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社会治理案例选(2014)
- 魏礼群 赵秋雁 杨丽
- 10495字
- 2020-11-29 16:52:49
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摘要: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始创于东城区,目前已经成为统筹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的有效机制,成为东城区乃至首都的一个重要品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明确要求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探索以法治思维推进各项工作,东城区在以往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发扬网格化优势,着力研究新形势下加强社会建设、开展社会治理、促进民生改善的有效方式,走出了一条有东城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
关键词:网格化 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建设 社会公共服务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东城区在总结以往创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求深化、求规范、求实效”的总体要求,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为主线,坚持以问题需求为导向,着眼于解决影响和制约社会治理创新的突出问题,在全面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 重要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应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是落实中央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如何应对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网络助推社会问题和矛盾多发突发等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都倒逼社会治理创新,要求推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是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后,党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安排。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东城区深刻理解新形势下践行依法治国的理念,开展加强社会建设、改革社会治理方式、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等对于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专门成立了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小组,由区社会办牵头抓总,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对社会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
(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是优化服务管理格局,满足群众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
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涉及社会建设中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角色、作用、相互关系等制度的安排。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全社会服务管理格局,在提升党和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还权于社会,激发社会活力,使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各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利益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建立起一个包容多样性的社会治理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
(三)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东城区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向深入,人户分离情况严重,管理服务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各类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隐患,关系到全区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既是政治要求、责任所系,也是形势所需、群众所盼。东城区高度重视在当前形势下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力争以推进改革工作为契机,从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改进社会服务管理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调动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为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建设目标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 主要做法
近年来,东城区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总体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积极探索,构建了具有东城特色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为加强社会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搭建了工作平台、畅通了服务渠道、形成了工作体系。
(一)锐意创新,不断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2004年,东城区创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2010年,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和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试点区,东城区又将网格化理念延伸拓展到社会服务管理领域,探索形成了具有东城特色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了东城区的名片和品牌。
(1)构建组织体系。东城区构建了“三级平台(即区、街、社区三级行政体系)、四级服务管理(即区、街、社区、网格四级工作体系)”的组织体系。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差异性”原则,将全区187个社区划分为589个网格,实现了社会服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
(2)形成制度政策体系。制定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意见、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40余份文件和系列配套措施,健全了议事会商、情况通报、考核督办、应急处置、人才队伍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政策体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和创新工作推进体系。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范了区、街、社区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全面改善了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条件,规范了社区服务站基础配置和运行机制,初步实现了“打造规范、便民、高效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
(4)制定标准化工作体系。完成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监督评价、信息化管理”4个综合管理体系和“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4个专业工作体系标准。
(5)优化“7+X”网格力量配置。按照力量整合、重心下移、夯实基层的原则,每个网格实名配置了党支部书记、管理员、助理员、督导员、民警、司法力量和消防员“七种力量”,并根据网格的不同特点,整合社保、工会、团委、妇联、统战、社会组织等特色力量进网格,形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7+X”力量配置模式。
