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
- 马黎晖
- 4487字
- 2020-12-10 17:02:10
摘要
本书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文明发展背景,以中国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为研究内容,从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发展意义、发展协商民主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现实条件以及协商民主发展现状、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绪论中包括研究背景、依据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结构安排。
本书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而将协商民主作为研究内容,这首先是基于对时代课题的思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对中国要不要民主、经历怎样的民主化进程这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权威主义和民主先导论都各执一词,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国家与社会二元观。毋庸置疑,传统的政治结构和权威形态面临着改革和改造的任务,探讨什么样的改造才是既体现历史感又立足于现实,还带有未来图景的构想,就成为协商民主研究必须承担和体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民主化进程中涉及政党制度及国家各项基本制度的改革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相反。本书就是依托这样的背景,力图将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结合起来,使我们既回应现代化进程中协商民主的研究和要求,又更好地建构中国话语系统的协商民主,使中国民主政治更好地应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巨变。
其次,协商民主本来是一个纯政治学的研究内容,本书之所以选取这个论题,是因为深化改革、完成党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内容。本书既应对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的时代课题,同时也适应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且在研究中也促使笔者通过协商民主之路重新审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西、马的综合创新中对中国已有的政治协商加深研究,从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可能性路径。
绪论还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在国外研究综述中首先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其次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在国内研究综述中,认为国内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并对这两个阶段分别给予了划分和评述,还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走向进行了介绍。2000~2007年是起步阶段,主要是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复制和照搬,其中也不乏结合中国国情对协商民主的定义、特征、作用及意义而进行的研究。2007年至今是第二阶段,其间的研究深入中国的政治实践中,研究中国协商民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形式、领域、范围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前景。国内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主要有现代不同领域下的协商民主、现代不同空间下的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与代议民主的关系、协商民主边界问题、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等五个走向。
绪论的第三部分对本书的结构安排作了简要说明。本书共五章,分别论述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发展的意义;发展协商民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协商民主发展的现实条件;协商民主发展的现状;继续推动协商民主发展的对策等。本书的突破点主要在于:(1)理论上将民主协商与协商民主联系起来,从高层的民主协商机制与基层的协商民主方式两个层面讨论整套协商民主机制的衔接与发展问题。(2)注重协商民主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复杂性,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协商民主运作机制和方式。
第一章论述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及其发展的意义。首先介绍的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按照界定中国协商民主的概念、比较与协商民主相关的概念、分析中国协商民主的性质、特征和类型等的顺序进行了阐发。中国协商民主并不是个人利益、个人权利的简单相加,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协商民主,在民主程序上所作的价值偏好的历史选择上中国更注重聚合而不是导致社会分歧的竞争,在聚合过程中,选举不是唯一手段,协商也不是唯一方式。从国家和政府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要克服全能主义管理带来的困境,不仅仅要注重选举民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协商民主。在决策程序上从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在决策机制上从非制度决策转向制度化决策,这些都离不开协商民主。从民众角度来看,公民需要投票选举,但是也需要讨论和协商的环节,在充分的协商过程中公共利益才能够从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中得以明辨和确认,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提供切实的依据。
其次阐述中国发展协商民主的意义。本书认为协商民主是完善中国政治制度的合理路径;是中国政府应对现代化政治挑战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制度安排。本书还认为改革开放以后的政治制度的完善,是继承了历史的传统,开始寻找政治制度内部的架构程序,用以实现民主的价值、发挥制度功能的过程。政治制度完善的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协商民主机制的完善上,中国协商民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党、政府、公民个人权利关系之间的和谐构建过程,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制度基础。
第二章阐述了中国发展协商民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思想、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研究内容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毛泽东的协商民主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思想研究内容包括了传统的和谐思想、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观念。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内容包括了西方民主理论的核心及西方协商民主的三大理论要素。
