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财富是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是对未来生存保障的一种承诺,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稳定建构和持续进步的可靠基础。物质财富对人的这种承诺引导人类对其的不断追求和占有,这样,人和财富之间就构成了一种循环,形成了一个相互不能缺失的整体。财富变成了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的某些秉性也深深地镶嵌在物质财富之中;成为财富的物质已经涵盖了人所能发现的全部领域,此类物质也极具排他性地被人所明确占有。这是迄今为止人所能够认知的财富观念,它促进了人类种族的繁衍壮大以及社会的持续发展,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潜在风险。从物质占用角度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的历史。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理解、对待、处理财富的观念也不断演化发展,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人群形成了表现形式不同的财富观念,不同形式的财富观念又塑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式不同的相互关系,继而表现出反映种族、民族和国家的不同类型的文明形态。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清晰可见的财富观念大变革。第一次是农业文明的兴起,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以渔猎与采集为主转为以耕作与畜养为主,财富观念也相应地表现为“五谷丰登、牲畜成群”之自然物的占有,这可称为“黄色财富”观;第二次是工业文明的诞生,通过机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人类对于财富的追求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之需,工矿、企业以及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居所等成为人类对于财富追求的主流,这可称为“黑色财富”观。

工业革命在为人类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了空前的破坏,物种消失、土地退化、能源枯竭、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等正在侵蚀着人类生存的根基,使人类的未来充斥着各种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以20世纪60年代雷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国际社会开始对传统工业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从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始成为全球共识,也促使人类财富观念产生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界的秀美山川、碧水蓝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在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它们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必须珍视并积极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财富——不可独占、不具明确排他性的绿色财富。可以认为,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第三次财富观念大变革,即从“黑色财富”到“绿色财富”的变革进程之中。作为一种新的财富观念,绿色财富是对传统财富观念的扬弃,是包容“黄色财富”“黑色财富”合理内核的财富观。也就是说,绿色财富并不否定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而是强调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等绿色财富为代价来换取黄色或黑色财富。绿色财富的保护、创造和不断丰富,在外在形式上就表现为天空由灰变蓝、大地由黄变绿、河流由浊变清。绿色财富充裕、人民富足康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应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美丽家园。

可以认为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实现了繁荣富强与山川秀美共在,基本完成了“美丽家园”建设。在这些发达国家建设“美丽家园”的过程中,占世界人口总量80%的国家尚未全面开启工业化进程,或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全球资源开发利用尚未达到阈限。这些发达国家通过对内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实施生态补偿措施,对外大规模转移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等方式不断减轻本国资源环境压力,同时充分利用其发达的科技和金融实力持续获取“在外生产”的经济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以损害全球人民福祉为代价换取自身“美丽”的模式,是一种不可能、客观上也不允许其他国家复制的模式。

近年来,低碳、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2012年的联合国“里约+20”峰会更将绿色经济界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内,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包括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内的一揽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战略举措。这些新的理念和战略举措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契机。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新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仍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拥有13多亿人口、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经济的绿色转型将是一个极其复杂、对全球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摸索和创新。

基于这一背景,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关键技术研究”(2013BAC03B05)的框架内,组织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对绿色财富的含义、中国绿色财富的态势、绿色投资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据此对中国创造绿色财富、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历经近一年的辛勤努力,形成了本报告。本报告共归纳提炼出如下几个判断。第一,绿色财富是可持续提供具有生态功能、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且具有公共属性的、在利用过程中不对社会产生负外部性的自然财富总和。第二,中国自然绿色财富总量相对稳定,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稀缺性加剧,未来中国自然绿色财富持续供给面临巨大风险,尤其是水资源供给短缺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约束因素。第三,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珍视和维护中国农业所提供的家园、生态系统保育、文化传承等功能,是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核心,也是增加绿色财富的重要方向。第四,在全球能源系统绿色转型背景下,中国以更快的步伐加速转型,有可能实现从绿色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推进技术、设施、市场、制度等建设。第五,中国人均生态资产稀缺,其中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形势尤为严峻,正面临着因绿色财富极度稀缺而导致整个区域生存环境质量大幅下降的风险。第六,中国的绿色投资增速较快,但问题也较突出,主要体现为民营资本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多企业的环保投资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市场激励。第七,“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来自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需要发展观念、机制体制的转变,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努力,同时要主动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

相信本书会对从事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部门的决策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限于我们的知识水平,本书定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我们进一步地开展相关工作。

郭日生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