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我国转型发展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总体产业发展质量不高,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正面对美欧国家高端产业“打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挤压”效应的双重压力,且国内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下降,人力资源成本上升、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更趋紧张,要素成本逐步上升。过去被证明是成功的发展模式,一直助推我国经济起飞的发展战略受到全面挑战,产业发展路径、产业政策都将面临变革性调整。因此,在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全面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向以创新推动与内需引领转变

全面调整以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参与全球贸易分工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原始创新等内生路径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加快提升要素的总体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资本存量质量,推动产业和贸易结构升级,向以创新推动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以人为手段向以人为目的转变,大力发展内需,发展以提升幸福度为导向型的产业,通过内需引领产业发展转型。

(二)变革产业发展路径,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重点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形成自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破题点和“主引擎”。在产业选择上,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与新能源、低碳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重大产业领域。

(2)大力发展以高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建立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是促进高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迫切需要。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知识和人才密集、附加值高的相关行业。在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基础上,鼓励发展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向高端消费型转型,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引导产业整体的结构提升与升级。

(三)突出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向内生性创新道路转变

(1)加大产业创新和技术更新步伐,推动产业升级。转变以简单加工与模仿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坚持自主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在信息、生命、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化体系。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营造更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引导更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企业创新力度,突破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信息技术带动作用。

(2)强化原始创新力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产业不可能再以简单模仿和加工制造为主导,需要强化创新能力,特别是需要加大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的研究和投入,为新的产业、新的业态积累基础。加强关键科学课题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四)积极和稳妥引导产业地区转移,建立国内“产业内贸易”

充分发挥我国地区产业差异优势,把握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机遇,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引导与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加工贸易企业到中西部发展,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终端产品制造业。改变东西部地区以往简单的原材料供应与加工制造这种产业上下游,实现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参考文献

[1]大野健一:《东亚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比较》2007年第32期。

[2]尹小平等:《日本产业结构演进路径及启示》,《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

[3]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进步研究所等:《“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4]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1期。

[5]刘世锦等:《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战略选择》,《比较〈第54辑〉》,中信出版社,2011。

[6]胡卫等:《日本、韩国发展战略转变的经验与启示》,《亚太经济》 2009年第3期。

[7]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调整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8]郭金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9]刘世锦、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战略选择》,《比较》2011年第3期。

[10]宋佳武:《谨防“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9期。

[11]马晓河等:《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演变》,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2]郑秉文:《拉美“增长性贫困”与社会保障的减困功能——国际比较的背景》,《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2月(增刊)。

[13]李怡、罗勇:《韩国工业化历程及其启示》,《亚太经济》2007年第1期。

[14]李松志、杨杰:《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商业研究》 2008年第2期。

[15]何星明、蒋寒迪、袁春惠:《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来源》,《企业经济》2004年第9期。

[16]世界银行年度报告:《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

[17]世界银行年度报告:《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

[18]世界银行年度报告:《2011年世界发展报告》。

[19]Azariadis,Costas and Stachurski,John:“Poverty traps”.In:Aghion,P.,Durlauf,S.N. (Eds.),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Vol. 1A. Elsevier,Amsterdam. 2005,Chapter 5. pp.296-384.

[20]Barham,Vicky,Robin Boadway,Maurice Marchand,and Pierre Pestieau:“Education and the poverty trap”.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9,1995,1257-1275.

[21]Barrett,C.B. and Swallow,B.M:“Fractal Poverty Traps”. World Development,Vol. 34,No. 1,2006,pp. 1-15.

(文字编辑:伍凤兰)


[1] 曹钟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项目研究员,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领域:产业经济。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经济特区转型发展的制度研究(主持人袁易明教授,项目编号:11JJD790050)和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阶段成果;2012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年会交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