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史学刊(第13辑)
- 朱英
- 3236字
- 2020-11-29 16:46:04
继往开来 扬帆远航
马小泉
朱英学兄发来电子邮件,告知导师章开沅先生的文集即将付梓,想让我写几句话。作为章先生的及门弟子,又做了多年的出版工作,我深知“文集”出版的价值和意义。由于章先生的著作多已刊行,我也大都有过虔心研读,对其学术思想有所了解,但看过《章开沅文集》选题计划书及相关材料,还是有很多新的感受。
中国向有编辑学人文集的传统,或选集,或全集,类型不同,各有所取。对于章先生的学术思想成果,以文集命名应当是贴切的。编选人文学者的文集,与编选政治人物或专业作家的文集不同。章先生的文集,重点不在钩沉辑佚、搜罗巨细,也不在版本汇校、观点订正。因为章先生是一位思想性极强的史学大师,编选文集,固然要对其学术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而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对其学术人生进行“盘点”(章先生语)。其目的不仅在于让读者全面了解章先生的学术成就,更在于展现一位史学大师的人生历程、学术追求,体现他对史学前景、学术环境乃至社会发展的殷殷关切。
如何体现文集的思想价值,是编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既要考虑如何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人文学者的形象,也要自觉完成一个重新学习、深度理解、科学取舍的研究过程。这个艰巨的任务,是章先生学术思想体系和学术风格所决定的,也是章先生的学术情怀和人生追求所赋予的。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章开沅先生是一位极具使命意识的史学家。章先生所关注的学术领域,视野宏阔,主题鲜明。他从辛亥革命研究起步,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社会的变迁,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学术路向。他对资产阶级和商会组织,对张謇、章太炎等重要历史人物,对近代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对社会环境和江浙区域研究,对日军侵华及南京大屠杀,对传统文化与早期现代化,对教会大学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等领域,均有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章先生的治学轨迹,是以近代中国的社会大变革为中心,紧扣历史与时代的脉搏,对传统中国与现代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文明而展开的一系列学术思考。这种学术思考,只有通过对章先生的学术著述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阅读,才会有更为深切的感受和共鸣,这正是“文集”出版的思想意义。
正如章先生所提出的著名学术理念——“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他认为史学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主张史学研究要为现实服务,历史学者不仅应该积极参与现实社会生活,而且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文集”的出版,将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这一理念提供更为有力的学术支撑。
章先生的这一理念,可以说在其青年时代即已确立。他由金陵大学肄业之后,投身革命事业。由于历史的机缘,进入范文澜、潘梓年等进步人士创办的中原大学。草创的中原大学曾在古都开封国立河南大学校址办学半年,随后南迁武汉。十多年前,章先生偕师母重访开封,追怀当年的人生理想和青春风华。我在开封陪同左右,聆听章先生讲述当年的激情故事,感悟他的人生抱负。他虽无缘战场杀敌,却由此走上了学问报国之路。中原大学,正是章先生学问报国的起点,这种人生阅历,也决定了章先生日后的学问走向。
其二,章开沅先生也是一位极具责任意识的教育家。他有过主政大学的亲身经历,有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韦卓民等人的专门研究,有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广泛联系与交流,更有对中国大学的成长过程与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文集”收录了很多章先生的演讲、对话、访谈,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章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特别是他与国际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池田大作的对话录,更充满了对教育乃至人类各方面问题的关怀和思考。
