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从某种公认的价值,不跟风某种流行思潮,不随着时尚起舞,才是对真理与良知的注解。
思维是一条长河,不断有思维的细流汇入和渗出;思维也是一种资源,是人类特有的优良资源,因此一定要善待它,要将它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一、思维理性篇
思维是人脑的产物。它是通过表象、概念、判断等来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能动的过程。
思维是物质的衍生物,它不能脱离物质载体——大脑而单独存在。然而,思维的结晶一旦物化为精神产品后,却可以不依赖创作者本人而传承和复制,这是思维的特征之一。
偏见会使思维陷入狭小的范围,形成单一的思维通道。只有容纳各种观点,经过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因此,科学的思维必须摒弃偏见。
只有疑问,才能激发探究的欲望;缺乏质疑意识,是很难独立思考的。
独立思考者,有强烈的质疑意识;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缺乏问题意识,对任何问题、任何事物都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伟人都是在理性和感性的深度层面上进行创造的,是两者完美的结合,于是他们成了伟人。
判断力并非生来具备,全靠自己的经验和悟性生成。
要超越自我,就必须发掘脑力资源,使个体潜能极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做出一流的成就。
任何满足于重复性劳动的人,都是“短视”者,是对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剥蚀和无效耗损的人。
思维是一条长河,不断有思维细流的汇入和渗出。
思维的海洋,不断地泛起思维的泡沫。某些精英思维的不断渗入和外流,造成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散落、遗失和断层。但流入思想海洋的终将会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有的将成为人类思想库的瑰宝。
语言是滞后的思维反映,它难以精确地表述思维的微妙体验、顿悟和微弱的思维元素,即使表达,也会使某些思维信息渗漏或放大,尤其是它难以对瞬时变化的思维动向及思维的模糊性、不确定性进行精确而细致的描述。
每一个人的思维轨迹其实都和成长经历相联系;而一代人或者一个民族普遍的思维轨迹,则和这一代人或者这个民族的心灵历程相联系。
一个好的思路和创意,往往需要对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逐步形成。
思维贫困化的语言特征表现为:空话、套话、大话、假话、官话、见风使舵、察言观色、坐而论道、崇尚空谈。
多维思考,要求从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中,由已知推测未知,从横向的联系上把握事物的整体,从纵向的联系上把握事物的全程,进行立体全方位思考。
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冷静、细致地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存在某些思维垃圾,这些垃圾必定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智和行为,只有清除这些垃圾,才能进行正常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
思维目标对成才具有重大的影响,成才往往与思维目标高度契合。
人在思维与行为上不会局限于任何一个界限内。
有意识的思考往往源于某种外在刺激,然而,绝不应该单纯依赖那种外在物。
因果联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联系,在追寻某个事物的原因或结果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对于某些事物、观念或者问题,我们一时也许难以判定,那就应让头脑先冷静一下,延迟判定,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而发展的阶段则是由我们的思维来划分的。划分的标准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就变了,创意的萌芽便初露端倪了。
如果长期局限于某种专业领域,知识面必然会变得狭窄,做起事来就会受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导致思维僵化,不利于灵感的产生。
多与别人进行思想接触,特别是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人,这样能够碰撞出不同的观点和灵感,激发出创意。
从读书中觅寻到新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个新发现的东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个“化”字。就是将书中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思想。书中的思想,只是起到一种催化的作用,是一种新思想的助产士。
信息的吸纳要适量,要注意信息饱和问题,如果所有输入的信息将大脑塞得满满当当,那么对创新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个体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各种特殊才能、性格,都是在反复多次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一切成功者,无论伟大与否,都是驾驭着思维的时空列车,在时空交错中、在思维的碰撞中摩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促成思维的分叉、交集、组合,合成并提炼出思维的结晶,即精神价值。
当某种机缘触动了我们思维的琴弦,那么流露在笔端的语言,就会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
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帮助人在各种外部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创意思考,能利用身边的各种物体作为良性刺激物,激发头脑产生创意。
封建社会,国人将个体的思维资源耗散在仕途上,耗散在“八股文”上,耗散在“考据”上,耗散在“舞文弄墨”的雕虫小技上,而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原创性成果上,却乏善可陈。
当迷雾散尽、真理揭晓时,有些人从未掀起思维的波澜,他们的思维被严重剥蚀,思维链时断时续。
欠缺理性的人,只有懒惰的心理,浅薄的思想,隔岸观火的态度,他们宁可相信巫师迷信,也不相信一切科学的理性精神。
不要只看到书的内容,还应透视书背后的东西。愈是领悟得透彻,对自身就愈有单薄的感觉。
事业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才会有所成就。是否不断地思索、刻苦地追求,就构成了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沉思是通往直觉和创造力的一条秘密通道,它产生出明显的洞察力。沉思默想时,我们需要对心中微末细小的念头予以关注,需要认真听取内心的声音。
不要设置任何停泊思维的港湾,而要迫使自己不停地驱动思维做持续的航行,一刻也不懈怠。因为思想和智慧不在港湾里,而在远航过程中的无限风光中……
洞察力来自思维的积极活动,而绝不会从懒惰和迟钝的头脑中产生,只有那些为未来做好准备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
科学发明使生产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这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必须从传统的保守稳定状态,转向适应变动、不断进取的运动变化状态,即从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
战略正确,不应忘记细节;细节再完美,也要远眺战略的方向。
自我实现是个系统工程,该工程内部各环节是互补的。因此,要全面发展,不做单向度的人。
任何想法,无论多么美妙、多么史无前例、多么有力而灵活,最终都得面临极限。
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协调想象力、洞察力、理解力和意志力之间的关系,往往具有很好的效果。
思索,是产生思维独创性成果的前提。
创意的出现是需要一定火候的,而独立思考与思维碰撞则是产生创意的重要因素。
集中注意力有助于观察和吸收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灵敏度和智力的基础。能集中注意力就等于打开了智慧的天窗。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都是善于集中注意力的人。
如果欠缺理性思维和个性的审美准则,就会成为随时尚之风起舞的人。
凡是喜欢参与形形色色大合唱的人,终其一生都难以成为一个思想者,他们的名字也很难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符号。
很多问题看似复杂,其实解决的办法却非常简单。如果从正面瞧不出个所以然,那么就从侧面去思索,答案也许即刻就能呈现。
人的思想在习惯中被具体地表现出来,习惯会使人处于一定的境遇中。
身体是思维的仆人,它遵从思维的指令。思维障碍通过身体的某种表现形式而呈现出来。
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人变得越来越循规蹈矩,越来越老成持重,于是,创造力丧失了,想象力萎缩了。思维定式已经成为人类超越自我的一大障碍。
标新立异者常常能突破人们的思维常规,赢得出奇的效果。
思维洁癖者,天生就有消灭一切不同思想的冲动,他们会抓住分分秒秒,将那些不合心意的创意驱逐掉。
只有使用感情色彩较淡的措辞,同时给出具体的例证,才可能对理由的真实性和推理的有效性做出判断。
国人的理性思维是一个短板,许多人不讲逻辑,纵容情绪的宣泄,结论性语言遍地流淌。
克服思维惯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单向思维习惯转向多向的立体思维、求异思维的轨道,用超前法去揭示事物的发展趋势。
行为有禁忌,思维无禁区。
人为划分思维禁区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人的内心在思索什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在行为上加以规范与限制。
没有自己思想的人,其实质就是一个空心人,只不过具备了人的躯壳罢了。
要清楚可控与不可控的相互关系,使思维资源的运用得以优化,在可控处努力和搏击,在不可控处放弃或收缩,以减少思维资源的无效耗损。
我国真正具备创新意义的思维资源相对匮乏。大部分人不懂得思维价值、思维潜力、思维资源、思维动力的含义和思维目标定位策略,许多人缺乏思维的前瞻性。
现代人的思维总体水平是超越前人的。然而,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的思想结晶是现代大部分人难以超越的——因为,真正的思想家的思想是唯一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不能复制的。换言之,即使复制,一切复制后的“经典”也只是二手“经典”,而非原创!这也就决定了后来者只能另辟蹊径,选择思维前沿阵地和思想制高点。
当今,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在精神(或创新)的王国里纵马驰骋、浴血奋战的勇士往往是孤独的,且极为罕见。
思维量的扩展与质的突破,会不断形成思维的凸点和拐点,在思维的发散与收敛不断交替的过程中,思维价值会不断提升。
人的思维一旦成为定式,就会以惯性视野去认知未知世界,从而作茧自缚,排斥思维的多样性,限制创新思维的能力,由此得出“不可为”的结论。
思维素质只能体现在精神、心灵上,那些在高处招摇的,往往不是藤类就是枝叶。
通过调整思维视角,能够清晰地把握思维凸点、思维凹点、思维拐点,从而有利于正确地运用对称思维、非对称思维以及野性思维。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能只托付于“一元化”思维,或只相信绝对和唯一,那是一种错误的悲哀。
道理人人都懂,但刻骨铭心的体验或与个体自身产生共鸣、发自肺腑的深刻感悟却是凤毛麟角的,而这正是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的差异之处。
在最具个性化的思维领域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思维王国的“首领”,并且无须政府授勋或认证,也无须媒体的追捧和“粉丝”的喝彩!
