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世界顶级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自2008年起至2015年,在中国陆续开展了五次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据调研报告分享的数据,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7—8年,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美国中小企业为8.2年、大企业为40年,日本中小企业为12.5年、大企业为58年。更有报道称,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80%,大学生创业失败率甚至达到了95%,很多企业都在重复“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的道路。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正如普华永道公布的调研报告中所总结的一样,中国企业“生于机会、死于变化”的内部根源还是在于缺乏一支能引领企业永续前进、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核心人才队伍。

企业成立之初,创业者往往怀抱梦想并拥有优质的商业模式,能够迅速地招揽一批骁勇善战的员工,取得令人瞩目的“战绩”。企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规模的不断扩张,组织结构迅速膨胀,此时创业者很容易陷入是否放权的两难境地。不敢放权,自己忙得焦头烂额,企业效率日渐低下,曾经一起辛苦创业的员工没有施展的空间,逐渐离开并自己“另立山头”,企业沦为竞争对手的“黄埔军校”;敢于放权,在缺乏激励和约束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老板和经理人信息不对称,难免发生经理人不作为、欺骗老板、假公济私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避免企业陷入短寿的死胡同,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企业家选择用股权激励的方式,力图实现激励对象与企业的利益捆绑、留住人才的同时保障企业的运营的效率与业绩。近年来,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正呈几何式增长,数百家上市公司和成千上万家非上市公司都相继推行了股权激励机制。

股权激励的财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热情高涨,一旦企业找到适合的股权激励方案并加以实施,必然上下同欲、人聚财聚、多方共赢,然而股权激励并非“照单开方”,对谁实施股权激励、何时进行股权激励、如何实施股权激励等都有复杂的考量方法和系统的机制。

一些企业出于提升凝聚力、把蛋糕做大的初衷,满怀热情地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事与愿违。

九阳股份是一家典型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民营企业,资源和地位处于相对劣势,同时面对家电巨头抢占市场份额和团队成员被“觊觎”的严峻形势,九阳股份迫切地希望通过长期的股权激励计划吸引、留住人才,促进企业长足健康的发展。2011年2月,九阳股份发布“201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采用定向增发的方式向246名激励对象授予426万股的限制性股票。计划草案发布后,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其行权条件和行权价格受到了严重质疑,投资者指责该计划“违背股权激励应有本意”、“涉嫌大股东向激励对象输送利益”。九阳的股价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6个月之后,面临完全出乎意料的负面局势,九阳股份发布“关于撤销公司201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的公告”,称“由于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激励目标难以实现”,最终放弃了该次股权激励。就在公告当日,九阳股价再次大跌。

2006年4月,伊利股份拟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对以新任高管层为主的员工实施股权激励,以期在竞争对手的有力进攻和行业平均利润率趋薄的形势之下,激发新任高管层全力以赴,提升竞争力,然而在董事会提出激励计划草案后,其条款因多处不合理被证监会要求修改。几经调整,直到当年11月才获得最终审核通过。2007年,伊利股份修改股权激励计划中业绩考核计算口径,被质疑为降低行权条件。2008年1月31日,伊利股份发布预亏公告,称公司2007年度净利润将出现亏损,但实际上伊利股份2007年前三季度已经实现了3.3亿元的净利润,其亏损像是发生在一夜之间。

直到在2008年3月11日公布的年报中,伊利股份才为公众揭示了亏损的真相,其大幅度计提5.54亿股权激励费用导致2007年亏损1.15亿元。公告当日,伊利股票就放量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与伊利的亏损截然相反,其高管层却通过股权激励获得了高达5.7亿元的股票期权收益,市场普遍质疑伊利股份的股权激励计划存在高管为自身谋福利的嫌疑。

九阳股份和伊利股份遭遇的情况并非个例,一些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却未谨慎确定激励对象,或者将行权条件制定过低,导致人心更加涣散,员工的收益越来越高,斗志却越来越低;一些企业对风险考虑不足,或者将业绩指标制定过高,激励对象行权困难最终导致股权激励形同“鸡肋”。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适合的方案为激励对象和企业带来共赢,可激励不当无异于自伤筋骨,人散财散。因此,企业一旦决定采用股权激励的方案,为避免落入短视、无统筹规划、无配套考核机制、不当分配等陷阱,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股权激励方案?企业发展到什么程度才适宜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应当拿出多少股份用来激励员工?用于股权激励的股权从何而来?如何确定股权激励对象?在诸多的股权激励工具中应当如何选择?如何确定股权激励的行权价格?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股权激励管理、考核和应变机制?

本书结合股权激励的理论与实践案例,从思维和理论层面入手,在深刻揭示股权与股权激励法律性质和作用的前提下,剖析各类股权激励工具的功能与适用,详细地介绍实践中股权激励计划制定的方式和法律程序;结合我国目前股权激励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广大企业家们介绍可参考的经典模型,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具体过程中遭遇的特殊难题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本书还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四个特殊企业类型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特殊性、模式及范例。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中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领略股权激励的魅力,触碰其精髓,并为有效解决当前中国企业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的普遍性难题提供参考和解决方案。期盼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能够通过适合的股权激励方案创造价值,跻身世界知名企业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