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人口城市化加速推进现状

城市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将城市化明确定义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等各方面都发生改变,所以,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城市化类型,如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产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等。

总的来看,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是其最本质特征,产业、空间、生活方式等变化都是伴随人口转移时出现的现象,因此,对人口城市化进行研究最符合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人口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城市居民特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也包括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导致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人口城市化速度非常缓慢,1949~1978年,城市化率仅仅从10.64%增长到17.92%,年增长率仅为0.24%。改革30年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据统计,2011年,我国内地总人口134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079万人,乡村人口6906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3%,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与1978相比,改革开放33年,城市化率增加了33.38个百分点,年均增加约1%。我国国土面积较大,除了城市化率增长快速外,人口城市化过程中还出现了以下特征。

一是人口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沿海发达省份流动。改革开放首先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随后逐渐在沿海地区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本来就有差距,改革开放后差距越来越大,大量内地农民被吸引去沿海地区打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00年数据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4个百分点,同期,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人口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人口比重下降最大。显然,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是我国人口城市化的重要特征。

二是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转移进来的越多。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市人口增长约60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4万人,年均增速3.8%;上海增长628.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2.8万人,年均增速3.2%。大城市由于规模大、机会多,更受到民众的青睐,人口增长最快。

三是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越来越有限。随着各地对人口迁徙的逐渐放宽,以往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约束力愈加降低,自由迁徙成为主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住地与户籍登记地不一致而且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者达到26138.6万人,比第五次统计增加11699万人,增长约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