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京津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及问题

(一)京津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京津冀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先行示范区,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基本成型。冷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布局、标准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需要,在冷链布局、全程冷链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电商、超市、社区店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明显增加。另外,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入商业实际运用,为适应消费需求升级,一些基于原有分销渠道衍生而来的农产品流通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如农产品电商以前置仓物流模式植入社区经营,以大型农批市场为依托的社区菜市场直营+加盟连锁店、基于互联网+大数据集成的社区蔬果连锁店、以净菜加工配送为核心业务的中央厨房项目等,最终提升了城市居民对鲜活农产品消费的方便、快捷和高性价比的体验。

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改善。三地共同推进农产品流通各环节信息透明、质量安全可追溯和全过程标准化工作。京津冀建立了食用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北京新发地、岳各庄、大洋路等畜产品批发市场,与天津、河北两地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建立“场厂挂钩”制度,初步构建起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15年12月,北京市农药检定所、天津市农药检定所和河北省农药检定所在京启动三地农药管理联防联控机制,计划到2020年,三地协同建设“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400个,核心面积超过1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万亩以上。此外,三地已经签订了《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关于建立京津冀渔政协同执法机制的协议书》等。京津冀三地将重点开展产业对接、执法联动、检测资源共享、人员科技信息协作等方面的合作。三地将继续推动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标识规范化,夯实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标准化基础。

京津冀冷链标准化取得重要进展。为促进京津冀冷链物流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天津市商务委、天津市市场监管委联合北京市、河北省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制定的京津冀冷链物流区域协同标准在2018年发布。该标准包括冷链物流冷库技术规范、冷链物流运输车辆设备要求、冷链物流温湿度要求与测量方法、畜禽肉冷链物流操作规程、果蔬冷链物流操作规程、水产品冷链物流操作规程、低温食品储运温控技术要求、低温食品冷链物流履历追溯管理规范等内容。京津冀冷链物流区域协同标准是在天津市已实施的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河北省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的,是一个冷链物流储、运、销一体化系列标准,体现了新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对促进冷链物流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京津冀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第一,京津冀三地的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使得以市场产销为基础的农产品产业链分工合作本可以更加突出,但因当前的农产品物流水平制约了其发展。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市场统计数据表明,河北作为首都的京畿重地以及全国蔬菜产量第二的省份,无论是蔬菜供应数量还是质量,在北京市场上都不能位居首位。如何从保障农产品供应到保障全产业链,推动三地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发挥物流扶贫的作用,从农产品流通服务能力细化到物流组织和实施,都需要规划协同补短板、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

第二,农产品物流设施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产地冷库设施不足。调查显示,区域内超过60%的产地企业认为现有冷库不能满足需要。其直接后果是“最先一公里”预冷比例不高,全链条温控难以实现,导致农产品保质期缩短、流通过程损耗加大。

第三,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链标准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农产品分级、质量认证、食品安全追溯等标准与农产品物流标准的衔接程度较低。调查表明,产地分级包装率为98.2%,但共用周转筐(或按照标准托盘设计的包装箱)使用率仅为35.2%。全域鲜活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一定更低。

第四,农产品冷链体系不规范,冷链物流效率有待提升。“批发+菜市场”的传统模式仍是京津冀地区农产品流通的主体,环节多,效率低,订单农业、直采直销、“电商+批发”、“线上电商+线下零售”、“零售+餐饮”、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新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流通体系有待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