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
- 张鹏飞
- 10字
- 2021-01-06 17:37:19
二十六 魏毌丘興碑考一
二十七 魏毌丘興碑考二
穀水又東逕魏將作大匠毋丘興墓南,二碑存焉。儉父也。《管輅別傳》曰:輅嘗隨軍西征,過其墓而歎,謂士友曰:玄武藏頭,青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應滅族。果如其言。[231]
此二碑皆爲墓碑,碑石及文皆早已亡佚,亦無拓本傳世。酈道元言此二碑立於新安縣魏將作大匠毋丘興墓南,楊守敬《水經注疏》以爲:“其墓在今新安縣治北慕容山下”[232],即今河南洛陽新安縣北之慕容山。酈注言時兩碑存焉,然未載其碑文,此碑之年代、碑文及立碑緣由皆不可考,或非爲道元所親見。
“毋丘”應爲“毌丘”[233],復姓也。先秦時本爲衛之邑名(在今山東菏澤曹縣)[234],其邑民或以之爲姓氏,後又以河東聞喜爲郡望,即今山西運城聞喜縣。毌丘氏見之史冊者甚少,《後漢書·吳祐傳》載有孝子安丘毌丘長,《三國志·魏書·毌丘儉傳》載有毌丘興、儉父子。另宋人《天下碑録》載有《魏酸棗令毌丘恱碑》,言:“在本縣廢縣內,按其文恱字抱僖,魏正光三年任酸棗令,民爲立碑。”[235]則此毌丘恱爲北魏宣武帝正光年間(520~525)時任酸棗縣令(今河南延津西南),然《魏書》、《北史》皆未載其事,或爲魏將作大匠毌丘興之後裔。今山西運城聞喜縣南有百邱村,其姓多爲“邱”,即“毌丘”之省,毌丘之族世居於此。
毌丘興,河東聞喜(今山西運城聞喜縣)人,漢末都尉大將軍毌丘毅之子、魏鎮南將軍毌丘儉之父,於曹魏初歷任安定太守、武威太守、高陽鄉侯、將作大匠之職,其事見《三國志·魏書·毌丘儉傳》。黃初中,興爲武威太守,伐叛柔服,開通河右,後以討張進及叛胡有功而封高陽鄉侯。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載雍州刺史張既表言:“領太守毌丘興到官,內撫吏民,外懷羌、胡,卒使柔附,爲官效用。黃華、張進初圖逆亂,扇動左右,興志氣忠烈,臨難不顧,爲將校民夷陳說禍福,言則涕泣。于時男女萬口,咸懷感激,形毀髮亂,誓心致命。尋率精兵踧脅張掖,濟拔領太守杜通、西海太守張睦。張掖番和、驪靬二縣吏民及郡雜胡棄惡詣興,興皆安恤,使盡力田。興每所歷,盡竭心力,誠國之良吏。”[236]文帝遂納其言,入興爲將作大匠。然《三國志》未言其生卒年,據酈注所言,則毌丘興卒後,葬于京師洛陽之郊新安。
毌丘興之子毌丘儉,字仲恭,其事亦見《三國志·魏書·毌丘儉傳》。儉襲父爵,初爲平原侯文學;魏明帝即位,爲尚書郎,遷羽林監;後歷任洛陽典農、幽州刺史、度遼將軍、護烏丸校尉,青龍中(233~237)以平遼東公孫淵有功封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戶。正始七年(246),以征高句驪有功遷左將軍、假節監豫州諸軍事、領豫州刺史,轉爲鎮南將軍[237],正元二年(255)正月,儉與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矯太后詔,罪狀大將軍司馬景王,移諸郡國,舉兵反”[238]。大將軍司馬景王親征之,後至閏月甲辰,儉軍敗,與小弟秀及孫重藏水邊草中,安風津都尉部民張屬就射殺儉,傳首京都[239]。
另據《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言:“輅隨軍西行,過毌丘儉墓下,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輅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240]管輅,字公明,平原(今屬山東德州)人,裴松之注引《輅别傅》言其:“明周易,仰觀、風角、占、相之道,無不精微”,其傳多記災異之事。時輅隨軍西行過毌丘儉墓下,當親見其碑,故有“碑誄雖美”之語。據《三國志·魏書·毌丘儉傳》言:“儉子甸爲治書侍御史,先時知儉謀將發,私出將家屬逃走新安靈山上。別攻下之,夷儉三族。”管輅之“無後可守”當言此變。然毌丘儉謀反被殺之後,又被夷三族,則管輅經其墓時,毌丘儉早已身死夷族,何言“不過二載,其應至矣”?施蟄存先生以爲:“此蓋《魏志》誤也。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可知是儉未舉兵以前事。”[241]施先生之言正誤各半,其言《魏志》之誤是也,然言“是儉未舉兵以前事”則不然。儉未舉兵則何以身死,其墓又怎爲管輅所見?以此推之,則《魏志》所載之誤在於“過毌丘儉墓下”當爲“過毌丘興墓下”,管輅所見之碑亦當爲酈注所言“毌丘興墓碑”,輅見其墓爲死地,而斷言法當滅族,後不過二載,其子毌丘儉遂因叛亂兵敗而被夷三族,此說遂通。