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说明

历史是过程,是人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活动所留下的痕迹。

历史是现实的向导。历史为现实提供力量。

文学史研究要“凭原始资料说话”。

对史料的掌握要做到“竭泽而渔”。

注意“中间人物”“中间力量”。革命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于他们的倒向。

这是这几年学者们的言论。我当尽力这样做。

这本书,我构思最早,写成与出版却最晚。

要写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史的想法,大概起于1977年后那几年,书的大纲(提纲,轮廓)都立了几个。也幸好没有在那时候动手,不然,写出来的,决然摆脱不了“十七年”那些看法的窠臼。

构思和积淀过程比较长。信心还几乎被打破。

1976年前后,室主任唐弢同志领导我们试编《鲁迅手册》,我负责起草《鲁迅生平斗争史略》中的《“革命文学”的论争》《参加领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议国民党屠杀左翼作家》《“两个口号”论争》;紧接着,我们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和《中国现代散文选》(各七卷),我都参加了。前者由樊骏领导,我负责选叶圣陶、郑伯奇、叶灵凤、李劼人、蒋光慈、许钦文、钱杏邨、刘一梦、施蛰存、李守章、魏金枝、楼适夷、李健吾、戴平万、殷夫、冯铿、张天翼、巴金、艾芜、耶林、葛琴、吴组缃、叶紫、草明、何家槐、靳以、蒋牧良、欧阳山、师陀、萧军、沈起予、萧乾、万迪鹤、周文、萧红、舒群、沙汀、宋之的、端木蕻良等作家的作品。后者由林非领导,我负责选叶绍钧(叶圣陶)、郭沫若、成仿吾、许钦文、魏金枝、蒋光慈、韦素园、徐志摩、沈从文、叶灵凤、胡也频、洪灵菲、阳翰笙、殷夫、缪崇群、巴金、郑伯奇、夏征农、许杰、冯铿、柔石、冯至、黎烈文、艾芜、丽尼、楼适夷、丁玲、施蛰存、叶以群、何其芳、陈子展、陆蠡、吴组缃、徐懋庸、萧红、靳以、许幸之、穆木天、任白戈、周文、李健吾、贾祖璋、叶紫、师陀、柯灵、萧军、李广田、何家槐、戴平万、臧克家、陈敬容、夏衍、沈起予、蒋牧良、荒煤、洪深、宋之的、许广平、吴秋山、聂绀弩、沙汀、庄瑞源等作家的作品。《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的指导思想仍然受了“左”的干扰,一些该入选的作家作品不敢选不能选;后来又补救,搞了个《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钩沉》(共4卷,由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我负责补选叶灵凤、华汉(阳翰笙)、缪崇群、杜衡、王平陵、澎岛、王余杞、李辉英、张秀亚、林淡秋、徐盈、杨力(贾植芳)、徐訏等作家的作品。三套书中,我所选的作家,多数是左翼作家。[1]

从1978年起,为配合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拨乱反正,我们室立项编选《“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和《“两个口号”论争资料选编》(各分上下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编这两套书,我都是主力之一。为编这两套书,除本所的图书室而外,我们跑遍了北京的相关图书馆,如位于王府井大街北考古研究所院内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那时它的本馆在北海西门,现代期刊藏柏林寺),北京大学图书馆,还去过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外地就是上海图书馆。文学上的20世纪30年代的报刊,能外借的,我们都翻过了,很少遗漏。

1979年,由周扬授意,沙汀、陈荒煤具信征稿,我们研究室具体负责编著《左联回忆录》(上下册)。我是主要参与者,投入的精力最多。我们或通信征稿,或登门访问,甚至为他们起草文稿。为征稿和核实左联成员名单,我们差不多与当时还健在的所有左联成员通了信,几乎所有左联成员都积极地支持我们,都给我们或我个人回了信。(这些珍贵的信件,后来我交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左联回忆录》后面所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大事记》,是我和王保生编写的。《对〈左联成员名单〉(未定稿)的回声》是我打算编一个比较准确的左联成员名单,而反复与一些左联成员通信核实的文字摘编,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1978年,沙汀奉命从四川调到北京,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稍后,我也奉命为他做些文字工作,即所谓担任沙汀的秘书。直到80年代末,他双目失明,回到四川,四川为他配了秘书为止。十余年中,我为沙老做事,沙老也对我讲过一些当年文坛,特别是左翼文坛的情况。

我自己前期出版的几本书,如《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与马良春合作)、《踏青归来》、《三十年代文学札记》、《不灭的火种——左翼文学论》(写作较早,出版稍晚)、《阳翰笙评传》(合作),全是研究左翼文学的记录。

接着,是编辑几个左联成员个人著作的选集或文集,如《周文选集》(此书有两种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版,上下两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一卷)[2]、《徐懋庸选集》(三卷,我和王韦合编)、《阳翰笙选集》(五卷)、《张天翼选集》(三卷,未出版)、《沙汀文集》(七卷)、《周扬文集》(五卷),沙汀和周扬两种为合编。

我为八卷本《中国文学大辞典》写新诗条目二三百条,囊括郭沫若、蒋光慈、冯乃超、穆木天、杨骚、殷夫、戴望舒、蒲风、艾青、田间、臧克家及中国诗歌会成员等诗人的所有诗集。

