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
- 程佳
- 7187字
- 2021-04-01 05:36:09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科学等资源,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延续有着不一样的价值与意义。
各种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象征,是人们进行创造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特征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的基本特征是从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中来,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形式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得以延续,是传统文化中相对比较脆弱的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来说,人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它自身的历史特性,在某些地区、某些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时间的积淀,传承和保留下来。
现在,很多民间文学都是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它们有着丰厚的历史背景,反映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是现代和传统之间流动的见证。我们可以通过民间文学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的组成、生活风气、道德习俗和思想禁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华,保留了浓缩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承载了过去,孕育着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同遥远的祖先沟通,看到他们的身影,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辨认出他们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传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价值准则就是历史传承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让人们真实地认识到已经远离我们的历史及文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源上看,它是一种集体或个人的创造,使它可以世代流传,反映了这个集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集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最好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历史文化活动和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尤为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弥补官方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如今,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逐渐遗失的严重威胁,如19世纪70年代全世界还通用8000多种语言,到现在仅有6000多种了,这其中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在互联网和现代通信工具的冲击下正处于快速消亡中。残酷的事实提醒着我们一定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价值中的文化多样性价值有深刻认识,充分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丰富多彩,它饱含了每个民族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它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民族结晶和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积淀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与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是每一个民族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这些活生生的载体上,从而造就一个个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
四、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集体或民族的文化奠基,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长远的集成和传统的具体反映,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是鲜活的文化代表,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该民族或群体的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生存方式,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或群体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或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体现了该民族或群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成为该民族或群体存在的标志和发展的根基。不同的民族或群体文化模式不同,他们共同丰富、充实和维系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更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五、科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体系是科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成分和因素是科学认识的价值,它具有很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例如民族传统的历法,能较好地解决计时和指导农、副、渔业生产等问题,因此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内容和价值。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又称阴历,实质是阴阳历,它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农历根据天体运行规律计时,安排大小月、闰月、平年和闰年,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极高的科学性。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综合考虑了天文、气候、季节、物候、农作物生长等情况,反映了古人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对自然界发展运行规律的科学掌握和认识,以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这些规律的合理运用,因而长期以来很好地指导了农、副、渔业生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人类的创造力和认识水平的原始状态。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科学、不人道的东西,有的还有一些陋规恶习,这些东西都是应该被禁止和取缔的,有些恶习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被创造和信奉它的人群自动抛弃。但是这些东西可能存留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生活情感态度、科学发达程度、风俗信仰禁忌等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研究的价值。例如我们中国的传统风水文化。风水,就是古人在选择居住地址的时候,居住地要有风和水。风水文化中的精华,就是讲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谐统一的人居观念,讲究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环境理念,以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优越的良好环境,需要我们研究和继承。因此,可以说形成初期的风水文化表明了古人在建筑学、景观学方面的科学认识及积累,晋代以后它还在这些科学方面有大的发展;至于此后它向神秘主义、鬼神宿命方向发展的另一路径和内容,则是我们今天要摒弃的封建迷信。
六、精神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改变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改变具体的民族历史和社会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它所属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精神,积淀着劳动和存在的智慧、发展的经验。这些维持着民族或群体血脉的因素,又世代传承着该民族的生活观和社会观。就这样形成了群体的意识和文化的传承,使这种文化的价值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得以展示和存续,成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识别标志。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体现,具有传承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维持民族存在发展的生命动力、精神依托,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七、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信息和地域信息都有很特别的吸引力。它的文化底蕴很丰富,不仅传递着文化特征,同时也是音乐、戏剧、电影、广播、电视、旅游、饮食、服饰制作、制药业等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的资源。具有美学、历史价值的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在许多地方都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经济效益,用所得到的资金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促进其发展。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经济开发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经济开发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如果经济收入有增加,就有更多的资金扩大对这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增强口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传承、保护、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从物质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一定的保障。一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让这些文化遗产进入市场上,并通过在市场上的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潜能的开发,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一些中东国家以发掘本国民俗文化的资源,保护、恢复传统礼仪、节庆仪式等形式,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这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优势所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就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以我国裕固族妇女服饰的经济开发为例,不仅很好地保持、宣传了裕固族妇女服饰文化,还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首先,组织裕固族服装模特队进行节庆演出,中老年妇女、青年少女穿着不同的裕固族传统女装在舞台上大展风采,充分展示民族服饰的魅力。