(6)打造强大的信息化支撑系统。构建了“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服务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建成了包括一个中心(云中心)、两个平台(基础数据和基础地理)和四个应用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社会服务系统、社会参与系统、运行监控和辅助决策系统)的社会服务管理云平台,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实现了“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实现了网格民情日志和社会事件的“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综合评价”七步闭环工作流程,为实现全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立体化、监督决策的科学化和实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7)扎实推进“两网融合”工作。为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整合资源,提升效率,自2012年以来东城区提出实施“两网融合”,即以社会服务管理网格为基础,以落实责任为核心,以整合力量和优化流程为重点,从网格的划分、网格职能、工作力量、组织体系、业务流程、信息平台、标准体系、监督考评体系八个方面着手,高标准推动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通过整合完善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智能化城市治理体系、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以及精密化社会治安体系,打造了社会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三位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成城市运行的中枢指挥体系、社会服务的综合平台、政民互动的有效载体。注重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通过对街道“小循环”和区级“大循环”两级工作流程的优化,强化社会参与,实现社会服务需求和城市管理问题“早发现、早办理,应发现、尽发现,应办理、尽办理”。
(二)夯实基础,全面提升社会建设整体水平
东城区着眼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规范化建设深入实施。近年来,东城区继续加大社区规范化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标建设。截至目前,除拆迁地区外,全区社区平均办公和服务用房的面积都达到了350平方米的标准。在全区社区规范化建设完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市级“社区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已建成26个市级社区规范化示范点、37个市级“六型社区”示范点。制定了《创建“规范社区”实施细则》及指导标准,指导社区实现“七化”的目标(社区服务站建设平台化、社区工作事项明晰化、社区运行机制联动化、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社区队伍建设专业化、社区设施使用最优化、社区经费管理科学化)。目前,已有152个社区统一安装了社区新标识,普及率达到84%。编制了《东城区社区服务站服务标准》,以标准化技术为手段,建立社区服务站业务运作模式和项目管理体系,明确了社区服务站承担的四大类98项服务项目,提升了服务站标准化水平。
(2)“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成效显著。区委、区政府连续4年将“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列入全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重点工程,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设立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以满足居民需求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以便民菜店、早餐、再生资源回收、家政、修理、洗染“六进社区”为抓手,投入各级财政资金,打造“区域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的便民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90个,覆盖全区187个社区,其中市级示范点51个,在全覆盖的同时逐步实现了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志愿互助服务经常化、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社会化、社区特色服务个性化的目标。通过不断合理调整服务圈规模,发掘服务圈特色功能,推动社区与辖区单位的共驻共建和资源共享,加强多元化、特色化服务圈的培育,满足居民个性化服务需求。在各街道选取试点,开展功能化、特色化服务圈的建设工作,树立具有各类服务特色的典型服务圈。如龙潭街道通过共驻共建,将驻区教育资源引进服务圈,打造了包含早教基地、电大技术普及培训、职专生活技能培训以及科普教育等内容的龙潭街道普教服务圈,为居民提供特色化社区教育服务。再如,东直门街道通过街道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立“零距离服务站”,先后与248家服务商签订了服务协议,服务项目涵盖家政、餐饮、家电修理、居家维修、日用百货等13大类127项服务,建立了“零距离”特色服务圈,居民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查询或直接拨打社会服务管理特服热线65955678,即可获取相关服务信息和服务商提供的一系列的便民服务项目信息,达到了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真正实现了服务零距离。
(3)新型社区治理模式进一步深化。在各社区建立健全了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会议、社区代表会议为依托,以社区服务站为平台的“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了各社区组织的工作关系,明确了各自职责和任务,形成了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通过开展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完成社区议事厅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及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社区居民会议及其常务会的议事、决策和监督作用,社区代表会议在协调社区事务、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共驻共建方面的作用,以及社区服务站满足居民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出台《东城区关于建立社区多元参与机制的工作意见》,明确了社区多元参与的各主体,创新了参与形式和内容,规范了社区多元参与的渠道和机制,培育社区成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调动社区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激发了社区活力。如东四街道六条社区的居民会议常务会制度,在反映诉求、矛盾调解、决策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总结推动社会各方多元参与社区建设,东城区还制定了《东城区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建设的意见》,全面推广了此类经验做法。
(4)社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北京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标准》的要求,重点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工作。目前全区有49个社区被评为北京市三星级智慧社区,1个社区被评为北京市二星级智慧社区。为加大投入力度,东城区设立了专项资金,先后投入700万元用于智慧社区项目建设,重点帮扶特色项目实施。如北新桥街道“智慧养老”、朝阳门街道“邮政缴费和电子商务”平台及社区视频监控建设、景山街道“联系服务群众一本通”平台建设、体育馆路街道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推广了东华门街道“网上居委会”的经验做法,初步实现了社区在线高效办事服务、社区信息效能推送、日常便民生活信息全方位搜索服务,使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及时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5)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完善管理制度。近年来,针对社区工作者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东城区加强调研,起草或制定了社区工作者职数管理、培训、绩效考核、辞职辞退、后备人才培养、健康体检等制度。2008年以来,东城区先后三次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标准,目前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约为2008年调整之前的2.5倍。二是严格定岗定编,合理控制规模。每年根据职数核定情况和实际空缺情况,定期开展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考工作,初步实现了社区工作者配备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2010年以来,东城区先后面向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共招聘1300余人,通过公开招聘、竞争择优等措施,充实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并优化了队伍结构。