既要树立思维价值的过程观念,又要树立思维系统的工程观念,也要重视思维资源的待开发状态。
人们用忙碌遮蔽了深层价值的炫光,又不愿意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中徘徊,最终一无所获。
独享是一种颜色,分享才是五颜六色。
不要害怕“四不像”,这往往是创新的胶着期和磨合阶段,预示着创新成果的到来。
思维指向不越界,才能探寻创新的契机和突破口,使思维能得以聚焦,然后向目标冲刺,这样才能使创新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
锁定思维目标,防止中途转移、迷失或在岔道上游移。只有锁定目标,并持之以恒,个体才有可能处于该目标中的领先和优胜者的位置。
思维是一个无限的开放系统。从这种意义而言,它没有疆界,也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即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只要有卓越的思想,也有可能提升精神素质,并浓缩出独特的思维结晶。
要在思维的空白地带下功夫。思维既要指向特定课题,又要指向无限空间,更包括自然领域和人类社会。
独创性思维是不能搞人海战术的。一切标准答案、题海战术都是与独创性思维相悖的。思维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需要相当时间的沉淀的,急功近利与浮躁是不能完成理论框架的建构的。
要尽快跨越思维的沼泽区,并从思维浅层区迈向思维中层区,最后进入思维深层区域。
只有避开大众思维的康庄大道,沿着思维的羊肠小道前行,才能采撷思维的奇花异草。
思维的驱动源于精神追求。思想成果多体现在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公益性价值方面,物质成果多体现在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方面。
定位的偏差会造成思维资源的无谓消耗,人生之路将会越走越窄,从而使人心理失衡。其实,只要换一种思路,找准前进的路标,抬头仰望的不远处可能就是成功的驿站。
要获得高品质的思维成果,就应具有思维的前瞻性。要重视自身的长处,摒弃自己的弱势,及时吸收新知识和信息素材。在创新中,掌握“远关系调”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功夫”往往“在诗外”。
思维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种独特资源,也是人类社会的一座宝贵而巨大的思想资源库,它囊括了世界上已知和尚待探索的关于宇宙的奥秘以及人类社会的显性思维和隐性思维潜能。
思维是灵性的产物,是思绪流动的旋律,是目标的“定海神针”。为了提高思维效益,就必须降低思维的无效耗损。为了防止思维资源的跑、冒、滴、漏,要将思维资源集中于开发某一项目或科研课题上。
思维是一种资源——脑力资源。这种资源既能因运用得当产生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价值,也能因使用不当而无效耗损,甚至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思维资源是无形资源,是挖掘不尽的一座富矿,只要开采,永远都不会枯竭。思维资源的浅层发掘,只会产生一般成果,深度发掘将产生卓越的成果。科研成果的诞生往往与思维资源的深度发掘是分不开的。
思维资源犹如思维的矿石,它包括原生态、再生态、衍生态和变异态等四种类型。这是思维资源区别于自然资源和有形资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思维资源的社会化,有利于资源共享,尤其在开拓性与原创性层面,对人类进步更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思维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无形资源。思维资源不仅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会产生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宏观价值、思想价值、学术价值等,这些远不是使用单一货币量度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就能涵盖的。思维具有瞬时性、蛰伏性、灵感性和非储备性(与物质客体相比较)的特点,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力,在它的作用下,创造出了物质和精神的文明。
即使是一朵朵小小的思维浪花、一片片稚嫩的思维花瓣,它们都显示着我们现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思维资源的二重性表现在物质性(大脑)和精神性上。思维素材是创新思维的矿石和线索,它来源于事实材料、感性认识、经验和体验、网络信息等。
对思维原始素材加以归集与艺术化的组织和升华,带来的思维花絮和思维片段,就会形成创意的胚芽;通过借鉴、素材再植与延伸、压缩与扩张,形成思维的交集与组合;通过素材的排列、组合、交叉、叠加,产生思维碰撞,催生灵感火花,并沿着创意边缘不断扩张,促使思维结晶物质化,并形成思维草稿,从而爆发出思维积淀的绝响!
思维素材应精心挑选,可采用挤压法、扩张法、浓缩法、剖析法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比对与综合,产生创新思维的胚芽,形成思维价值增长点。对素材的“粉刺”进行打磨,使素材精度提升、品质提纯,用精神的利剑削出素材的废料,从而打磨出更加精良的思维成果。
个体长期习惯运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看似很土很笨,其实却是最好的方法。不要轻易否定,不要妄自菲薄,否则就失去了一种独有的特色:独一无二的“版权”归你所有,其他人是无法复制的!
做真正的自己——永远不要放弃独立精神,这是创新思维本身的要求。
开发脑力资源,必须综合统筹、交叉运用、间隙调控、兴奋灶转换,并精确地把握思维语言。尽快跨越思维的混浊区、磨合区,步入思维的前瞻区。
要有效使用思维资源,减少思维资源的分散和旁逸斜出,使思维资源优化整合和综合利用,以争取思维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要有强烈的抗干扰力,敢于闯入思维的无人区。在没有衡量标准的事物中,个体的创新具有独创的价值,具有最大的“话语权”。不要害怕标新立异,不要害怕“四不像”。
在思维的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因此应充分调动个体自身的思维分辨力加以判断和分析。
具有思维洁癖的人容不得半点非逻辑思维。在语言表达上常常表现为咬文嚼字,缺少思维交集与野性思维能力。这在思维过程中属于“一步三回头”。可是,这种思维会影响思维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易产生思维流的阻滞。
一切竞争都可归结为思维素质的竞争。当我们从思维的原点出发,便开始了人生的思维博弈,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思维成果。
超越竞争是指处于无竞争领域或处于竞争上端的一种竞争方式。它有利于思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良性运作,使个体、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能将所具有的人才资源、思维力资源配置在最有价值、最具创新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方面,使思维成果即精神产品具有超值性。
竞争中的优胜者,一定是超然于竞争之外的、不可比的、具有唯一性的独特价值(人越模仿他们、复制他们,其价值就越昂贵)的人。他们深谙进入无竞争领域的路径,善于脑力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不同课题的转换,以及对思维资源的最优化利用等。
一些人之所以缺乏创新思维,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将思维资源消耗在无谓的、无意义的、无价值的一类事情上。在一块尚未开垦过的地方,无竞争对手,自然可以任意纵横,审时度势地避免竞争,独具慧眼,出奇制胜,独辟蹊径,巧占盲点,广开思路,不断拓展创新领域。
思维是一种资源,是人类特有的优良资源,因此一定要善待它,要将它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潜藏着巨大的思维能量,当思维风暴来临时,我们要全力抓住它,不要让智慧因子和思维火花耗散。
思维切换是指思维兴奋灶(点)的转移。思维切换有利于缓解精神疲劳,跨越思维的胶着期,促进思维花朵的绽放,扩大精神成果的产出。
思维力与学校的正规教育不是正比关系,表现在创新人才方面更是如此。思维力不足的人往往口齿十分伶俐,导致正确的废话遍地开花,套话、空话、大话铺天盖地,使人们饱受这类语言垃圾的毒害和污染。
思维素材的边角余料,即思维碎片。这些思维碎片,最容易碰撞出灵感的火花,特别适合用于散文、随笔、小品文一类;而大宗的素材,沉淀厚重的感悟和文摘,则有利于构建体系性的专著。因此,任何素材都不会闲置乃至浪费,正如一个优秀的裁缝或木匠一样,不论何种零星布料或边角木料,在他们手中都会得到最合理、最优化的利用。
生活中有很多不易被发现的逻辑错误,在无形中深入个体的内心。在错误的思维逻辑上行走,起点将永远是终点。只有带着正确的思维逻辑上路,成功才会水到渠成。
所有的逻辑都是思维,思维并不都是逻辑。我们要加强有关提升正效思维能量的学习,即能使我们实现最渴望目标的那种思维。
人类的思维能够超越自身的有限,去感知宇宙的无限;人的思维能跨越已知世界,穿透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进入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
人的无中生有的诗性思维,是人的艺术家天性的体现。这种诗性思维使人从大自然中解放出来,获得了作为人的自由。人的这种自由精神,其实也正是一切艺术的精髓所在。
思维发展的过程,往往有三种表现方式:阶梯式发展、回旋式递进和火箭式升腾,而最后一种思维方式往往超越同时代的人,甚至超前于时代。
思维的瞬时性,有时不允许我们以理性的审度方式慢条斯理地解决问题。这时,发挥智慧的优势和机巧就显得特别重要,哪怕为此而一时失去理性的形象。瞬息万变的形势,根本不允许个体先做一番细致入微、审时度势的分析后再决定是否行动。
思维决策的指向性不能游移,不论人家身居何种高位,不管人家做出何种成就,你都只需按自己的思维指向前行,这是最根本的。与此无关的一概舍弃。
要敢于走无路之路,在无路中闯出一条新路。“东方不亮西方亮”是思维决策选择的法则之一。要理智地放弃思维的过去式,全力抓住思维的进行式。
身体是思维的仆人,它遵从思维的指令,不管这种指令是主动地宣示,还是被动地选择。
思维叠加难以解决深层次的谋略问题。思维应具有各式各样的曲线,这样才能引动灵性,顿生魅力。
在拥有坚实的理论素质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博览兼收,纵横扫描,以智慧眼光让更多事物为己所用;博览是前提,鉴别是根本,消化是过程,吸收是关键。
当你的内心真正静下来时,当所有分散精力的东西烟消云散时,其实你已经为集中注意力做好了准备,不过此时你仍会发现自己正面对一片思想空白。
产生思维效益的前提是拥有自由和民主,强迫命令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独创成果。思维潜意识中的唯上,必然导致盲从与逢迎,或唯权力、唯权威。从而导致从众心理,使思维发散效应短路。
思维缺位表现为一种残缺的思维症状,缺乏思维自信力、自控力,而被思维的他控力主导,头脑中难以掀起思维的涟漪效应。思维中的“顺口溜现象”比比皆是,表现为人云亦云、跟风等。
