行平衡与对等开放的政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考虑开放的负面影响,不再认可自由主义原则下的开放都是好的以及开放能解决发展问题的信条。第三个因素是社会公众不再盲目支持全球化,而是要求保护和直接受益。全球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财富也快速、极端地向少数个人、集团流动,导致开放中的不同社会群体的收益出现了大的分裂。第四个因素是企业。总的来看,在2008年以后企业仍然坚持国际化战略,但是其国际化战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这次疫情在中国和世界扩散,给全球化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战略以及政府的政策。我们可以把影响分为两波。第一波是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疫情导致了停工停产,供应链断裂,进而导致了生产运行危机和消费拉动危机。供应链断了之后企业没法再进行生产,与生产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停滞。同时,消费拉动与生产是相连的,消费拉动趋势在下降,很多产品和服务没有消费,比如旅游、餐饮业都消停了。第一波眼看就要过去了,中国的疫情减弱,各个地方都开始复工复产,在这个过程中要采取紧急措施恢复国际供应链产业,有选择地进行先期复工复产等。但是,接着又来了第二波,更多的国家出现了疫情,导致全球的生产、消费、金融开始崩塌,各国实行更严厉的封堵停措施。短期直接的影响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市场恐慌加剧,金融风险增大,中长期的影响还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但是,目前有几个方面的事实是很清楚的。
第一,很多国家的政府政策会更加转向强调内向性、内向发展、自主发展和有保障的发展等。怎么调整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二,企业战略开始重新调整。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很多大企业都实行零库存供应制度,这种制度大大节约了成本,加速了贸易投资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供应链是非常脆弱、危险的。一旦出现重大突发事件,如疫情、气候变化、战乱等情况,就可能使供应链中断。可以预期,将来调整的趋势是缩短国际供应链环节。至于怎么调整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可以比较肯定的是,一方面,一些核心的东西往国内退缩的趋势应该是会发生的;另一方面,缩小环节链距,尽可能把主要的供应链集中在比较少数的几个节点上。过去一个产品有的多达20多个环节,这样的环节体系成本低,但风险大,有可能会发生调整,这会对原来产业链的节点布局带来比较大的影响。以中国崛起为代表,加入国际分工形成大的产业链节点、多个节点供应链中心会发生调整与变化,小区域化布局可能会受到重视,在保障供应链上也会采取更多的具体措施。可以说,疫情前,大的变化主要是政府的政策和多边体系;而疫情后,企业经营战略调整发生的变化需要深入研究。
第三,疫情催生了新生产业。除了公共卫生相关的产业之外,主要是网络数据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普及化。有观点认为,疫情会让全球化死亡,我觉得这个说法不正确。全球化的结构调整在疫情前已经开始了,这一次只是加快了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而且调整的广度和深度是非常大的。全球化的构成、全球化的基础还在,不能说倒退。比如,新兴产业空间型的大网络、大数据的全球化会加速和加强,原来很多产业链的构造可能转为网络大数据;此外,还有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的新型化、消费的新型化,可能也会有加速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研判新的形势,要有新的战略、新的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也要有新的话语权。疫情前,我们主要捍卫的是原来全球化的基本体制不要变,因为还有这么多的发展中国家刚刚加入,这是有必要的。但是,全球化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次疫情为我们进一步发展大数据、大网络提供了机会。中国在疫情中大数据与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比如整个教学系统现在是网络化,要是没有这次疫情,这个绝对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支持和推动改革调整,不要一般地讲继续捍卫全球化。就我们自己而言,要利用新的形势将国际经济结构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国内经济调整的步伐。
[1]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