三是强化社工培训培养,提高整体素质。利用2013年、2014年两年时间,东城区开展了社区工作者大规模、系统化轮训。建立了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项目库,2014年项目库共包含培训项目191个,其中区级培训项目16个,街道级培训项目175个,培训种类涉及专门业务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任职培训等。积极组织社区工作者参加各种高级人才研修班,如2012年以来,先后选拔10名优秀年轻社工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选派近百名资深社工参加社工实务督导班、社会服务管理高级人才研修班、北大社工理论与实践研修班、社会心理服务能力专项培训班、“和谐社会 幸福人生”公益培训班等高端培训班,努力培养一支既懂实务又有专业背景的骨干队伍。2011年,东城区开始实施政府购买专业社工岗位工作,采取“专家+社工”的形式开展专业化服务,通过专家学者的辅助和指导,帮助社区工作者掌握专业社工方法和提高项目运作能力。四是成立专业机构,增强职业认同。区级层面成立了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各街道成立了分会和社工之家,促进社区工作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广泛开展社工文化节、户外拓展训练、羽毛球比赛等活动,为社区工作者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针对社区工作者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开展心理减压辅导,疏解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东城区社区工作者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社区工作者总数已达3150名,且队伍结构呈现“四化”的特点。一是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专职人员达到2670人,占全体社区工作者的84.76%,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22.65个百分点。二是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年龄在40岁及以下的达到1918人,占60.89%,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19.87个百分点。三是知识化水平日益提高。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2585人,占总数的82.06%,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16个百分点。四是专业化方向逐步显现。取得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640人,占总数的20.32%,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8.43个百分点。
(6)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初步形成全区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全区志愿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志愿者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支持培育基层志愿者组织发展,完善队伍管理。二是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储备库。建立涵盖33个区级各部门项目,409个街道、社区级项目的全区志愿服务项目储备库,并从中选取了62个重点项目在区志愿服务网上发布。三是建成了综合性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各系统志愿者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信息共享,搭建了志愿者注册登记、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和志愿者考核评价的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供需匹配在网格”。2013年以来开展了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在部分街道、社区的试点工作,并推动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区各街道、社区的推广使用。目前系统已更新数据的志愿者达到3.64万人,占志愿者总数的30.41%。四是按照有明显标识、有工作人员、有经常性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有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的“五有”标准,在全区121个社区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站规范提升工作,初步搭建了基层志愿服务统筹协调、组织指导和供需对接的平台。
截至目前,全区登记在册的志愿者达到了11.97万人,占2013年全区常住人口的13.17%,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0%。其中,有为老年人服务意向的志愿者2.06万人,有扶残助残意向的志愿者2.91万人。按系统分,社区志愿者9.36万人,治安志愿者3.41万人,青年志愿者0.23万人。同时,文化志愿者、应急志愿者、科普志愿者等其他各类志愿者队伍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呈现经常化和规范化趋势,志愿服务领域和志愿服务规模日益扩大。
(7)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建立健全“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框架。以建立健全区、街“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为抓手,通过打造区、街、社区三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完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发挥工、青、妇等群体“牵引带动、桥梁纽带、业务龙头、服务管理”的平台作用,促进行业性社会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二是深入实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工作。通过购买服务,不断深化政社合作,打造品牌社会组织和优秀服务项目,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共同致力于服务改善民生。2010年以来,东城区累计申请北京市社会建设专项资金582万元,面向全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累计购买了61个公共服务项目,内容涉及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等等。除了正在实施中的2014年度购买的17个项目(160万元)外,4年中累计投入社会建设专项资金422万元,购买了44个项目,开展活动约3500场(次),吸引参与的社会组织700余个(次),参与人数近20万人(次)。三是培育扶持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出台了《东城区社会组织发展三级平台建设实施意见》(2014~2016年)、《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等文件。畅通绿色通道,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实施公益创投,通过创投资金的引领作用聚集社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性组织。组织全区568家社会组织签署了《共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全区登记的社会组织共577家,其中社团196家,民非381家,在街道社区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共1569家,覆盖17个街道187个社区。
(8)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面创新。一是加强社会领域党建统筹。以实施“凝聚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在全区17个街道成立街道社会工作党委,实现对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社区党建星级考评,努力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二是不断扩大社会领域党建工作覆盖面。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组建力度,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五个好”创建活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全覆盖;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推进商务楼宇“五站合一”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会领域的覆盖面。三是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按照“党组织建在网格上”的原则,把社区党员调整划分到网格中,逐格建立党支部,选举产生支部书记。在全区589个网格实现党组织覆盖的基础上,建立了“四级体系、两个确保”工作机制,即构建“区委-街道工委(社会工作党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四级党组织网络体系,确保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确保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网格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起“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机制。