思维正效系数愈大,说明创新、开拓能力愈强,干正事的风气愈浓;反之,思维负效系数愈大,则说明内耗严重、人心涣散、风气不正,其思维效益与经济效益则愈差。
面对思维的“真空地带”和思维“灰色区”“沼泽区”,应选择好思维的桥头堡、立交桥、制高点以及思维的驿站。
透过扑朔迷离的现象,抓住关键点,以科学为依据刻意求新,不畏传统习俗的束缚。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多角度开发视角,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思维朦胧期、彷徨期、胶着期是思维灰色地带的显著特征。这一过程给创新预留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并孕育出创意的胚芽。
灰色地带是思维放飞的前奏。跨越这一地带,才能更好地弹奏思维的琴弦,奏鸣出精神的交响曲——这就是人类的精神智慧与结晶。
人类的身体与灵魂合一的形式,决定了脚踏实地与精神遨游的双重性——人类的身体贴在地面,而思维可凭借想象的翅膀飞翔在天空。
思维层次愈高,满足感愈低,愈具有创造性和排他性。独创性思维是一种原发思维,追求的是深层目标,是“无中生有”的,其运用难度也相当大,其成功的概率也较低。因为思维的草稿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化为“沉默的绝响”。
大众思维,大多属于浅层思维。目标层次愈低,满足感愈高。思维层次较低的人,追求的往往是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常常与娱乐性、趣味性、时尚性、媚俗一类概念相联系。
原发性思维价值远远高于衍生思维价值,因为是不可复制的,它本身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因此,只有抓住创新思维的主旋律才是上策。
思维具有灵活性、跳跃性、变异性和偶发性的特点,而这往往又潜藏着创新的灵感火花。
善于提出问题,是创造者的一项重要的思维素质。缺少问题意识的人,是不会有多少创新意识的。只有睁大双眼发现问题的人,才会找到创新的契机和突破口。
理性思维发达的人,大多具有科学头脑,他们深知自己的局限性,通常都比较低调和谦卑;而感性思维发达的人,在情感的泛滥或驱动下,十有八九都比较高调,打出来的哈哈惊天地泣鬼神,说出来的大话更是吓死人。当然,他们绝不会脸红,却让众人无缘由地替他们脸红。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的十卡车泪水,也难以置换一小杯理性的琼浆;而理性的冷峻与逻辑的严谨也难以转化为感性的浪漫与华彩的乐章。
理性的通透和感性的圆融都是创意思维或创作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当然,无论是理性的琼浆还是感性的华章,都不是由娱乐性学者“搞”出来的,因为那类“搞笑”充其量只能称作滑稽,连幽默的边都挨不上。
前瞻思维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依据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事物的发展趋势,确定长远目标,并以此带动现实的发展。
沿着思维原点出发,紧紧围绕思维的主线,并不时删除细枝末节及非主流部分,是防止思维陷入误区的一种思维艺术。
新思维、新思想,是一个人进步的内在素质。它外化为成就、水平以及物质与精神财富,内化为精神素质和气质。
坚持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并用的原则。思维程序化、模式化、瞻前顾后、安于现状,都是创新的大敌。
要正确把握思维无序与有序的关系。思维无序化—思维的发散—创新的前奏;思维有序化—思维的收敛—分类、整理,逐步进入思维的逻辑起点,从而形成理论体系。
思维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辩证的思维发展过程,有利于打破思维的程序化和模式化,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发展野性思维能力,打破常规或不按常理出牌等反常规思维,往往能出奇制胜,获得丰硕的思维成果。
思维聚焦,将思维重点放在特定课题或关键问题上,使思维处于高度集中(或痴迷)的状态。思维聚焦由于浓缩了思维密度,迫使思维处于叠加和层次交叉状。思维的聚焦面愈小,就愈有可能触发创新灵感的火花,使问题得到更大的突破。
要防止思维的退化、摇摆、混浊、彷徨,最有效的方式是让思维在显行与潜行的两条线上同时发展,使思维全天候(交替式)工作,从而使思维效益优化。
思维是不能用夸夸其谈和作秀来替代的。思维是将灵性和深邃的目光投向事物本源的一种扫描、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思维超前者往往不能被同时代的人甚至亲人和朋友所理解,这类智者的理性思维往往被世俗的眼光所蔑视、嘲笑、调侃,甚至会被贬得一钱不值。
思维的原动力存在于目标之中,没有目标的动力是不能持久的;没有思维的指向,就不可能有恒久的支撑力。
思维是心灵的律动,是潜思维和显思维共同的合奏。思维过程中,保持思维的流畅性特别重要,应防止“一步三回头”的不良思维习惯。
思维没有弹性,就会拘泥不化,钻入牛角尖,处处碰壁,走进死胡同。思维弹性是一种人生智慧,它让人们于山重水复之际走出迷津,有种心胸豁然开朗的敞亮感。
任何奇思妙想如果用严格的逻辑体系来裁量,都会被扼杀。可以说,过度的逻辑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天然杀手。
沉没思维是过时的、失去思维价值的思维,是一种使人陷入负面情绪的思维。很多人由于深陷沉没思维中不能自拔,从而丧失了新的发展机遇。
群体思维、大众思维是催生创意的手段,而非创新思维的最终表现形式。本真意义上的创新必定是思维的变奏——个性化思维。
思维僵化,是思维的木乃伊,是毫无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和悟性的一种思维病毒。在思维僵化盛行的地方,别指望有什么奇迹出现。
强调上下对口,一切按程序办事,这对维持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是有必要的。但在某种情况下,一味过度地强调,则可能会导致个性化思维的绝育和创新的枯竭。
行动的效率取决于思维的效率,思维的效率取决于思维的艺术。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财富大多是思想的衍生物,而不是人多势众的产物。
思维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
当人的思维放开时,会促进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而人在受到抑制时,会谨小慎微,所考虑的事情就会更加倾向于细枝末节。
模糊性和精确性都是思维的固有特性。在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思维中都是存在的。
现代人更多的是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但对古代哲人的思想超越却十分有限。
思维应该差异化。同化是精神的退化,差异化才是有价值的思维。
应该把素材榨出“水”来,让思维浮现灵光。如果一本书只包含了娱乐和八卦,那么,即使光鲜无比热闹非凡,它的价值仍值得怀疑。基于这一点,可以这样说:最畅销的书,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
要想在时代潮流中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缺乏理论思维是不行的。
思维层次不等于知识层次:现实中某些知识层次高的人思维层次却比较低;而某些学历或文凭较低的人(世俗社会往往将他们等同于知识层次低或没文化者),思维层次却很高。古往今来有很多这样的传奇人物,这并非杜撰的故事。
思维目标具有多向性,而思维目标的层次性则存在于思维目标多向性之中,即每一类别或每一项思维目标的层次性。
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思维,当思维开始四处飘逸的时候,迅速记下任何在脑中闪现的东西,不要停留,不要重写。
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是思维素质的综合反映。思维跨度大,就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思维广度小,就只能在一个问题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思路深刻,就能追根求源,达到一个问题的最深层;思路浮在表面,思考任何问题就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抽象思维水平较差的人,犹如睁眼瞎,看不到深层次的东西,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只有不断拓展思维深度,才能发现广阔的世界。
思维的超越性是所有创意的来源。创意就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而仅仅存在于头脑当中的东西。每一项创意都是运用思维超越性的结果。
思维激越是一种鲜明的特性,是一种与众不同,是一次次扣人心扉直击灵魂的生命回响,是命运之弦弹奏出来的高亢的音符,它使人思接千载,神游古今;激越是一种勇气,是一种生命的张力;激越有时也许是一种“偏激”,然而,这种偏激有可能是一种超凡的灵感与悟性。
思维层次的提升,不能用同一层次的思维堆砌而成,换言之,是不能用人海战术得到的。人多势众不适用于思维领域。
以破格与新奇为己任的“野性思维”,就是焚烧“思想监狱”的火把。要用“野性思维”的火把点燃创新的灵感。一个人如果思想平庸、知识贫乏,就永远摘不到生活这棵大树上的新绿。
那些才华卓著的人的思维不受前人的羁绊,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才能耗费在不合他们天性的事业上。
如果一个喜好思考的人想创立一种建设性的理论或构思一部文学作品,就应该随时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记忆的范围之广,使人们很容易忘记一些思想,一旦没有及时记录,很可能再也找不到所思所想的蛛丝马迹了。
封闭社会对思维的正向运行破坏极大,使得本该大放异彩的人才最终黯然凋零,使各种优质的思维资源大量流失。
思维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一个积极思考的人,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和应对杂七杂八的琐事,亦会时刻寻找最佳的新观念,这些新观念能开发他的成功潜力,使其成功的概率变大。
痛苦使人深刻,顿悟使人聪慧。真正由思考带来的快乐,并非所有人都能享用。我们要以静谧的形态促使深层思维自由流淌,在无声无息的状态中聚合思想的能量,从而分析出思维的结晶。
要寻得一种切入点,以简驭繁,通过独到而翔实的思维材料、独具一格的思维能力和行事技巧,以生动可读的文字陈述个体独特的成果。
在思维鱼刺分布图上绘制思维主干、思维支干、思维链接、思维循环、思维凸点、凹点及拐点等,以便寻找最佳的突破口和创新的契机。
如果全体人类都不思维,就会染上一种原罪;如果个体患上思维懒惰症,也必将受到现实的惩罚。千万不要成为思维的植物人。
有些人在没有多少价值,甚至有负效价值的一类事物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即使他们是杰出聪明的人,也将终身碌碌无为。
过分强调娱乐性思维和二度乃至N度派生性思维,对一个民族的创新思维是会起到阻碍作用的。不论怎样,一个国家、民族想要兴旺发达,创新是第一位的,而不能一味地模仿或跟风!
