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团圆以后,司马朗也由于父亲的关系,正式加入曹操阵营。根据《三国志》记载,司马朗22岁那年,已经被任命为司空的曹操请到自己的司空府里任职,不久就当了成皋县令,后来因为生病辞职,不久又重新出山,到安平郡堂阳县(河北新河)当了县令。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司马朗在公元217年,也就是他本人47岁那年去世。这么算来,司马朗22岁那年,才是公元192年,可是根据许多史书记载,曹操是在公元196年11月把汉献帝迎到许昌以后,才被封的司空,这前前后后差了4年。曹操被封司空的时间不会错的,而且当他控制堂阳的时候,时间最早都已经是公元204年以后了,那时候,司马朗别说22岁,连32岁都有了。所以,最符合所有条件的解释就是:曹操刚刚兴起的时候,司马朗还领着一家老小在老家温县躲避战乱,最早在他26那年,他才投奔了曹操,后来,最早在他34岁那年,他才当上了堂阳的县长。
司马朗兄弟自小受到的就是严格的儒学教育,儒家历来讲的就是仁爱为本、教育为主,所以,司马朗在治理地方的时候,仍然坚持宽厚仁爱的政策,也从来没有不用鞭刑和杖刑这类惩戒类的刑罚,老百姓感受到了司马县长的温暖,都非常自觉的遵守法律,在那种兵变、民变此起彼伏的乱世之中,司马朗治理下的堂阳,成为一个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的人间天堂。
有一件事儿,可以说明司马朗被老百姓爱戴到什么程度。当时,曹操已经基本扫平河北的袁氏家族,把根据地也迁到了邺城(河北临漳),为了在不久的将来征讨南方,曹操在邺城郊外搞了一个巨大的水池,专门训练不熟悉水战的北方军队。司马朗所在的堂阳离邺城非常近,而且和那里共饮一条漳水河,所以他就接到了一个任务,给水军造船。当时,邺城也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附近的百姓很多都被征到那里盖房修墙去了,司马朗又要派人去邺城干活,又要造船,人手特别紧缺,很多百姓怕司马朗不够人手,干完邺城的活儿以后,又偷偷的跑回老家帮司马朗造船。我们要知道,当时被国家征去干活儿,老百姓不但没有工资,还要自带粮食路费,堂阳县这种自愿加班儿的情况,别说在北方,就是在全国,都难得一见,也就是司马朗有这个魅力了。
因为工作业绩非常突出,司马朗不久又平调到元城(河北大名东)。公元208年6月,曹操废掉了东汉的司徒、司马、司空这三个最高大臣的职位,恢复了西汉初期的丞相职位,自己当了丞相独揽大权,司马朗由于多年治理地方有功,回到曹操身边,担任了他的主簿(秘书长),从此进入了曹操政权的核心。
曹操自称丞相的当年,就南下荆州(湖北湖南),在赤壁一战而败,最终逃回邺城,再也不敢轻言南下。虽说中国从此一直保持分裂状态,不过对于曹操控制的中国北方来说,和平的生活终究还是来到了。司马朗在曹操的身边,经常提出重要的建议。比如,在大战之后,人口死亡过半,田地荒芜、千里赤地,司马朗就向曹操建议,恢复西周时期土地统归国有的井田制,不过由于井田制实在是过于落后,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严重不符,所以这个建议没有被实行。
司马朗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就是让州郡领兵,也就是让刺史、太守这些高官、市长们也拥有带兵的权力。在曹操时代的初期,军事胜于一切,将军们往往操纵着一个地方的全部权力,也就是说,只有中央军没有地方军,只有野战军没有固定驻军。在战争时期,这种制度是非常有利于军队快速反应调动的,但是到了曹操几乎占据整个北中国以后,在和平时期,固定的、被地方行政长官领导的地方驻军,就非常有必要存在了。曹操听到司马朗这个建议以后非常同意,很快,曹操政权的中央军和地方军逐渐分离,中央军往往是由各大将军们带领,而地方军就由刺史、太守、县令这些高官、市长、县长们带领了。
在不断提出建议的同时,曹操也越来越欣赏司马朗。不久,司马朗功德圆满,到相对和平的兖州(河南东部)担任了刺史,从此成为高官级的高官。当时,虽然说兖州已经基本和平,可是毕竟是连年大战之后,人口死亡极为严重,活着的人也缺吃少穿。司马朗到任以后,仍然是坚持教育和安抚为主,他虽然贵为刺史,却整天穿粗衣、吃粗粮,带着人们艰苦创业,在司马朗的带领下,整个兖州的风气焕然一新,人们很快抚平了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恢复建设中来。
