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Codex Manesse 《马内塞手抄本》

瓦格纳想必知道《马内塞手抄本》,因为《唐豪瑟》里的维纳斯堡和圣女伊丽莎白的原型出自该书。 1748年,约翰·雅克布·博德默尔(Johann Jakob Bodmer)首次选编该手抄本中的部分诗歌,于苏黎世结集出版;全集则于1758年出版。从最初的手抄本到印刷体出版,其间历经五六百年。

瓦格纳为德国歌剧耗尽一生。年轻时,瓦格纳心里就有关于“德国”的概念。何为“德国性”(German or Deutsch)?在欧洲,较之意大利和法国,德国文艺和科学的发展相对滞后。中世纪时期,确切说是10世纪之后,拉丁语和法语是欧洲两大语言。拉丁语的使用主要集中于教会,法语是贵族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而中世纪的德语诗歌和文艺作品,主要模仿法语文艺作品。德国学者海因茨·史腊斐(Heinz Schlaffer)在其书《德意志文学简史》的中文版序中写道:“从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德国与同时期的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相比,寂寂无名,无足轻重。当时之所以没有出现可与其他民族文学媲美的德语作品,要归于两个原因:首先是德语命运多舛,在中世纪学者那里受到拉丁语的排挤,在近代早期则被法语取代;其次是在宗教分裂的德意志社会,宗教话语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18世纪,歌德和席勒是欧洲文艺巨擘,与歌德同时期的音乐家贝多芬,也是万人仰慕。文学、音乐皆有德国性的特色了,唯有歌剧,德国还落后于法国、意大利。瓦格纳肩负德国民族复兴的使命,欲创造德国样式的歌剧。寻求艺术的民族性,也就是寻求民族文化的内核。不光文学、艺术,在18—20世纪,德国其他学科如地理学、考古学和分析学三者致力“深处”的阐释,都有较大发展。在这一时期,德意志民族力图全面振兴本民族的文化,为迎接统一的德国做精神上的准备。

如今,《马内塞手抄本》藏于海德堡大学图书馆。该书以高地德语书写,唯有极少数的几位古文字学家可以欣赏其高古的文风,绝大多数当代德语读者只能望洋兴叹。该手抄本并无一个完整的结构和脉络,从14世纪开始,前后共有110位作者参与书写。其中含有160位诗人的作品,6000段诗行,还包括130幅精美的彩色插图,色彩艳丽,饰有描金边框。哥特体的书写风格,宛若精美刺绣。手抄本中贵族、僧侣、骑士、少女以及建筑造型,古朴稚拙,天真烂漫,弥漫着浓郁的世俗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