一个人长期从事一种工作,思维容易僵化,很难有突破与创新。通过转换学科或岗位交流,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去拓荒、去耕耘,则会激活思维,触类旁通,引发创造。
许多人对逻辑思维比较了解,对形象思维不甚了解,对灵感思维则感到陌生。如果对思维科学具有较多的了解甚至研究心得,对创新无疑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思维是灵动的。当我们给思维插上翅膀的时候,它就能飞起来。我们现在的文明生活,无不是思维驰骋后创造的奇迹。思想之光照耀我们前行的脚步,在思想天空里的每一次搏击,都是我们精神蓓蕾的绽放和灵魂的跃升,从而把握世界的壮丽与灵光的相会。
人的思维可以分为两部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进步,是地球上几十亿年来生物进化的最高结晶。
缺少交流与碰撞的思想,是一种病态的思想;那种不允许辩论和质疑的思想,其实是一种自认为其伟大正确的思想,事实证明这种思想往往具有严重的精神病毒。
一切理性,包括科学的思考、理性的概括等,均排斥迂回曲折的阐述方式;一切感性,包括艺术的思维、文学的概括等,都倾向于迂回曲折的表现形式。
欠缺理性的思维能力,缺乏反思力,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就只能人云亦云;对传统文化缺少辨别能力,就只能唯“圣人”的言说教条顶礼膜拜。
思索是人类的前途所系。就一般意义而言,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种写作或计算都可以超越人类。
思考不要被成见所左右。科学上的美丽设想,都必须和研究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相结合,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可贵的不仅在于敢于设想,而且还在于能够脚踏实地地把设想逐步变成现实。
思维本身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各种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来说明问题,它们都有合理性,同时又有不足。
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整个外部世界的地图,也无法成功地绘制出目标彼岸的精确肖像。
思维活动是由大脑控制的,每个人都可以支配自己的思维,创造积极的、充满活力的、能导致成功的创意。想好了再付诸行动,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思考起初是自发的。最好的思考都是在人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而思考的过程不可能在潜意识中再来一遍。
我们应从一些被忽略的现象入手,通过梳理和推导,还原事物的本质,学会另一种思考方式。
思维自有它的奇妙之处。对某项事物有锲而不舍的恒心、创新的决心,才是专心的最佳状态。在此基础上,思索就会构成思维流动的旋律,这也是形成思维成果的前提。
沉思是一种自然的状况,如果养成了沉思冥想的习惯,或者有外来的刺激使我们有意识地接收信息,那么,我们就会向迟钝的思考挑战。沉思是创造的温床和催化剂。
不少人有自我设限的倾向,习惯遵守规则,以至于没有规则时,也会自定规则,这样就限制了自我的发展空间。一切按制度办事,凡事不可越线,思维就会受到束缚,自身所具有的灵性将会逐渐泯灭。
一种完全自由的空间不只会带来身体上的自由,也会带来心灵上的自由,好让思绪、灵感在其间跳动;只有在完全自由的时候(从紧张与焦虑、规则与组织之中完全解脱的时候),我们的创新能力才会登场,也才会在自由的空间中展现风华。
不论是面对新挑战还是解决旧问题,不妨让思绪自由飘荡,看能否在以往经验中寻到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有所关联的妙方。
各种激发创造力的心灵活动,都不外乎要求扩充现有的思考层次,以新观念看待事物,或在两项全然无关的事情里找到相似之处。
二、思维价值篇
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的选择特别重要,一切都要以价值为导向,避免思维资源的无效耗损。思想者和创新者一般都只和有价值的人打交道,和一些愿意做有价值的事的人打交道,而力避与锱铢必较、小肚鸡肠和蝇营狗苟的人合作。
真正有价值的思想,不会被流逝的时间所遗忘,不会被空间所阻隔,不会被地域所局限,凡是符合人类进步的思想一旦被文字记载下来,就会被人们所传诵、交流和实践。
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比讨论别人是否有价值重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比羡慕和评价他人更重要。
价值判断有助于我们规避恶性竞争。我们应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在价值,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差异化目标,这样才能使自己身价百倍。同质化只会造就平庸和价值的一般化,真正的高附加值一定是差异化的结果。
所谓思维价值观,就是思维资源的耗费必须以价值为中心。现实中,绝大部分人只重视有形价值,而忽视无形价值,尤其是对思维价值(无形价值的一种)更是视而不见或根本就不明白它的价值。
有价值的人,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或物质的创造层面上,而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或各种炫目的头衔上。做有价值的人,做有价值的事。亮出实力的底牌,而不是跟着别人起哄。
思维价值的递延性具有跨越时空地域的特点,其空间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具有广延性;其时间特征表现为可跨越时代——除了即时(或当代)价值外,还具有在连绵不绝的时间中的滞后效应。一般在很多年以后,才逐渐显示其巨大价值。
思维价值的实现是通过思维财富来体现的。广义的思维财富包括思维成果、人生感悟、成功、失败与情感的体验等。思维财富构成了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思维价值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经济价值,又包括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时间价值;既包括可以量化的价值,又包括只能定性的价值。可以说,思维价值是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历史价值与自我价值等诸多价值元素的统一体。
思维价值观一般可分为:正效价值观、负效价值观、宏观价值观、微观价值观、灰色价值观等。只有树立正确的思维价值观,才能产生正效思维,并促进思维的优化。
正确的思维价值观要求我们追求核心价值,即选择最具价值的部分,做自己最应该做的和做自己必须做的,敢于舍弃可做可不做的并摒弃一些不应该做的。
强化正效思维,摒弃负效思维。只有树立正确的思维价值观,才能使思维资源消耗在正效思维轨道上,从而产生优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确立思维效益原则,首先应对思维效益进行评估,使其效益最大化。
思维核心价值,表现在思维原创价值上。思维原创价值可穿越时空。在历史的时空中,价值将会得到无限递延与增值。
任何原创,哪怕是“草根式”的原创都远远高于“一流”的“二手经典”。因此,思维的正效耗损千万不要迷失在“二手经典”上。
具有优秀思维资源的人才的思维价值,千万不要定位于“模仿秀”和“文化奶妈”一类的目标和角色上,以免降低自己的创新思维品质。
思考时不要嚼人家的剩饭,不要滞留在负效和低级趣味的领域,防止思维的迷惘。
不良思维会形成社会财富的抵消和耗损,导致资源的大量流失。要提高思维的有效性,将时间运用到核心价值目标上,尽可能将一些日常事务融入社会化服务序列中。
一个有智慧的人,始终都关注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不会时时挑剔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价值,也许别人的强项就是自己的软肋。
立德立功立言,归根结底,无非就是留下记录。一切有形的东西终将消逝,只有无形的才是永恒的。
做人,不要人云亦云,要做精神和人格上的第一等人。自己心灵深处涌现出来的感悟,远比废话连篇的文章有价值得多。
要努力做出一流的成就。只要创意独特,做到极致和独一无二,你就具有了真正的价值。
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但不轻言绝对价值,更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裁剪整个世界。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目光短浅的人是看不到的。一个人如果有独立的价值标准和准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就一定要去践行。
空谈是不能产生价值的。然而,某些场合却成了崇尚空谈和说教的地方。
说教者一旦离开岗位,其由话语平台所赋予的价值和光环就会被剥离,其自身的价值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
人生往往要去掉那些多余的、没用的东西。物质的富有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撑,那将是十分可悲的。
思想的胚芽孕育于寂寞的母腹之中,追求时髦和喜欢热闹的人是无缘与思想联姻的。
要做就做标准的制定者,而不要轻易沦为标准的执行者——这是基于创新角度而言,而不是针对社会规范行为而言的。