章先生坚持教育“育人”的基本原理,对当下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有过许多理性思考和经验批判。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是人格的养成,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他反对功利主义教育,批判伪科学的量化管理,抨击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和“产业化”决策;他倡导人文主义,主张学术独立,期待大学精神的重建,明确提出当务之急是两个回归:一是回归大学主体,一是回归教育本性。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章先生虽已年近九旬,仍然义无反顾,身体力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请辞“资深教授”一职。我曾评说,这件事情看似简单,是个个体问题;实际上意义深远,是个社会问题。无论其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在当下的学术生态环境中,章先生以一位老知识分子的个人力量,勇敢地去撬动僵化的教育壁垒。这不仅是对现行学术体制的拷问,更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感召。这种独立的学人品格,令人起敬。
2015年元旦期间,我回华师看望章先生,拜访在校师友。在与章先生的交谈中,大学仍是一个重要话题。他始终关注大学的建设,强调大学必须自我完善,大学应该把握自己的命运,大学的希望在于大学自身,并欣然为创建中的“现代大学网”题名。章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是文集出版的价值所在。
其三,章开沅先生还是一位极具儒者风范的“铺路石”(章先生语)。他不仅治学严谨,学路宽广,而且循循善诱,激励后学。他曾谦逊地说,我从来不敢以“人梯”自喻,因为缺少必要的学术高度,只能为年轻的后辈充当铺路石子。正是这种儒雅宽宏的学人风范和人格魅力,吸引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培育了中国学术界普遍看好的团队精神。
如今,在章先生所关注的每一个学术领域,都后继有人,学有所传。正如章先生的另一句名言:“历史是已经划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章先生文集的出版,正像是史学界的集结号,定会产生继往开来、扬帆远航的指引作用。
中国学人对学术生命有着一份情怀,叫作“薪火相传”。在章先生身上,不仅体现着特有的学术传统和人文精神,其毕生的学术探路和思想创新,又为我们后辈学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文集比较集中地收录了章先生历年撰写的随笔、序跋。这些文字,范围广泛,文辞精美,既是对学术研究的补充,也是对后辈学人的启迪,充分反映出一位史学大师一以贯之的心路历程,这是“文集”同样需要用心安排的内容。
最后,再从编辑出版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文集的出版,在内容的辑选和体例的设计上,有幸得到章先生的亲自过目,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事情。以往很多学人文集的编辑,因为缺少集主本人的审定,而给后人留下很多钩沉、考据与辨析的任务。蔡元培、章太炎等人的文集都有类似的问题。这类问题虽然在所难免,却提醒我们,尽量不留或少留遗憾。
章先生撰写的自序也是一篇难得的妙文。无论从内容到文采,读过之后经久难忘。章先生曾把自己的书斋取名“实斋”,这篇自序,正是通过朴实而真实的文字,描述了自己治史阅世的多彩人生,以及矢志不渝的学术情怀。在自序中,章先生除了追怀当年与史学前辈的谈书论学,还谈到与出版界前贤的君子交谊,这些编坛佳话,很值得今天年青一代的出版人借鉴和追慕。
另外,再提两点建议。
1.建议每卷之前设计几张插页,将章先生的一些相关的工作生活照片、手稿照片和书影图片插入其中,使读者不仅可以一睹章先生各个时期的风采,还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章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学术足迹。在涵盖内容较多的卷次,各部分之间亦应设计插页,以作类别。这些图片绝非为了补白和点缀,而是包含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鲁迅编选个人文集时,也特别注重定型(装帧形式),主动设计各种漫画、版画。这些图片,如今已成重要史料。
2.编辑学人文集最难处理的是日记和书信。从一般意义上说,日记适合按传记、年谱之类以专集处理。但书信有别。我想,章先生肯定写有很多重要书信,有的甚或公开刊行,这是应当考虑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有些书信以学术思想为主题,完全可以视同于文章入集。近代很多学人之间进行学术切磋和思想驳难的书信,实际是重要的学术题材(因未见到选题计划书中提到书信,所以想到这一问题,可能编者已有考量,本条意见当属臆说)。
总之,我很感激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的诸位师友,你们有幸承担起这份学术传承的责任,这是当代学人的幸福。我也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同仁庆幸,你们近水楼台,出版章先生的文集,也是当代出版人的机缘。希望“文集”早日问世,惠及学界。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