公元217年,在曹操的命令下,司马朗跟着夏侯惇、臧霸到达居巢(安徽巢县)去打孙权,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北方爆发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瘟疫,许多知名的人物,比如说曹操时代最闻名的文化明星组合--“建安七子”中的五位,都在这次瘟疫中死掉了。司马朗那些人一到居巢,军队里就立刻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司马朗亲自去巡视伤员、送医送药,结果也不幸被传染,很快就暴死在军营里,享年只有47岁。临死的时候,他为了不铺张浪费,特意要求将士们给他脱去盔甲官服,换上简朴的便装下葬。
司马朗是个非常传统的儒教徒,他的为官、他的做人、他的处事标准,完完全全是按着儒家学者的要求来的,他的以身作则、仁爱为本,就是孔子执政理念的核心要求。他的行为证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子的执政理念确实是管用的,一个古代的儒家官员,确实可以做成一个圣人,在圣人的管理下,老百姓在一段时间内也确实都像圣人。
司马朗是一个被人怀念的人,他也是东汉时代司马家族成员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无论是他治理下的兖州百姓,还是他的弟弟们,他的老父亲司马防,都对他感到无比骄傲和深深的怀念。司马朗死后很多年,当时的皇帝曹睿封他的儿子司马遗为三级侯爵--昌武亭侯,享受一百户人家的税收。可惜的是,司马遗死后无子,虽然为了不让哥哥绝后,三弟司马孚还让把自己的儿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做儿子,不过从实际上讲,司马朗这一只血脉就此断绝了。
对司马朗的死最为悲痛和感慨的,恐怕就是他的爸爸司马防了,因为司马朗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长子那么简单,当年父子之间的举家托付,是一种深情,更是一种信任,还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薪火相传。虽然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人撕心裂肺,但司马防仍然坚强的挺了下来,继续顽强的活着。
到司马防晚年的时候,他的七个儿子有的都是市局级的干部了,可见了他还都是战战兢兢、恭恭敬敬,不让进门就不敢进门,不让坐下就不敢坐下,不问话就不敢说话。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司马防老先生在人们孩子们眼中的地位和分量。
司马防晚年的时候,当年被他推举当北部尉(洛阳北区公安分局局长)的曹操,已经成了半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有一次,曹操就把他的老上级司马防请来吃饭喝酒,喝到兴头上的时候就问他:“您看我现在还够格儿当个北都尉吧?”司马防一点儿没有说什么有眼不识泰山的客气话,直挺挺的说:“当年我推荐您的时候,您正适合坐那个位置。”曹操被司马防不卑不亢的回答折服,放声大笑。
之后的司马防,依然隐居在家,兼任了一个骑都尉(骑兵指挥官)的闲职,在公元219年去世,享年70岁,比曹操才早死了一年,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在乱世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曾经的名门望族,就此被撕裂在刀枪剑戟之中。司马家族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司马防和司马朗的关系,司马家族不仅度过了东汉末年最混乱的一段时间,还因为搭上了曹操这层关系,从此成为了曹家的亲信家族,伴随着曹家的腾飞,司马家族也终于登上了历史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