没有人是无价值的——人人都是一座宝藏,关键在于个体才能的发掘。
把握真正的价值取向,认清真正的价值目标,不要轻易将时尚价值、他人价值取向及价值评价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目标。
价值目标应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可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追求同一价值目标的个体才有可比性,而追求不同价值目标的个体不存在可比性。
你的目标或追求,在他人眼中可能不值一提;而他人的目标或追求,你也可能不屑一顾。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紧紧盯住自己的目标就行了,并尽可能对思维价值目标采用优选法,使其效益最大化。
价值目标的层次,取决于思维层次和成就期望的大小。
应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的思维潜能,不要将自己的优势思维放在低层次目标上。
标准是相对的。如果认为标准绝对公正,就如同没有一点瑕疵的包治百病的精美广告一样,是一定会让人生疑的。
不盲从于某种公认的价值,不跟风某种流行思潮,不随着时尚起舞,才是对真理与良知的注解。
特性越鲜明,就越有价值。
个体真正有价值的是自身那些独有的成果。然而太多的人,一辈子都只是别人的复制品和跟随者。
价值转化
思维决策要围绕价值运行,讲究思维的经济性,使思维有效投入,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让潜意识充分地工作,这是提高思维效益并使其优化和最大化的一条秘密通道。
实现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何必挤在一条道上。你应该开始“一个人的战争”,寻找自我价值实现的另一种方式。
只要善于转化,负面价值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开发出正面效益。不论个体处于何种不利地位,只要善于转化,终将产生正效思维价值。
苦难也是一种思维资源,面对苦难时,能保持正向的思考,就能超越苦难,使苦难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养料。对它充分运用,就有可能产生微观乃至宏观的效益。
思维价值过程表现为思维的经济性,即去掉思维的过度消耗,减少思维能量旁逸斜出的损耗,从而将思维聚焦于目标本身,以提高思维的针对性、目的性和专注性,使思维资源的利用最大化、思维价值最优化,从而使思维资源消耗(投入)与思维效益(产出)呈现出相匹配的正相关性。
价值很多时候在思维定式的外边。思路逆转,别有洞天,会让你的思维前后左右纵横驰骋起来。
人的智能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不要执意在“贫瘠的土地”上耗费精力,而荒废了广阔的田野。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先了解自己在哪里能实现最大价值,然后再走进那个领域,去实现这种价值,这样才更有可能与机会不期而遇。
如果把思维“闷”在葫芦里,思维将永远找不到出路。只有打破习惯思维方式,才能突破思维的瓶颈,发现一片新的天地,看到一片宽阔的海洋。
价值评价
尽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但也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委身于他人的嘉许,并执迷于这种寻求认同的方式和行为。这是一种自轻自贱的价值认同观。
给自己的价值定位。同一个人在不同领域的价值实现程度有一定差别,有时这种差别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没有比做不当的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对别人做价值判断一般都是轻松和惬意的。然而对自己做价值判断却往往是高估的。
以自己的标准、价值偏好、兴趣、职业作为价值标准对他人做出贬损性评价,这是一种阴暗心理的折射反映。一旦你给别人贴上了标签,就会妨碍你发现他人潜在的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不必去羡慕别人,也不必在乎别人的评价标准。
境遇是自己开创的,成功与否,皆由自己负责。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这出戏的主角,也是自我价值评估的主裁判。
一个人价值的高低,并不是由外界的掌声大小和别人的看法如何来决定的,而是由此人是否以十分认真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有价值的事决定的。
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在价值取向、是非评判、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长期不能取得一致,甚至出现明显的背离和反差。
价值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标准,是一个系统。追求价值并非是一条窄路,不应走入死胡同。
价值本身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新的活力和价值增长点。实现价值的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值得我们全心全意去做,适当的空白也是一种色彩。忙忙碌碌,沉溺于琐事和俗务,让头衔、身份、财产充满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不给自己留一点空闲时间的生命,最终有可能赢了别人,但也输掉了自己。
如果一心想得到别人的赞许,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嘴巴之下,由别人去打分,缺乏独立自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你还有什么价值?!
必须先做最有价值的事,这是最重要的事。应该把它们作为最优先的问题处理。如果听任自己被鸡毛蒜皮的事所左右,生活就会杂乱无序,并导致价值错位。
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一些无价值的琐事之中,也不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层次徘徊,最终一无所获。
你的价值观念很可能与他人相异,绝不可能使人人赞同,应该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那种反对声。当有人反对你的观点时,不要立即改变自己的意见以赢得赞誉之词,而应该提醒自己,他的反对有可能是错的,自己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
许多人每天都在不断地重复自己的生活,从思维经济的角度而言,他们的人生价值在白白流失。特别是本末倒置地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而只关注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
凡有价值的,一定是有特色的。在成果评价层面上,要改变传统价值评价尺度。成果是个体自身价值的真实体现——其前提是剥离了社会赋予个体外在的地位、身份、头上的“光环”,而仅仅将个体还原为一个现实意义上的“真实”的人。
有些时候,我们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说你行,你就觉得自己行;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觉得自己不行。如果寻求赞许的心理不只是一种愿望,而变成一种必不可少的需要,去寻求自己虚拟世界里的光环,那么便会使自己落入人生自恋性格障碍的误区。
一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在于做出成绩、拿出成果;光有如雷贯耳的名声和显赫的地位,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和政绩,这样的人生价值是令人生疑的。
自我价值是不能由他人来评定和证实的。你只需深思熟虑地筹划、精力充沛地行动,并仔细分析和判断一些古怪念头所蕴含的价值,这样你要做的事情自然会取得成功。
思维价值的最大化,要求在价值取向、目标及实施上,充分发掘自身潜能,理性地分析利弊,做出自己正确的抉择。
人,最怕失去价值判断力。健全的判断能力需要冷静和经验,还需要理智和智慧。判断力对于寻找最具价值的思维目标、防止思维资源的无效耗损是非常重要的。
思维的价值不在于我们结交之人的地位的尊卑和知名度的大小,而在于个体思维内价值的高低和精神成果的大小。因此,评价体系不在于外部标准和条件,而在于内部标准。
要彻底清除从众心理倾向。思维价值适宜于多元评价标准,而非唯一标准。少数服从多数,是不能作为价值评判标准的——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
对于思维价值,只能是由历史、时代、社会、人民来评价,而不能由某些价值偏好者的喜好、厌恶或情绪化来断言。
全面真实地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仅仅依据其“考试能力”来进行的,也不是凭借某种背景因素或关系网来进行的。
好酒沉瓮底,好戏在后头。花朵只能静悄悄地开放,而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减少或杜绝乱折腾和盲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独特的观点本身就具有“高人一等”的特征。创新、发明新事物,只要是唯一的,标准的话语权就在创新者手中,创新者本身就是标准!
