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史铁生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21岁)双腿瘫痪了,“死去”与“活着”的命题交替高悬在他的头顶!他长期沉浸在一个古园子的荒芜沧桑里,和夕阳瞩目,与古迹沉思,思接千载穿越生命的来龙去脉,慢慢悟得:人一出生就决定了他(她)的必然结果——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节日,不必急于求成,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耽搁的事情,何不试着活一活?
说着容易活着难。衣食住行何所依?健全人都难找工作,残疾人更难了。画彩蛋、画仕女、攻外语、写作……踏踏实实和老幼病残熬在一个街道作坊里;上帝看不下去,唤去了饱受肝癌折磨的母亲;接着自己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死去还是活着?荒寂苍茫的古园默默无语,有些话没说,不是忘记了,是不便说,如果说出来那就是:史铁生不止一次真诚地自杀过。古园子不会忘记,史铁生也不会忘记。就在他笨拙地真诚地过着“节日”时,夕阳摇摇欲坠,瞬间映照得地上每一个坎坷灿烂无比!于是芝麻开门,神秘的钟声传来,山顶上有了传奇,清平湾升起晨光,升上那年小说最显要的位置,活下来不再落得形销骨立。
生存不仅仅是一个肉体和物质狂欢的过程,还有心灵和精神的二重唱。史铁生用笔杀出了一条生路,也认同了自己的现实,心情平和多了,泰然地承受了上帝赐给他的这份命运。他的目光和思想越过自身的残疾与困境,关照并透视芸芸众生的残疾和困境,默默地凝神,深深探索人类命运的问题:“欲望无边,能力有限,是人类生来的困境,所以建立起诸多观念,以使灵魂有路可走,有家可归。”这和鲁迅“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不谋而合。生存的自由是相对的,而困境是绝对的,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但有可能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灵魂。
史铁生对自身、同辈人乃至人类的生存困境做了思想烛照,发之于内形之于外。作品是一个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如《毒药》寓言物欲虚荣的洪流淹没了人的本真,《务虚笔记》拷问在追求“高速发展”中人的本身遭遇遗弃迷失,《我的丁一之旅》以温软抚摸历史的坚硬和人性的脆弱……这些作品以深沉的思想探索了人类生存困境及其根源。面对困境,史铁生也像无数仁人志士一样上下求索,《命若琴弦》《礼拜日》是他求索的结果。《命若琴弦》的老艺人终于拉断100根琴弦,片刻的狂喜后跟进的是无限期的绝望,绝望中领悟了谎言的真意,重新修补了谎言,振作起来去寻找那个小艺人;《礼拜日》中的他仅凭一个莫须有的地址执着而无望地寻找。这与曹雪芹吟的《好了歌》有了某种暗合,生命的美丽和精彩全在对美丽和精彩的追求过程中,不在追求的目的。
史铁生像前贤那样,诊断了众生的病苦,也试着开药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史铁生基于自身感悟和对芸芸众生的思考,探索得这么个处方,它对现代人的病苦有多大疗效,还要以各人的个体特征为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