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旋律类乐器

第一节 吹奏乐器

一、笙

(一)乐器概况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代(前1401—前1122)的甲骨文中就有“龢”(即“和”)字,是小笙的名称。

《诗经》中有笙的详细记载和用法。《诗经·小雅·鹿鸣》云:“鼓瑟吹笙,吹笙鼓簧。”《尔雅·释乐》云:“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在后来的《仪礼》《周礼》《礼记》等古籍中,还记载了许多笙的用法。

传说笙是由女娲氏发明的(《礼记·明堂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龠”(竽)的象形文字。笙、竽为同一种乐器,其区别只是笙小竽大,笙簧少竽簧多。在周代的礼乐制度中,笙、竽都是宫廷雅乐的重要乐器。《韩非子·内储说》中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可见当时使用这种乐器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至少在战国以前,笙(竽)在乐器家族中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竽的音高被看作是正律器的音高。战国《韩非子·解老》(约前250)中有这样一段形象的描述:“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

笙属于簧管气鸣乐器,是将许多竹管(笙苗)插在笙斗中,每一根竹管下方都有发音用的簧片。簧片最初由竹或苇削成,后来改为铜制。吹奏时气息使簧片振动,通过竹管共鸣而发出悦耳的音乐。

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见于湖北隋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笙,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笙这件乐器延绵不断,一直流传至今。笙是我国传统气鸣乐器中唯一能够吹奏和音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二)使用简介

西安鼓乐笙主要由笙簧、笙苗、笙斗三部分组成。笙苗为长短不齐的竹管。笙簧古代用竹制,后改用响铜,笙斗用木或铜制成,民间有圆形平顶和方形平顶,顶上插苗孔,笙斗旁连有吹口。

笙的音色甜美、柔润,有独特的表现能力。笙既能演奏单旋律,又能演奏和音,最常见的是四、五、八度和音。

在西安鼓乐中笙是主奏乐器,笙斗为木制髹黑漆。笙根据笛子定音高,故分平调笙、梅管调笙、官调笙三种。每种调又有哨笙(亦称“高笙”)、平笙(亦称“小笙”)和嗡笙三种。哨笙,体小簧硬,音色脆亮,较平笙高一个八度,现已不用;平笙,一般为小笙,音色明亮,较哨笙低一个八度;嗡笙,音色宽厚,较平笙低一个八度,现多与平笙配合使用。

以上各笙均为十七管十簧笙,音高虽各不相同,但笙管的排列方法、吹奏方法以及相对的音阶关系却大致相同。平调笙多用于演奏上调、六调乐曲;梅管调笙多用于演奏尺调、五调乐曲;官调笙多用于演奏六调、尺调乐曲。

图1-1官调笙

和音指法图:

图1-2官调笙音序及音位

图1-3平调笙

和音指法图:

图1-4平调笙管序及音位

图1-5梅管调笙

和音指法图:

图1-6梅管调笙管序及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