每个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都存在思想精英的杰作,并成为不可复制、难以逾越的一座座精神丰碑。在理论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丰碑。
思维具有价值,包括潜在价值、现实价值、长期价值、短期价值、未来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正效价值、负效价值等。这样的分类,有利于对思维进行展望与评估、审视与甄别。
睿智的大脑必定会闪烁智慧的光芒。思维精英们将思维目标放在首位,将时尚、职称、金钱放在一边,从而发掘出思维的金矿,即核心价值。这类人关注的是精神追求,甚至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和终极问题,而忽略或根本无暇顾及创收、时尚与人际交往等一类事务。
三、思维艺术篇
思维的艺术,是指以消耗最少的思维资源产生最强的思想和创新成果的艺术。换言之,思维花费能量越少,达成的成果越大,是思维艺术的宗旨。
思维艺术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产物。思维的艺术在于不断地寻找创新的契机与最佳突破口。
多一些理性的目光,不必拘泥于繁文缛节,不要让思路陷入盘根错节、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细节辨析之中,这样才能跳出无形的网,才能解开思维的眼罩。
人的处境会随时变化,在人性阴暗面最容易暴露的时刻,自然而然就会显露出人格的亮色来。
在精神领域,迟钝的人具有狭窄的眼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看透充满迷雾的未来和朦胧的过去;但独具慧眼的人,却常常会遭到眼光短浅者不屑一顾的嘲笑。
思维决策考虑的是战略性问题,而非战术性问题,更不是小修小补的问题。因此,必须寻求思维的升华,牢牢抓住思维的主旋律,防止思维流的旁逸斜出。
错误的前提,妨碍我们进行正确的推理。当人们仅把一些概括性符号胡乱塞进自己的观念中,作为思考的前提,必然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沉思默想、勤于思考,是智慧的体操;而表述则是重要的精神载体。
讲究思维艺术,就会拓展智慧的原野,促使大脑皮层储备更多的富有创造活力的“潜块”或原料,一旦需要创新时,就可以随时提取储存下的资料。
多思,让思绪展翅飞翔,让智慧的触角延伸,以激发创新的灵感和新思想的萌芽。
每个人都是形神合一的统一体。虽然个体的体能有极限,但思维潜能却趋于无限。把思维资源整合起来,将产生巨大的效益。
要提升生命的价值,就必须使思维的价值呈现倍加的态势。然而,如果湮灭了自我,就会丧失自己的灵性和探索的勇气,思维功能就会退化,创造性就会大大减少。
思考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找出兴趣点在什么地方,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着迷。
思维的艺术在于消除那些阻碍我们成功的敌人,驱散萦绕在头脑里的阴影及一切沮丧的想法,不纠缠于每一件令人不快的事,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个体的思想框架必须是自己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建构,会形成一种看不见的思维力量,能开启个体的心智之门,从而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个人应经常打磨自己的思维利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强化心中的理想和目标,远眺自己要去的那方圣土。
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今天,差异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视觉或心理图景,交流也成为凝聚共识的必然路径。
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很难说明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不要做一些无意义的比较。
每个人都可以在各自的位置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精神坐标、思维导图,并打造思想的高度。
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就没有自己独特的品牌。
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用金钱买不来的,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只有坚持做一行,才会精通一行,一个人一辈子若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能脱颖而出。
练出自己的绝活。把最基本的东西做好,把专业做到极致,修炼出自己的独门绝技,所有的业余选手都会相形见绌。
只有志向明确,深思熟虑,选择才可能正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谨慎定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事业就会成功。
人的兴趣所在,就是潜力所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是做顺乎天性的事,就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成就。
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埋头做自己的工作,不要怨天尤人。如果陷入困境,理应承担责任,而不是转嫁他人。唯有埋头,才能出头。在痛苦中挣扎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甜。
忽视细节,可能会用个体的一生来弥补。从某种意义来讲,吹毛求疵是细节思维的一种方式,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那些不起眼的细节,可以折射出你的人品,影响你的人缘,决定你的发展和未来。
思维的“狂”是个性化的张扬,是精神的升华,是产生创新成果的前奏。
精神自由才能创新自由,也才能有思想的超越。
每个人都自成一个思维宇宙。因此,应树立充分的自信,不断在自己的思维宇宙中耕耘,而不是沦为别人的思维卫星,更不应该成为别人的跟随者。
要当就当一个开山立派之人。人类智慧的奇葩只能是思想家、艺术家、创造家、发明家。他们是人类思想的灯塔。
在创新领域,提倡“独行侠”精神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是打破思想僵化的利器,不应视为洪水猛兽。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能随机应变,富有机智和创见。灵活性强的人,干任何工作不但有计划,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会被自己制订的计划捆住手脚,能及时改变方案而不至于一条道走到黑。
一个有创造欲望的人,只有动机是不行的,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要让思维快于自己的行动,不应该处于准备干而不知道干什么的状态。
思维的综合不是量的相加也不是把各个要素在形式上简单加以堆砌,而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结起来进行考察,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包含在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之中的本质,把零散的、无系统的个别认识进行整理加工。
任何决策都必须预见到未来,并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详细研究,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推测出事物发展的未来进程。
预测是个动态过程,它在实施的各个阶段上,依据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产生的真实信息的反馈,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提高可靠程度。
思维的选择性,即根据所从事研究范围内的知识结构要求,选择有用的信息加工、提炼、储存,以供思维创新所用。同时,选择性还表现在能对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一旦想用某一方面的知识就能很快获得。科学思维最本质的特点在于高度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思维品质的一个综合概念。
培养自己分析问题、事物的能力,有可能形成自己特有的、也是最大可能的思维力度的极限,从而提高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如果不能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启发或者从别人的教训中受到教益,那么将会永远停留在肤浅的思维能力上,也就不可能实现发明创造。
思维密度是个体大脑提供给思维的有用材料的一个衡量标准。大脑可储存的知识量是非常大的,思维密度可为创造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每个人都需要开发大密度的知识信息存储的能力。
思维跨度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将不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考虑的能力的衡量标准。在采取重大决策之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实际上就是思维跨度在起作用,从简单到复杂然后再回到简单的问题上来,这就必须抓住重要因果关系才能实现。
思维效度,是指思维活动所具有的效益问题。如果不注意思维的效度,想出来的主意无法实现,或实现它的代价太高,这就是低效度的表现。思维的效度作为一种衡量标准,要求人们在思维活动的同时,注意大脑的合理运用,这种合理性必须与社会实践的可能性相比较,有意识地提高我们的思维效度。
直觉跨越了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而直接把握结论,这是长期的实践经验导致的一种能力。它的存在也说明,某些经验或感性认识能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虽没有上升到理性层面,却内化为一种先验或先觉的能力而提前介入。
杂家常以某种接近精确的朦胧,发现常人所忽略的重要事物或一般规律,促使自己或其他思想者于边缘学科的碰撞中点燃创新的火花,或促成专业研究的深化。
无中生有、一目十行、浮光掠影……这些都是带有贬义的词组,然而,在信息资料收集以及在创新的过程中,它们却是必不可少的思维技巧和思维艺术。
找准真正的目标,才能谋取思维价值最大化。在求新求变中,伴随产生的智慧奇葩或灵思的闪光点,极有可能导引出极富价值的科研课题;也可运用不相关联事物的强制性连接,催生创意,从而寻找到新的创新课题。
面临习惯思维而走不出一条新路时,要做的就是打破它,巧妙地另辟蹊径。某些时候,只是把思维捅开一个小洞,刹那间就会照亮成功前行的道路。
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是塑造一切的支配力量。从根本上讲,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就在于思维,就在于人能够利用思维这种工具,使自己的意愿化为蓝图,并最终将思想变为现实。
那些自寻烦恼者、无休止的懊恼和自责者,会浪费大量的思维资源。
思维中会有许多不同的临界状态,每种状态的临界数值都各不相同。在临界点上,随着集结的不断扩大,会引起突变。此时,提高思维的艺术,就会显示出惊人的价值增值的效能。
每个个体的精神熏陶与思维成熟期是不同的,是因人而异的。某些个体要付出更多的心理代价或思维成本破解未解之谜,来寻找并获得思维的碎片、灵感,从而撰写思维的草稿或点燃创新的火花。
生活中,太熟悉的东西,往往使人熟视无睹。思维的高纯度,容不得一点杂质,对创新是极为不利的。思维的杂质有利于思维碰撞和摩擦,从而点燃创新的火花。
过度的偏好,会对思维的创造过程不时地加以裁定和评价,极易形成思维阻滞和思维短路现象。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归根结底是思维素质的差异。然而,这一差异如同隔着千山万水。如若不改变思维方式,抓不住要领,即使花费毕生的精力,也可能难以跨越这差异。通常,只有智者才能认识到这一点。
思维的艺术是思想者们创造出来的,思想赋予他们简洁、明晰、自然的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抛开所有纷繁琐碎的细枝末节,清晰、朴素、不加雕琢地把握他们要表达的东西。
思想火花是一个人在孩提时代就显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自我独立的愿望,但这种萌动思想往往会被家长出于“好意”而扼制了,因而导致许多家庭实际上已成为孩子天性成长的樊笼。
有些人太在乎外界的认可和他人的眼光,一味地迎合他人,从此丢失了自我。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你绝不可能摆脱反对意见的纠缠,你的任何一种意见,都会存在一种和你完全相反的观点。
及时走出曾经的纠葛,不要成为过去经历的牺牲品,或紧紧抓住沉没成本不放;要清空心灵,不要让那些负面情绪继续占用头脑里宝贵的空间。
现实中,要想打破千人一面、万人同腔的同质性,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并且常常难以奏效。
一个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的人,一个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恰恰是很少或没有时间去在乎别人看法的人。
为自己设定完美的标准,就会作茧自缚,就不会去尝试任何事情,也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作为一个人,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设定这样一个十分荒谬的所谓的完美标准。