三 主要成效
近年来,东城区着眼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积极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服务资源实现有机共享
为了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东城区实施了学区化管理和“蓝天工程”,按照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状况和行政区划,以街道为单元划分若干学区,通过建立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在深化学区化管理基础上,开展了“学校深度联盟”机制探索,将两所有差异的学校结成对子,通过实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共享等途径,共同提升教育质量,缩小校际间的办学差距,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推行和实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共享等措施缩小校际差距,共同提升教育质量。截至目前,东城区实现了学区化管理的全覆盖,学校深度联盟数量也逐步扩大。此外,着眼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蓝天工程”自启动至今,已整合560余家单位的资源、300个重点活动场所、百余家课程资源基地,有效推动了资源共享和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了社会“学有所教”的多元化教育需求。
(二)就业服务工作不断创新
区、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形成整体联动,就业服务联盟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加大了创业工作力度,探索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网格助理员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对全区新增失业人员采集就业服务需求,并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健全了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机制,实现近年“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
(三)养老助残等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开发建立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助老服务子系统。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化为手段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推进便民服务、精神慰藉、医疗康复、权益维护、信息网络“五进居家”工作。健全政府托底机制,挖掘整合区域资源,完成街道集中养老设施建设任务,做好机构养老工作。截至8月底,加盟居家养老餐桌单位315家,其他服务商220家,可为全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5大类100余项居家服务。建立区、街、居三级养老管理服务中心9个;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27个;在11个街道开展社区科技养老试点工作,使老年人能够在社区里体验到科技助老产品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在全市率先开展医养结合试点,以汇晨老年公寓为平台,引入隆福医院资源,在老年公寓设立医疗康复服务专区,为在院老人提供临床康复、疾病预防、保健等专业医疗服务,并可享受医保政策。全区各养老机构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充分利用辖区内卫生部和市级医疗资源,通过“医联体”模式建立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养老体系。在残疾人工作方面,开发建立了网格化助残服务子系统,有效提高了残疾人工作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开展了“阳光爱心八进门”(包括“康复走进门、教育送上门、就业找上门、培训敞开门、救助扶上门、文体练进门、维权管进门和无障碍修进门”)助残行动,扎实推进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落实社会福利各项政策,建立了城市特困群众医疗救助新模式,基本实现社会救助无盲点的目标。
(四)群众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深化“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争创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区”等创建工作,使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东城区通过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了以“集成化团队、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责任制服务”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社区双向转诊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区共组建了164支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覆盖所有街道和社区,累计签约达到140051户。
(五)法律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
以推进“法律进社区”为重点,依托网格提升法律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法官、检察官驻街道、进社区、进网格“一驻两进”工作,充分发挥网格司法力量和巡回法官、驻街检察官在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矛盾化解、社区矫正、服务群众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法律服务全覆盖。在落实“一格一律师”工作基础上,设立了公证处社区网格法律服务联系点。推进法律服务“进楼宇”,开展商务楼宇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依托“区律协”平台,开通了全市首家律师公益法律服务热线。积极做好对“两类”人员(即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服务,将日常管理、教育帮扶工作下沉到网格,丰富了特殊人群安置就业、教育矫正、心理矫正的内容。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作为东城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手段、新工具,在整合各类力量,促进社会多元参与,激发社会活力,加强全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新形势下,东城区将继续以网格化为主线,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促进民生改善中加大实践探索力度,挖掘巨大潜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良性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专家点评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作为东城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手段、新工具,在整合各类力量,促进社会多元参与,激发社会活力,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新形势下,东城区继续以网格化为主线,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促进民生改善中加大实践探索力度,大大丰富和拓宽了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内涵。在推动网格化模式的初期,“管理”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工作重心已经从“管理”转向“服务”,从东城区近年的实践来看,网格化模式在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建设方面同样具有细致、精准、全覆盖等优势,在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案例提供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社工委、社会办
责任编辑: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