实践基础即毛泽东对于协商民主实践的探索。分析了毛泽东协商民主理论在统一战线中的运用和作用,以及在群众路线中的体现与作用。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和作用,对于今天思考如何实现民主,无疑有着重要的直接借鉴作用。毛泽东将协商民主成功运用于统一战线之中,统一战线是重要的协商民主领域。毛泽东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了统一战线的地位,提高了统一战线中共产党的领导威信,保证了统一战线对革命力量的有效整合,坚持了统一战线团结与信任的主旋律,扩大了统一战线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优势。毛泽东还将协商民主成功运用于群众路线中,表现在与广大人民群众广泛交往和联系上,表现在注重与群众的充分交流上,还表现在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方法上。通过有效的协商,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传播了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增强了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促进了全国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
第三章论述了协商民主发展的现实条件。包括思想条件、时代条件、社会条件和价值基础。思想条件中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三次思想大解放在协商民主发展中的作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动、大变革,一切和新体制不相适应的做法、想法以及既存旧体制,无一例外地受到冲击和改变,不解放思想就没有出路。思想解放为推动协商民主发展破除思想障碍,思想解放为协商民主的主题保驾护航,思想解放为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提供思想方法,思想解放为协商民主发展提供政治文化支撑。
时代条件主要分析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全球化对于协商民主的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催生了协商与合作;全球化推进了中国协商民主的主张。在政治上,我们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加强协商;在经济上,主张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在文化上,认为世界文明的特征是多样性,世界各种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制度应该彼此尊重,并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在国家安全上,认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是新安全观的核心,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把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协商合作日益成为处理国际问题和争端的最佳选择;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上,认为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协调和对话,不搞对抗,这样才能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社会条件中指出了改革开放为协商民主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以市场经济为活动的私域,以契约性关系为活动中轴,以进行参政议政活动为非官方公域,这必然导致政党与政府、政府与社会的分权,各种民主方式和渠道将纳入体制。协商民主已经不是传统的政党制度下的政治协商,它被作为一种逻辑偏好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层次的民主实践,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改革开放形势下解放了协商民主发展的群众主体,改革开放期间健全了协商民主发展需要的法制,改革开放后加强了执政党对协商民主的领导,改革开放为协商民主准备了文化条件。
发展协商民主的价值基础:完善协商民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相适应,这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使协商民主发挥其政治优势并拥有美好的前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其中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造,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在新形势下完善和发展协商民主,必须坚持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原则。否则,就会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背道而驰。
第四章概括了协商民主发展的现状。首先总结了协商民主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从政党制度、基层自治制度、公民社会等方面对协商民主在不同领域中的成绩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力图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协商民主所取得的进展展现出来,将协商民主所调动起来的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示出来。其次指出了协商民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党制度上说,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协商存在的问题是:(1)民主党派在协商政治中的角色扮演还不到位。(2)民主党派在自身建设上存在不足。从基层、公民社会来看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民主协商还没有成为基层的普遍做法。(2)协商主体间地位不平等。(3)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欠缺。(4)制度架构、法制体系、监督机制还不健全。最后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不适应,即公众对协商民主的需求与协商民主功能发挥不相适应、执政党对协商民主的期待与可提供协商民主的制度资源完备度不相适应。
第五章提出了继续推动协商民主实践发展的对策。在中国,无论是认为中国改革是自上而下、政府导向型的,还是认为改革是自下而上发起、发展的,实际都道出了执政党和政府在中国政治民主中起到的作用。本书认为中国协商民主要想有出路,必须最终通过政党倡导,政府以法制化、制度化加以确定,在体制内发展并完善,而不是在体制外另搞一套。中国协商民主发展带有阶段性,在目前的阶段上发展协商民主的对策主要是:需要总结和借鉴国外的具体经验;需要以党建工程带动党内外协商;深化民生工程,带动协商民主发展;以市场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组织发育;以制度创新带动协商机制创新。
总之,在当下的世界体系中,已经不是一个把民主当敌人的时代,同样也不是一个把民主当万能钥匙的时代。但民主确实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类型,为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们所体验和消费,对民主的认识态度、对民主的实现方式必然不断地改变与发展。对于中国协商民主的研究和认识也必然经历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