社科院文学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的集体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编年史》,我是参加者,并任1928~1936年的分主编。这10年的条目大半由我撰写,并负责整个时期的统编、定稿工作。

20世纪80年代,由陈云同志提出,经胡耀邦同志批准,为解决文艺界的团结问题,打算由中央起草一个关于革命文学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是起草小组的成员之一,负责起草20世纪30年代部分。这个小组是认真做了工作的,曾多次在中南海,在周扬同志家里,在中宣部文艺局,开过会,反复讨论,认真调查,各抒己见。后来,因为我所不知道的原因,此事无疾而终。但我所担任起草的部分,是出了初稿的。

我还参加了“六五”(滚动到“八五”)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的主持工作,一段时间内,我是倾全力在完成这项事业。这个项目主要由徐迺翔和我两人操作:甲种丛书“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思潮流派、社团丛书”和丙种丛书“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总目、总书目丛书”,主要由徐迺翔负责;乙种丛书《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计划入选的作家约150人)主要由我负责。我担任责任编委、审稿定稿的书稿有五六十种,每种平均字数少说也有40万字。其中主要的也是左翼作家。

通过这10年的业务活动,我与部分左翼作家有所接触,与几乎全部健在的人通过信,读过我能找到的他们的作品,翻阅过全部左翼文艺刊物,像《创造月刊》《太阳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刊物和《鲁迅全集》,翻阅的次数总在5遍以上。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的主要精力转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合作)、《西方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史》、《中国象征主义百年史》、《主潮的那一面——三民主义文艺与民族主义文艺》(台湾出版的繁体字本书名为《国民党文艺思潮》)。这250万字左右的专著中,左翼文学思潮占很重的分量。这20年的研究,我手边做的是思潮研究,但肚子里仍然藏着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史的题目。

我为写作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史,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没有停止,思考就没有停止。

准备充分,史料熟悉,积累厚实,是我的自我肯定,也是我的自信。

概念的整合:

革命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普罗文学(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简称)、新兴文学、左翼文学等称谓,在当年,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即什么人写?写什么?为谁写?

严格选材,细读文本,慎重列条,准确叙述。

本书所列条目的依据:

“革命作家”的活动及其作品;

非“革命作家”谈左翼文学,如新月派的理论家、三民主义文学家、民族主义文学家,及其他杂色人等;

不论作者的身份、立场、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只要他谈论、翻译的对象是国际革命作家,如高尔基、辛克莱、藏原惟人等,研究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理论;

在组织上曾经是左联成员,但此前未必是“正统的”革命作家,加入左联后不久又自动退出,或被开除,如郁达夫、叶灵凤、周全平、周毓英、王独清、杨邨人等,适当收录——入选相关的活动和作品;

有一部分人从事文学活动较早,甚至已经产生影响,但不以“革命文学”著称,后加入左联,如田汉、丁玲、胡也频、张天翼等;

有的人从组织上说,既不是创造社、太阳社成员,也没有加入左联,但其作品(含翻译)是革命的,如叶圣陶、郑振铎、鲁彦等。

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极少被人重视:一是书籍出版广告,二是翻译作品的附言、译后记之类。

“左翼”书籍的出版广告,凡发现的,悉数收录。这些广告词,为着商业目的,当然要说好话,但偏离实际的、太离谱的溢美之词却少见。从这些书籍和广告词,至少能够知道该书的内容、特色、价值,以及当时文坛、读书界的美学追求、价值取向。从定价和销路,可以略知行情,是谁占据主导地位,卖点是什么。

译文的附言、译后记之类,有的较长,有的仅三言两语,但都不是言之无物的虚言妄语,而是介绍作家生平、创作,一国时尚,一种思潮流派;并在不声不响的中西比较之中,暗示我们应该吸收什么、拒绝什么。就这些知识、历史变迁、文学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往往比正经的大块文章要早许多时日介绍到中国,而且是先读了前面的作品,后说的这些话,既及时,又可信。再者,有没有译后记之类,译后记写得好不好,扎实不扎实,可信不可信,材料来源可靠不可靠,更可看出这位译者的水平,对翻译的态度,对读者的责任心。

再者,本书重视从文学期刊取材。刊物是文学的主要载体,它反映鲜活的历史,由此可见文坛现状和事物走向。从刊物取材,是带露折花,少一点主观臆断,多一点真实面貌。

除了只有一两句话的条目而外,都设了关键词一项。

与现行学术刊物上的关键词内容稍有不同的是:我将一些作家的创作、活动也作为关键词,借以注意他是从什么时候进入文学领域的,或说他的创作是沿着什么路线发展变化的。

中间派,左翼文学的友军,或说文学自由派,基本上没有入目。原因是他们人数众多,活动范围广,创作量大,都囊括进来,就弱化主线的突出。

我的做法是: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的,带历史性的作品列条,以此作为界碑,同时也是标尺。


[1] 以上所选作家仅凭记忆,也许有误将他人所选也列在自己的名下了。

[2] 作家出版社2011年出版四卷本《周文文集》,我应邀负责编辑第三、四两卷,并审阅周七康编写的《周文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