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笛子

(一)乐器概况

笛子,民间吹管乐器,古称“横吹”“横笛”,现有称“笛”“竹笛”“梅”等,古汉字为“篴”。

笛子广泛应用于我国戏曲、说唱和民间器乐等乐队中,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深受人民的喜爱而普遍流行。笛子大多以竹子为材料制成,因而也被称为“竹笛”,演奏时横持,又称为“横笛”。汉代文献中的“横吹”就是指的笛子这件乐器。

有认为横吹竹笛来自羌人,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从新疆以及中亚、西亚一带传入中原的。马融的《长笛赋》中说笛子出于羌族,原来有四孔,后来由京房加上一孔,成为五孔。《说文解字》对笛作了这样的诠释:“七孔笛,羌笛三孔。”据《旧唐书·风俗通》记载,汉武帝时有位叫作丘仲的音乐家,将羌笛加以改造,制成七孔、长二尺四寸的横笛。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有这样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以上文献中提到的笛子,并不能证明笛子是由羌族人发明创造的,也许只能解释为从西汉时起,由于西域各民族音乐的不断传入,笛子已经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乐器。

(二)使用简介

笛子,竹制,有六个按音孔、一个吹孔和一个笛膜孔。一头封闭一头开口,故称为开管乐器。吹奏时,由竹管内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按音孔自出音口一端始,向膜孔一端分别依次顺序为第一孔至第六孔。

西安鼓乐中的笛是乐队主奏乐器,亦竹制,均为自制匀孔笛,采用民间传统的“三眼齐”[2] 制作之法。笛子亦是定音乐器,分官调笛(亦称“三眼笛”)、平调笛(亦称“满眼笛”)、梅管调笛(亦称“昆调笛”)三种。

官调笛,音色嘹亮,音响广阔。开三孔为“figure_0014_0014”音,筒音为“figure_0014_0015”音,相当于G调或E调笛子,用筒音作“5”和筒音作“1”的指法,演奏六调、尺调乐曲。

图1-9官调笛

图1-10官调笛音位图

平调笛,音色平和、丰厚。开三孔为“figure_0014_0018”音,筒音为“figure_0014_0019”音,相当于F调笛子,用筒音作“5”和筒音作“1”的指法,演奏上调、六调乐曲。

图1-11平调笛

图1-12平调笛音位图

梅管调笛,音色柔和、优雅。开三孔为“figure_0015_0022”音,筒音为“figure_0015_0023”音,相当于D调或C调笛子,用筒音作“5”和筒音作“1”的指法,演奏尺调、五调乐曲。

以上三种笛子均采用民间传统的吹奏方法,技法较为简单,音域均为两个八度,即官调笛b1—b3,平调笛c2—c4,梅管调笛a1—a3,音位排列各不相同。

图1-13梅管调笛

图1-14梅管调音位图

注释

[1]. 《隋书音乐志》(卷一五):“……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双筚篥……等十种,为一部。”

[2]. “三眼齐”是民间制作笛子的方法,要求三个眼之间的尺寸整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