其次,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裕固族女用红缨帽子制成小巧好看的旅游纪念品出售,销量极大、利润可观。这种做法不仅利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资源取得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这是通过经济手段、经济途径救活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总之,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适度融进经济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集中力量培育优势文化品牌,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
八、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传统手工技艺、艺术精品等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包含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行为规范,这些习俗文化可以让我们的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生动地了解我们传承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授自己宝贵技能的过程,以及以研究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职业的专家在学校、社会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也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九、政治价值
从某种角度分析,一个国家的政治进程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不管是文化的话语权,还是文化的解释权、享有文化的程度,都和主体的权力拥有程度有关。可以说,文化以及文化存在结构的任何变化,都会表现出权力和政治关系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产物,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土壤。
文化环境的弱化或缺失都可能会从精神内在方面恶化,可能会毁掉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而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一个民族的存亡与否,其标准不仅仅是政治的兴衰、战争的胜败,还包括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正如喀布尔博物馆大门上所写的:“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在这个由资本化、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支撑的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互相激荡。发达国家凭借着经济上、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不断挤压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民族文化为武器的政治斗争。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优势资源,在国际竞争中起着维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
十、审美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的表演艺术、口头文学、生活习俗、服饰礼仪、传统工艺,它们或是纯粹的艺术,或者包含着艺术和美的成分,无论是口头文化、形体文化、口头与形体的综合文化,还是造型文化,都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活风气、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艺术观。它们经过了时间的净化,之所以流传到现在,充分说明它的欣赏水平和创造能力得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认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艺术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绝佳的艺术技巧、独特的艺术形式,能深深地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历史事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是传说中刘三姐的故乡,如今,当地仍然是唱歌成风,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妙龄少女,几乎个个张嘴能唱,而且唱得很有韵调和意境。他们不仅唱世代相传的歌谣,而且能即兴即景唱身边之人之事,唱社会变迁与时代特色,唱出新社会的风土人情,他们唱出了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代很多影视作品、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量的文化艺术为基础和素材创作的。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新的文艺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使其发挥出更好的审美艺术创造能力,更展现了它的审美艺术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口头文学、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有审美价值,就连其中的民族民间文化、社会习俗、服饰织染、红白礼仪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
十一、社会和谐价值
如今的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张扬个性自由,生存竞争激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积累、传承文化并加以创造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规范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基本力量,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应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社会和谐价值与作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发展,可以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调整个体的精神世界,协调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族群关系、国家关系、地区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从而达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与人为善的民族,关于和谐的思想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就有。“和”字常用来指家庭、国家、天下等社会单位内部井然有序、协调一致的状态;“谐”字则更加强调相宜、融洽的含义。
儒家思想中关于“和”的道德理论很多,如孔子所言的以和为贵、为政以和、和而不同;荀子主张和则一,一则多力;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们都提出了相同的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从哲学上看,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共同生存、相互协作的亲和状态,虽有对立,但更强调统一性。从社会学上来说,和谐是一个过程,是事物发展运动的善与美的理想存在状态及其表现。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是自由、公正、诚信、友爱,富有生机、安定有序、环境美好的社会,是一个人与心灵、他人、社会、自然和平共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是人对社会的价值认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通过推动价值认同而达成人与社会和谐的巨大优势和重要作用。下面具体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原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社会和谐价值。
(1)促进社会和谐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积淀,决定着这个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文明程度。伦理道德为人类社会的平稳运行提供基本的秩序和保证,是协调个体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调节方式和手段,是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平衡机制。《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强调了伦理道德的这种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价值和作用,明确指出对人的行为,已经有一些古老的准则,它们是一种可以延续的世界秩序的条件。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摘取、展览、宣传其中的与人为善、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天人合一等美好向善的道德伦理资源和内容,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而文化认同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每一个社会、族群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定文化,这些文化成为维系他们拥有共同情感经验、共同生活习俗、共同伦理准则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些文化中重要的、鲜活的、发挥重大影响的主要部分、重要成分,在促进社会认同、族群凝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很强的社会和谐价值。
(2)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就是基于共同生产活动的人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化动物,个体都有一个适应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而社会或群体也必须要求每个成员都成为合格的个体,标准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这个社会或族群的文化。这决定了个人生活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
个体学习族群的独特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它是接受和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接受了族群的独特文化,也就是对这个社会进行了价值认同,通过个体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到社会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鲜活的、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就有重要的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价值认同过程,社会和谐实现过程就是该族群的独特文化世代相传、儿孙相继的过程。在人的社会价值认同过程中,个体一方面要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等;另一方面又要将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只有和睦、团结,行动才能协调,才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和谐。
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人与内心的和谐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社会和谐价值中汲取资源,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使人们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误,经受得起失败的打击和考验,承受得起生活的重担、磨炼和苦难,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坚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