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一、脑出血

【临床表现】

1.发病情况 常于50~70岁发病,活动和激动时起病,多无预兆,50%的患者有剧烈头痛,血压明显升高,数分钟到数小时症状达高峰。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重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2.基底节区出血 典型可见三偏症,表现为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

(1)壳核出血:运动功能缺失常较重,持续性同向性偏盲,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

(2)丘脑出血:感觉障碍重,短暂同向性偏盲;可出现丘脑失语综合征;丘脑出血的特点是:均等性瘫、深感觉障碍突出、特征性眼征(凝视鼻尖,中脑上视中枢受损所致)、意识障碍较重等。出血波及丘脑下部或破入第三脑室可出现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和去大脑强直等。

3.脑叶出血 常由脑血管畸形、血管淀粉样病变等所致,顶叶最常见。常见头痛、呕吐、局灶性定位症状及癫痫发作。

4.脑桥出血 多位于脑桥基底与被盖部之间,大量(>5ml)出血累及双侧或至中脑,常破入第四脑室,患者迅速昏迷、四肢瘫、去大脑强直发作,双侧针尖样瞳孔、呕吐咖啡样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等,多在48h 内死亡。小量出血可无意识障碍,表现为交叉性瘫或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中脑出血罕见,轻症表现为Weber 综合征,重症者出现深昏迷、四肢瘫,可迅速死亡。

5.小脑出血 起病突然,出现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痛和平衡障碍等,病初伴或不伴意识障碍。轻者出现一侧肢体笨拙、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大量出血可在12~24h 内昏迷并出现脑干受压征象,晚期瞳孔散大,出现中枢性呼吸障碍(枕大孔疝)而死亡。

6.原发性脑室出血 小量出血常见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酷似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好。大量脑室出血起病急骤,迅速昏迷、四肢弛缓瘫、去大脑强直发作、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等,可迅速死亡。

【辅助检查】

1.CT 和MRI 检查 是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CT 可立即显示高密度血肿及其部位、大小、形态、是否破入脑室和占位效应等。MRI 检查可发现CT 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出血,病程4~5周后仍可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可显示血管畸形的流空现象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可检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Moyamoya 病和血管炎等。

2.脑脊液检查 脑压增高,脑脊液呈洗肉水样均匀血性,需注意脑疝的风险。

【诊断】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活动或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伴头痛等,CT 检查可确诊。

【治疗】

1.安静卧床,避免情绪激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2.紧急处理血压,主张将舒张压降至100mmHg 以下水平,注意个体对降压药的敏感性。

3.降低颅内压(ICP)、控制脑水肿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可选用20% 甘露醇、呋塞米、复方甘油或10%血浆白蛋白。

4.保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低钠血症加重脑水肿。

5.防治并发症,如感染应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应激性溃疡可用H2 受体阻滞剂;癫痫发作可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中枢性高热行物理降温;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勤翻身、被动活动或抬高瘫痪肢体,或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

6.手术治疗适应证 脑出血ICP 增高伴脑干受压体征;大量小脑出血,如小脑半球出血超过10ml,蚓部出血超过6ml 破入第四脑室,出现脑干受压征象;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脑叶出血,脑动静脉畸形所致或占位效应明显者。手术宜在早期进行,通常在发病6~24h 内。

7.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恢复神经功能。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1.粟粒样动脉瘤破裂好发于40~60岁,其部位常与破裂的动脉瘤有关。为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1/3的患者动脉瘤破裂前有头痛、呕吐等前驱性症状。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多见于10~40岁,头痛常不重。

2.多有激动、用力或排便等诱因。出血可引起血压升高、体温升高、短暂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昏迷并短时间死亡。不同部位动脉瘤破裂可有相应定位体征。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常见癫痫发作或局灶定位体征。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少数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有提示诊断的意义。

3.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表现不典型,起病较慢,头痛、脑膜刺激征不显著,意识障碍和脑实质损害症状较重,如精神症状较明显。常伴心脏损害。

【并发症】

1.再出血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的急性期并发症。

2.脑血管痉挛 导致脑实质缺血,表现为局灶性体征如偏瘫等,出血后10~14d 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高峰期,是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TCD 或脑血管造影可确诊。

3.扩展至脑实质内的出血 可致偏瘫、失语,甚至小脑天幕疝。

4.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 见于病后当日或数周后,为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吸收障碍所致,表现为嗜睡、上视受限、外展神经麻痹等。

5.其他 少数有癫痫、低钠血症等。

【辅助检查】

1.CT 是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安全的首选方法,可早期诊断。外侧裂池、前纵裂池、后纵裂池、鞍上池和环池等显示高密度出血征象,可确定有脑内出血或脑室出血及伴随的脑积水或脑梗死。

2.腰穿和脑脊液检查 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依据,常见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发病12h 后出现脑脊液黄变,2~3周后脑脊液中红细胞及黄变消失。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可确定动脉瘤位置,显示血管解剖行程、侧支循环和血管痉挛情况等,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4.经颅多普勒(TCD) 可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无脑血管痉挛。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及脑膜刺激征的患者,伴或不伴意识模糊,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体征,CT 显示脑池、蛛网膜下腔积血,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可确诊。

2.鉴别诊断

(1)脑出血:深昏迷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易鉴别,脑出血多有高血压,伴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原发性脑室出血与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难以鉴别,小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因无明显肢体瘫痪而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混淆,仔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和DSA 检查可资鉴别。

(2)颅内感染:有发热感染史,炎性脑脊液可以鉴别。

(3)瘤卒中:根据病史、CT 检查可以鉴别。

【治疗】

1.急性期须绝对卧床4~6周,避免诱发血压及颅压增高的因素,可用止痛药治疗头痛,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烦躁不安者应用镇静药。保证正常血容量和足够脑灌注量,防治心律失常,防止并发症。

2.ICP 升高,可用20%甘露醇、呋塞米、白蛋白等脱水降颅压治疗。有脑疝形成趋势者可手术减压或引流。

3.预防再出血可用止血剂。

4.可用钙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口服或静脉滴注,防治迟发性血管痉挛。

5.腰穿缓慢放出脑脊液可减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降低颅内压,还可降低正常颅内压脑积水的发生率。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6.手术治疗是去除病因、防止复发的有效方法,主张早期手术(出血后2d 内)。也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脑血管畸形可用伽马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