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私人财富保护与传承的理念及影响因素

第一章 私人财富保护与传承的内核与外延

第一节 当我们讲私人财富保护与传承的时候,我们想保护什么,传承什么

一、概念的厘清:什么是保护,什么是传承

保护,在汉语字典当中的解释为“爱护使免受可能遇到的伤害、破坏或有害的影响”,保护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比如某个特定的人、物体,像《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赵云保护甘夫人和幼主[1];也可以是抽象的标的,如保护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等。本书当中我们所讲的私人财富的保护,既包括对财富的外在形态的保护,使之不失去、不贬损,也应当包括对财富内在价值的保护,即能保值、能增值。

传承,传,传递,这里是传授的意思;承,托着,接着,这里是继承的意思。传承,泛指对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这一解释,我们很容易可以将“传承”与“继承”区别开来,传承是一个施与受相结合的过程,是上一代主动地,有计划、有策略地将财富给予下一代,同时,下一代也有意愿、有能力接得住。而继承,则是略显被动的,尤其是法定继承。上一代在去世之前,对财富毫无安排,以至于很多案例当中下一代对财产的范围不得而知,对财产外流毫无办法,更不要说为了办理继承手续而不得不面对“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尴尬难题。

二、范围的厘清:保护什么,传承什么

笔者曾经在授课过程中对企业家朋友们做过调查,当时设计的问题是:

假设你有1个亿的身家,你可以将这些物质财富全额留给子女,也可以花一笔钱来购买一根魔法棒,用它可以将你的人生阅历、经验教训、价值观等精神财富统统传递给你的子女。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购买这根魔法棒呢?

A.3000万元以下

B.5000万元

C.1个亿

D.我完全不需要

调查的结果如下:

现场共计110人,其中选A的59人,选B的27人,选C的3人,选D的20人,1人弃选。

看到这个结果,笔者的第一个感受是欣慰,毕竟超过80%的企业家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了传递精神财富的重要性;其次如果我们单纯地以受访者愿意付出的金钱成本来衡量企业家们对这一因素的重视程度的话,绝对重视的(愿意用全部的物质财富来换取精神财富的传承)占有较少的比例,约为2.7%;相当重视的(愿意用一半左右的物质财富来换取精神财富的传承)占有约24.5%的比例,已经相当可观;较为重视的(愿意用三分之一左右的物质财富来换取精神财富的传承)的占有约53.6%的比例。

这个结果可以反映出现代的企业家群体已经相当重视精神层面的构建和传递。而这一认识,却并非现代企业家的专利,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下面,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个经典案例吧:

案例1

《康熙遗诏》[2]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祖系泗水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官员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

古代的帝王,可谓是普天下最大的家族企业的掌舵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固然荣耀显赫,但是历代的君王为了守卫自己的家族企业,确实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上面这份《康熙遗诏》中,这位企业家先用了大段的文字描述了为君之不易,“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在遗诏中写这些呢?首先,笔者认为他其实是在讲述做皇帝(也可以说是经营企业)的道理;那么他是在跟谁讲道理呢?自然是他的接班人,下一任的新皇帝啊。

其次,康熙皇帝又用了大段的文字描述了其政权来源的正当性,以及自己一生的功绩。在笔者看来,这一段的作用主要是给后来者树立一个榜样,告诉下一代,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

最后,在整篇遗诏最不显眼的地方,这位企业家仅仅用了一句话,说明了要将皇位传给四儿子的决定。

在笔者看来,这份康熙遗诏为我们讲述私人财富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前辈的创业精神、秉承的理念、行事的原则,是最值得保护和传承的。关于这一点,值得掰开了、揉碎了反复强调。自己言传身教也好、让接班人自己历练也好、交给第三方机构也好,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可以传递下去。至于物质的财富,睿智的企业家会像康熙老爷子一样,一方面不动声色地进行安排,另一方面当然也要安排好所谓顾命大臣、军机要员,以确保权力的安全、顺利交接。相比起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力量更像是一个放大镜,或者说一个杠杆,在适当运用的前提下,它可以为物质财富的创造形成强大的助力。相反,没有精神财富的润泽,由物质财富堆砌的高楼大厦一旦遭遇风险,便容易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