没有必要对别人的事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你只需不断展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就会照亮前进的道路。
胜利者总是在精神上先胜一筹。一个人,如果毕生能坚持勤奋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那种精神焕发出来的光彩,绝非一百枚奖章所能替代。
对于创造性思维而言,记住太多的细节将妨碍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人能把任何事情的细节记得很清楚,能准确说出某个字在字典中的某页某行,但是无法产生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创新成果,这值得人们高度警惕。
在没路的地方找路,在不被人看好的走势上觅得真实的价值,在不被人重视的小事上、细节上精心琢磨、倾心打磨。日积月累、默默沉淀,滴水总能穿石,脚步终能踏出路来。当然,那路自然就越来越宽了。
应该用思维手术刀解剖各种迷思,同时也解剖自我。凭理性指引,做出独立的判断——如此才能步入卓越思想者的行列。
思维的渐变和突变过程,有些具有继起性和并存性,有些具有间断性和偶发性,它们之间由于交互作用的影响,便产生了诸多的思维差异。
承袭历史传统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就会使思维沿封闭圈下意识循环,就会习惯于用现成模式或程序思考和解决问题,就事论事、按图索骥、自我设限、安于现状、不求创新,个体潜能就会在承袭的精神鸦片中麻醉。
捕捉思维灵感的瞬间效应,由点及面地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既有点上的穿透力,又有面上的发散性,这样就能展开联想的翅膀,独辟蹊径寻找别具一格的科学结论。
在新的信息和知识中,有的很有价值,有的没有价值,还有的甚至是负价值。即使是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对不同的人来说,其价值也是不同的。从众多的信息和知识中迅速选择与对象有关的材料,掌握最新的信息和知识,把握好若干种思维方法的配合和综合运用,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信息大量充斥的情况下,如果不加选择任意或无目标地收集和占有信息,任凭思维无目的地运行,就会步入思维的误区,使人难以产生思维的创新效益。
为了保持思维传递链的流畅,应该对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选择适合个体利用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储存,为思维创新积累素材。
智能测试优异的个体,并不一定有优异的思维素质,只有当智能与创新意识相结合,才能使思维素质在其本质意义上得以优化。
思维目标的设立可归纳为外部导引与自我设立两类。外部导引指个体思维目标完全依赖外界或他人的作用而被动式设立,欠缺内在的自发驱动机制,其思维与处世原则以外界评价或他人的眼光为标准,毫无自己的主见和价值准则。在时尚的变换中,价值取向飘忽不定,价值标准不断更替,思维对象不断游移,个体始终处于被迫竞争的应战者位置;而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由个体内心自发驱动而产生的思维目标一旦形成,个体就会锲而不舍地沿着目标前进,无暇旁顾目标外的事物或他人的目光,也不屑于社会世俗的功利性评价。这样的个体有很强的自控力和抗击挫折的耐受力,并不断打破时尚和流行思潮对个性化思维的钳制。
思维耗散有优劣之分。优化思维是一种健康的思维机制,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个体潜能;劣化思维则是一种退化性思维机制,它使思维耗散于无意义无价值的事物中。优化与劣化思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价值取向决定的。
一个长期处于封闭系统中的个体,思维发散面较窄,敏锐性较差,对某些价值观念、处世原则和行为方式易产生盲目的认同,思维波难以聚集成穿透事物本质的辐射能量。而在全新环境中的个体,思维发散面较宽,有利于调整思维角度,拓宽思维视野,使思维犹如奔腾的洪水一泻千里,从而对个体的创新思维能起到较大的催化作用。
强化思维指向,有利于思维的目标性和专一性,跳出思维定式的窠臼。没有特定的思维指向就难免会产生浮躁和惶恐心理,价值观就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思维就会处于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的状态中。
建立在特定目标之上的思维指向一旦被强化,就有利于在思维发散(或收敛)中产生振荡与跳跃,不断与思维目标进行碰撞,从而触发灵感、催生创意,促进个体不断开发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思维目标。
思维的孤独是基于提高思维质量采取的自主孤独,而并非与外界隔绝或由外界造成的客观孤独。思维是个性的,思维的价值或思维的高层次性往往在个性中孕育,并在孤独中催生出独创性思维成果。
某些个体与外界难以合拍而产生摩擦,长期处于不良人际氛围中,对创新思维产生了较大的遏制力,聪明才智也处于无效耗损状态中。因此,如何有效地避免不良氛围对思维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一个改变个体生存环境的问题,也是涉及个体生存质量和生存智慧的问题。因此,当个体无力改变这一现状或改变花费的代价太大时,则应考虑尽可能采取自我孤独的方式以避免思维的无效耗损,促进自身潜能的开发。
四、思维方式篇
思维方式概述
思维方式总是与一定的历史时代相联系,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也就成为历史的思维方式。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经历着产生、发展、繁荣和衰亡的过程,最后都要被更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所替代。
无论各民族的思维有什么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其背后都隐藏着思维的同一性、统一性。思维的发展必然超越时代的局限所形成的界限。对思维方式的反思、改进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思维方式的发展。
只有立体的、全面的复合型多维思维,才有可能把握事物的基本规律以及特殊规律,才能科学地、准确地预测其发展方向,从而以此拟定科学策略。
良好的思维方式,能助你才思敏捷,妙笔生花。
学会批判性思维技巧,与学会一门新的实用技巧并无二致,必须实践。实践永远是思想的源泉,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需先进行大量的实践。
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是一条永恒的规律。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为了建立新的思维科学大厦,必须先清理思维的地基和心理垃圾,经过对思维的全过程考察,将思维规律揭示出来。
每个人都有两套思维系统,即显性思维系统与潜在思维系统,它们各司其职,有不同的思维功能,由此完成思维显目标和思维潜目标的任务。
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抓住问题运用多维思考,才能拨开现象的迷雾,反映事物的本质。才会不囿于框框,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直观思维只看表象,不看本质;只求表面了解,不求深入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正确地分析客观形势,很难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单向思维方式习惯于“单向”进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看不到思维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导致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工作上的单打一,顾此失彼,影响全局。
“U”形思维是一种非线性的思考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犹如走一个“U”字形的道路去接近目标。它的特点是避开问题的症结,通过迂回、转弯等方法寻找新的突破点,在避直就曲的运作中达到最佳的效果。
突出思维重心,在困难、矛盾、危机面前,让思维转个弯,让思路变个道,常常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如果总是用一成不变的思维看问题,以陈旧的眼光看待事物,甚至一条道走到底,就会跳不出框框,迈不开步。
思维方式不是支离破碎的离散体,而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系统。良好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带来新颖丰硕的创新成果,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丰富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打破思维枷锁、更新思维方式、激励创新动力、提高创新能力,对促进事业的发展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思维
从事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的特化,是人类创造性思考的源泉。
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谁掌握了创新思维,谁就有了创新的入门券,谁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出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做出别人做不出的成果。
创新思维具有新奇的特征。不僵化刻板,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而简便地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常常以突然降临的形式,在人们脑中闪现。当然,这种突发性的成果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平常大脑高度集中思考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创新思维不应成为重复的圆。要寻找科学的新发现,得到满意的科学结论,“犯规”“犯错”在所难免,屡见不鲜。要获得创造性突破,就不要畏惧任何形式的探索。
创新是思维本质特点所要求的。思维前瞻要求思维对象具有前沿性或独特性,不轻易陷入别人已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中,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思维前瞻有利于拓展思维视野,提高思维价值,它要求以超前的眼光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层次的思维,它有巨大的包容性。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包容了、调动了众多的思维方法,而且是综合去运用的。
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是不同层次思维方法的灵活转换和运用,是显思维与潜思维的接通。
在创新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思维的朦胧状,陷入模棱两可理不出头绪的胶着阶段。要跨越出来就应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吸收其他专业知识,适当进行岗位或职业转换,以便增强换位思考意识,拓宽思维视野,避免思维的单向性和闭锁性。
创新往往并不是借助于逻辑思维展开的,过分地强调“平衡”“对应”的无逻辑矛盾,就会限制思维的自由发展。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有利于创新和突破,使思维具有延伸性和不对称性。
创新思维的渐进,是对问题进行追根求源式的深入探索的过程;创新思维的突变,即随着思维的渐进而发生质的飞跃。
思维具有灵活性、跳跃性、变异性和偶发性的特点,而这往往又潜藏着创新的灵感火花。
从平凡中创造非凡,是创新的灵魂和实质。创新使资源具有新的功能并创造出新的财富。唯有创新才能生生不息。
洞观时代的变迁,在未知的领域内探索,不拘形式,有效地发挥联想的作用而挖掘好主意、好方法的技巧,就是创造性思考。
一个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创新。社会意义上的位置或地位与精神上的位置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在某些人身上甚至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打破思维枷锁、浓缩思维密度,在思维聚焦中触发创新灵感的火花,使思维处于高度集中(或痴迷)的状态。在思维聚焦中,浓缩了思维密度,思维处于叠加和层次交叉状,使问题有可能得到重点突破。
思维的聚焦面愈小,就愈有可能触发创新灵感的火花,并促使创新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千万不可在自己的思维上设定界限,必须坚信自己不论碰到任何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无论个体遇到什么状况或困难的事,若以“自己能”的态度应对,必能开创光明的前程。
创新思维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在“特殊性”上下功夫,能否有意识地培养“人无我有”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的个体一方面应提高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应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来实现自身价值。