以此推之,則毌丘興當卒於其子儉正元二年(255)叛亂被誅二年之前,即嘉平六年(253)之前,另《太平御覽》亦載此事:“干寶《晉紀》曰:初,管輅過毌丘氏墓下,倚樹哀吟,精神不樂,林木雖茂,無形可交,碑誄雖美,無後可守”[242],然其文未言毌丘氏墓爲毌丘興或儉。此事酈注亦據《管輅別傳》載曰:“輅嘗隨軍西征,過其墓而歎,謂士友曰:玄武藏頭,青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應滅族。果如其言”,則酈注所言管輅所經之墓爲毌丘興之墓,可知《魏志》所言有誤,而酈注所言是也。
毌丘儉雖以謀反被殺,然其忠於魏之宗室,見司馬師廢齊王曹芳,魏之皇權旁落而憂心不已,其子甸見齊王之廢謂儉曰:“大人居方嶽重任,國傾覆而晏然自守,將受四海之責。”儉然之[243]。後遂起兵討司馬師,然終以軍敗身死而族滅,世人皆爲歎息。故益州刺史習鑿齒論之曰:“毌丘儉感明帝之顧命,故爲此役。君子謂毌丘儉事雖不成,可謂忠臣矣。夫竭節而赴義者我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我苟無時,成何可必乎?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爲忠也。古人有言:‘死者復生,生者不愧。’若毌丘儉可謂不愧也。”[244]其評可謂公允矣。
毌丘儉被族滅後,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世語》言毌丘儉之子宗兄弟四人逃吳[245],可知毌丘興之族並未真正族滅。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毌丘宗兄弟遂皆歸,而後宗官至零陵太守,宗子奧官至巴東監軍、益州刺史。可知晉初時,武帝篡魏即位之初,爲籠絡人心、強化統治,遂對原曹魏宗室及臣僚予以安撫政策,毌丘儉因忠於魏室謀反被殺,至晉初亦已平反,故其子孫可爲晉臣。而毌丘興墓前二碑,其一爲管輅所見之毌丘興墓碑,當爲魏明帝時所立;其二或爲毌丘宗兄弟歸晉後葬其父毌丘儉於興之墓側,並爲之立碑,即毌丘儉碑,此爲西晉初時所立。
此二碑除酈注著録以外,歐、趙、洪諸家皆未載,可知宋時已不存。唐人張懷瓘《書斷》云:“(索靖)又善八分,韋鍾之亞,《毌丘興碑》,毌丘儉是其遺迹也。大安二年卒,年六十,贈太常,章草入神,八分、草入妙。”[246]李嗣真《書品》亦云:“又《毌丘興碑》,云是索書,比蔡《石經》,無相假借。”[247]可知酈注所載毌丘興墓南二碑中,其中必有一碑爲索靖所書。索靖,字幼安,敦煌龍勒(今甘肅敦煌西南)人,西晉著名書法家,官至贈司空封安樂亭侯,《晉書》有傳。靖尤善章草,武帝時與衛瓘俱爲尚書郎。《晉書》論之:“靖與尚書令衛瓘俱以善草書知名,帝愛之。瓘筆勝靖,然有楷法,遠不能及靖。”[248]張懷瓘、李嗣真兩人皆當親見此碑,可知唐時尚存一碑,其碑文書體兩人皆以爲索靖之書。據此推知,此碑當爲毌丘儉之墓碑,爲其子宗兄弟四人在西晉初爲其父修墓補立之碑,而非管輅所見魏毌丘興墓碑。清光緒時張煦輯《山右金石記》補遺目亦著録此碑,言:“儉被害後,先墓俱夷,碑蓋晉時追立者。”[249]《山右金石記》謂毌丘興墓在河東聞喜,未知何據,或毌丘儉之故里聞喜亦有其墓碑。
另據《三國志·魏書·毌丘儉傳》,毌丘儉於正始中,數征高句驪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於丸都山(即吉林通化集安市郊之丸都山)上[250],王國維稱此碑爲“魏毌丘儉丸都山紀功刻石”,亦稱“魏毌丘儉紀功碑”。此碑酈注未載,宋元以來金石文獻亦未著録,唯劉承幹《希古樓金石萃編》卷八載此碑,稱《魏丸都山毌丘儉紀功刻石》。1906年,吉林通化集安縣板岔嶺西北天橋溝山坡上發現此碑之殘碑(現存遼寧省博物館),赭紅色含石英粒岩石材質,爲全碑之左上角,其表面光潔,碑陰亦作修琢。其上以隸書陰刻文字共七行,行五十字,時引起學界極大重視。王國維先生對此碑進行考證,並撰寫《魏毌丘儉丸都山紀功石刻跋》一文收於其《觀堂集林》中,王國維對此碑詳加考證並訂補闕文爲:“正始三年高句驪反(下闕)督七牙門討句驪五(下闋)復遺寇六年正月(下闕)討寇將軍魏烏丸單于(下闕)威寇將軍都亨侯(下闕)行裨將軍領玄(下闕)口裨將軍(下闕)云云。”[251]據此文可知毌丘儉於正始三年、六年兩次征討高句驪,並攻克句驪之都丸都,於丸都山立此碑以紀功,即《魏志》所言“刊丸都之山”者。而“銘不耐之城”則另爲一碑,今世不傳。
圖1-21 遼寧省博物館藏“魏毌丘儉丸都山紀功殘碑”原碑拓本[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