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夏念泽

少年暗淡的眼神顿时焕发了光彩,急忙下达命令。

只见四十九只怪兽冲了进来,声势浩荡,导致正在观察的几只怪兽频频抬头似乎察觉到了什么。

由于怪兽就在飞雕不远处,透过飞雕的耳朵,苏云自然能够听到怪兽的位置,也能隐约听到地面的震动。

看着气势汹汹的四十九只怪兽,苏云无奈的说道:“你声音这么大的话会被发现的,等它们发现你了,就会回去报告,到时候就是怪兽大军降临,你的五十只怪兽九都要埋葬在这里。”

“那怎么办?不快点过去的话飞雕就要死了。”

苏云随口“你只要...算了我来吧,将控制权给我。”

少年犹豫了一下便将怪兽的控制权放开,而后被苏云接纳,只不过飞雕的控制权还在少年手中。

苏云也没有在意,让四十九只怪兽分为四队,两队以飞雕的位置为中心,扇形移动,另外两队则绕过飞雕的位置赶往后方。

很快扇形的队伍就见到了赶来的几只怪兽,苏云并没有让它们马上进攻,而后让阵型缓缓变化,一部分绕到它们周围,将其包围,另一部分朝着森林的其他方向潜行。

过了一会儿苏云想想也该差不多了,于是便让包围圈缓缓收缩,最终收缩到一定程度之时便被那几只怪兽察觉到,于是苏云下令突击,短短两个瞬间怪兽便被灭杀。

这时森林的其他位置也传来了惨叫声,不一会儿声音便全都消失。

少年见到苏云的操作之后,兴奋的叫了一声:

“太好了,飞雕你安全了。”

此时飞雕也出现,站在雪地里恢复着伤势,少年眼中充满了柔和看着飞雕。

苏云并没有放松,虽然森林之中的怪兽已经解决,但外面集结的上百只怪兽却还在虎视眈眈,甚至有些蠢蠢欲动。

这是指挥者在考虑要不要攻入森林,由于怪兽被过快击杀,而且怪兽离大军太远,导致视野丢死,所以指挥者也没能判断出森林之中怪兽的数量。

在决斗之中,为了与现实相接轨,当一只怪兽离自己太远,会导致视野丢失,命令下达不了,那只怪兽只能按照预定的命令行动。

当有多只怪兽一起行动的话,根据怪兽的数量和怪兽与自己的距离,在加上自己的实力,来判断能不能看见怪兽的视野。

毕竟怪兽被控制的本质就是自身的一部分精神放在怪兽脑中控制,当怪兽多的话自己就刻意放入多份精神力,而后通过对精神力的感知来控制怪兽。

距离过远精神力会消耗过快,导致自身的虚弱,严重的话会昏迷。

在刚开始飞雕鸣叫的时候,指挥者就在思考飞雕是不是在向谁求救,否者的话没有理由发出叫声的才对。

即便是指挥者过于谨慎也只不过是一只飞雕逃跑了而已,受伤的它能不能赶回去报告还是两码事。

为了安全考虑,派出了十只怪兽进入森林探查,果不其然发现了地方的埋伏。

既然知道有埋伏就好办了一些,但是地方的数量是个问题,比自己多应该是不可能的,毕竟自己聚集怪兽应该是不会被知道的。

要是数量有自己三分之一的话利用森林设下陷阱有可能会给己方造成巨大伤亡,哪怕全歼敌人自己的计划也会破产,但就这么等着也不是个事。

于是对方的怪兽便进行了毁灭性的攻击,树木被连根破坏,地面被犁过一遍,所有隐藏的陷阱在这种攻击之下也显得毫无用出。

由于声音巨大,导致少年也听到了,而后紧张的看着苏云。

苏云此时没有显得惊慌,观察了一下地形,算了下时间,应该觉得差不多了。

这时少年见到,在击杀森林里的怪兽后,苏云就命令其他怪兽绕过对方大军,从山峰后面行走,最终和另外两只队伍汇合。

在汇合的瞬间,苏云和少年都见到了那里的景象。

这里是两座山峰的入口,偶尔有几只怪兽进入其中与怪兽大军汇合。

此时的苏云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精神力的消耗,要是放在现实之中,这种距离之下,苏云只能下达命令让怪兽去执行,不可能亲自控制,不过现在圣殿好像在这里放宽了规则,在四只队伍汇合在一起的时候苏云就没有消耗精神力了。

想明白之后,苏云下达了命令。

只见四支队伍一左一右将入口包围,瞬间将那里的怪兽灭杀,而后有两支队伍一左一右在远处埋伏着。

守在这里的怪兽也在两边埋伏着,不断袭击来这里的怪兽。

过了一会儿,大军的指挥者感觉到不对劲,因为有一会儿没有新增的怪兽了,正当他准备派怪兽去探查后方的情况之时,一只怪兽摇摇摆摆的走了进来。

从那只怪兽里得知,自己的后方被包抄了之后,便毫不犹豫放弃了森林这里,带着大军朝后方突围。

森林和左右两边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唯有后方才是直道容易突围,不过现在的指挥者对局势的判断是自己很有可能要全军覆灭。

森林之处有怪兽,两边山峰那里就更不用说了,现在连后方都有怪兽,自己被四面包围了?

苏云也见到了来临的怪兽大军,没有抵挡,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飞雕安全,也就没有必要和大军战斗,况且即便是自己占据地利也无法用四十九只怪兽抵挡上百只怪兽,于是便让怪兽都散开了。

少年见到飞雕安全之后,露出了笑容,喜不自禁的看着飞雕的动作。

“多谢你了,要是没有你飞雕可能就要死了。”

苏云点了点头,没有故意去纠错少年话里的问题,随后便看向了其他的战场。

少年看着飞雕缓缓说道:

“我叫夏念泽,一班32号,来自天南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