具有创新意识的个体,对社会需求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不为各种潮流和时尚所主导,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知识,以便为创新做准备。
创新能力是最具价值的能力。它超越了旧的模式束缚,把个体的视野延伸到了一个新的区域,有可能为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契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能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
创意有助于汰旧换新,当个体深觉自己有了巧思及创意时,信心常会大增,而新鲜活泼的思绪本身,就有助于以新角度与新方法去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无处不在。在显意识和潜意识中都存在着创新思维。潜思维可称为无意识思维,如梦境思维,某些科研难题在梦中得到解答或获得灵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因为潜思维是显思维的倒影进行法或如影随形法;显思维则是对特定目标(对象)的针对性思维。
技术性的内容是可以教的,且能学得惟妙惟肖;而创造性的内容是无法教的,因为创造的对象是前无古人的。
技术性的东西是可以传授的,而创新能力则必须靠自己的独立思考、悟性和反复实践来提升。
创意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头脑行为,还要受到外界社会条件的制约。在某种社会条件下,人们习惯于鼓励和奖赏创意;而在另一些社会条件下,人们则习惯于压制并惩罚创新思维。
创意思维的运行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头脑特别灵活,新观念新办法就会层出不穷;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头脑则像一张白纸,或者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良好的思维环境,是伟大观念和伟大作品的催化剂。
创意需要夸张和适当的“吹牛”,这是丰富的想象力所致,这些夸张和“吹牛”也是思想活跃者的财富,更是创造的源泉。
创新往往并不是借助逻辑思维展开的,过分强调“平衡”“对应”的无逻辑矛盾,就会限制思维的自由发展。运用非逻辑思考方法有利于创新和突破,使思维具有延伸性和不对称性。
创新拒绝重复与雷同。没有创造性的劳动,即使有量的扩张,也不会带来质的突破。
对于创新者而言,不要害怕思维暂时处于无所事事的空白状态。思维的暂时空白不是真空,不是一无所有,而往往是创新的前奏或序幕。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其灵感总是在休闲、听音乐及散步时出现,这是因为抛开了理智的束缚,想象力才得以自由驰骋。
思维是自我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简单的思维方式只能适应简单的社会生活需要。思维本身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极大作用。思维方式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孤立和突发的。
只有创造性人才,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需要一个人同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最终的创造成就则是思维能力集大成的表现。
观察是一种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观察活动与思维活动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观察能力不能也不可能与思维能力割裂开来。
思维的盔甲能抵御孤独的冲击,文字的奠基能构筑思想的大堤。只有质疑的人,才能开发创意;只有不受传统思想羁绊、努力创新的人,才最有机会成功。
创新过程中的思维不是凭空想象,它必定是许多积累的素材和思考的问题的最佳结合。实践能力,是把智力转化为物质的能力。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人,要比只善于动脑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思维的深刻性,使人能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思维的独立性,使人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独立性是人们进行创新的必要前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创新。
人的想象多属于再造想象,即过去现象的复现。而只有创造性想象,才能改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产品和新形象。创造性想象力丰富的人,善于把某种思想具体化,善于构成新的假设或新的思想。
想象和思维始终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有时科学的重大理论也借助于形象,通过形象思维来表达。想象力与知识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知识越丰富,想象力也越丰富。
通过想象提出的假设或结论正确与否,一定要通过实践的验证,而不能自说自话。
创造性活动不仅要有顽强的工作态度,更要有一个科学的、勤于思考的、能够高效率地调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灵活的、变通的头脑。
必须具备可供思维的基本素材。这类素材就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知识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就越大,如果具备有关科学甚至边缘科学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可能产生。
个体应时刻保持创新欲望,非凡往往出自平凡。切忌对平凡的工作报以平凡的目光,经常多想一个为什么,就可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启发。
求异思维
对创新思维而言,必须学会走迂回的路、曲折的路、崎岖的路、坎坷的路、似路非路的路。多种不同线路的选择,正是求异思维的结果。求异思维的作用首先在于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从而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不能怕“异”,有异才能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选择,在求异的过程中才能有创造。对每一个问题尽可能提供多种选择方案,破除“标准答案”“是非判断”“非此即彼”一类两极式思维的影响,尽量发现最切实际的答案。求异思维的过程也许是无意的,是不自觉的,但过程的结束往往伴随着创新成果的出现。
要从别人不敢走的路中找到出路,如果总是想走现成的、已经开辟好的道路,那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功。“别出心裁”往往是创造力和成功的前提。
反思是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反思过去对于走向未来是有益无害的。不反思或不预测,对未来的局面会束手无策。因此,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决策,绝不应该离开反思和预测去进行。
思维能力决定创新能力。清除思维盲区至关重要。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思维盲区也会不同,全方位思维可以消除我们思维中的盲区。
问题产生思想。问题的指向性是思维活动最重要的特性,在评价思维活动的品质时,这一点是首先要考虑的。没有思维的对象就无所谓思维。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思维中,由于辛勤劳动、思想高度集中和情绪高涨而呈现出来的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突发性的思维现象。
在深思某一问题时,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办法,但由于某一偶然事件的启发,所要探索的问题一下子获得了明确的答案。这种豁然开朗的情况,一般称为获得灵感,从获得灵感到问题得到完全解决的过程就是灵感思维过程。
灵感思维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功能,它属于非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灵感”是对“闪念”的捕捉,而“闪念”是每个思考者都会遇到的,但要创造性地捕捉“闪念”来解决问题却并非易事。在各种不断涌现的新思想中,及时捕捉“闪念”,从“闪念”的出现到“灵感”的捕捉,再到运用灵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没有对“闪念”的捕捉能力,“灵感”是不可能进入科学殿堂的。灵感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在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对人的思维会产生突发性飞跃和敏锐的顿悟。
灵感不但来之不易,而且稍纵即逝,如果不加以迅速捕捉,及时地进行深化加工,有效处理,就会成为过眼云烟,悄然消失。
灵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它是当事者经历了长时间的苦思冥想,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经过反复酝酿构思,才突然萌发的。为了促使灵感产生,必须把全部精力集中在问题上,甚至要达到痴迷的程度。
思维超越
思维超越是指自我超越。即以未来目标为参照系,规范现实自我思维与行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打破思维的程序化和模式化,在思维的主体意识上不断超越自我。
思维要超越,在现实自我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扬弃,即使是很时尚或个体十分爱好的事物,但只要不是其自身所擅长的,就应放弃。不盲目参与无谓的竞争,使个体真正具备思维自由人的资格。
思维上的独立性与自我激励的结合,使个体能集中时间、精力发掘自身优势潜能,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为思维的超越与腾飞提供驰骋的空间,使思维领域不断延伸,思维层次不断得以提高。
思维发散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更多的创意。创新往往并不是借助于逻辑思维开展的,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有利于创新和突破,使思维具有延伸性和不对称性。因此,要敢于打破常规,对现成的概念、做法、结论进行筛选,运用渗透、关联等方法促进创意形成。
思维发散与收敛
在思维发散过程中,不要一步三回头,要让思维的触角不断延伸,思维射线不断扫描,随意识流任意漂浮和游移,从而使思维畅达,以避免思维发散过程中遭遇阻滞。专业知识面过窄的人,往往容易将其知识绝对化,思维的发散力相对薄弱。
思维发散要求摆脱理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进入非逻辑思维的过程;思维收敛则是在非逻辑思维发散后,用逻辑的眼光进行梳理和复归的过程。
思维发散可采用强制联系法、随意排列法、重叠法、交叉法等方式。此时,不要被任何权威和现有理论所束缚;而当思维收敛,即用理性进行思维整合时,则需以逻辑思维来主导。
思维的发散与收敛是一对辩证关系,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在思维发散的初期,二者是排斥的;但在收敛的过程中,二者是复归于一个统一体之中的,此时,逻辑的作用是伟大的——它将一个散状的思维体整合为一个理性、有序、内部有着严谨结构的理论,从而可使一个物质上的贫穷者成为一个思想的巨人或精神的富翁。
思维的发散要具有很强的灵敏度,要使思维发酵、膨胀,达到思维发散的临界点;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自由翱翔。
想象是发散的起点。但发散力是受综合因素影响形成的,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没有思维的收敛,任何科学成果都是不可能产生的。
思维的发散过程实质上是非理性、无秩序、无规则运行的。如果认为发散可以程序化、模式化、对应化,那是一厢情愿的,也无法自由地发散。
只有依靠思维收敛过程才能进入理性的、秩序的、规则的和逻辑的过程。这就是思维由朦胧、模糊至清晰的辩证过程。
在创新思维的发散过程中,思维的逻辑链对思维的发散具有阻碍作用:而在思维的收敛过程中,逻辑链对理性回归和条理化、推理的严谨性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思维的逻辑在创新活动中一定要掌握好“度”的关系。
思维的收敛过程,是沿着思维勘测的边界压缩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聚焦与整合的过程。思维空间是思想者的空间,它不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更不是凑热闹、瞎起哄的地方。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逻辑分析而直接洞察事物本质的思维,是直观地瞬间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高度的直觉能力来源于人的知识和经验在潜意识中的积累。直觉可以帮助科学家在创造活动中做出预见。
直觉是对科学工作者艰苦劳动的崇高奖赏。只有经过对问题长时间的思考,并长期浸泡在实践的海洋里,直至达到某种饱和状态,才能促发直觉思维的产生。
要想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就务必不拘一格,灵活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如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功能模拟思维、辩证逻辑思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