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刘春华
- 1598字
- 2021-03-27 05:21:04
第三节 脑蛛网膜炎
脑蛛网膜炎也称颅内蛛网膜炎,继发于急性或慢性软脑膜感染,如结核性、化脓性或真菌性脑膜炎,以及中耳炎、鼻窦炎、结核病、流感、颅脑外伤、脑寄生虫病、鞘内注入抗生素、麻醉药、造影剂等,中毒和细菌毒素也可引起脑膜或蛛网膜炎症反应,部分患者病因不清。
【临床表现】11~30岁发病最多,男性较多。根据临床病程可分为以下3型。
1.急性弥漫型 通常突然起病或亚急性发病。多有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少数伴意识改变、抽搐或出现第Ⅲ、Ⅵ、Ⅶ对脑神经受损,脑脊液循环受阻可使症状迅速加重,出现眩晕、意识障碍、脑神经麻痹,可见共济失调、眼震等小脑症状。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无色透明,淋巴细胞略增多,蛋白含量正常或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2.慢性弥漫型 缓慢发病或进行性加重,间歇发作。脑膜刺激征不明显,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视盘水肿或伴嗜睡及精神障碍,一侧或两侧展神经麻痹。颅内压中度增高,蛋白轻度增高。
3.局灶粘连型 根据蛛网膜粘连部位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1)颅后窝型:多由小脑延髓池蛛网膜粘连引起颅内压增高,阻塞第四脑室出口处引起脑积水,出现头痛、眩晕、视盘水肿、眼震、共济失调等症状。脑桥小脑角蛛网膜粘连或囊肿出现第Ⅲ、Ⅵ、Ⅶ、Ⅷ对脑神经损害,耳鸣与听力减退不明显,可有小脑及脑干受损症状和体征。
(2)广泛颅底型:蛛网膜粘连广泛波及颅底,如视交叉蛛网膜粘连或脓肿,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视力减退或失明、双颞侧偏盲、中心暗点或向心性周边视野缩小,有时可见视盘充血、苍白或水肿。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受损导致眼肌麻痹。下丘脑、垂体受累出现性功能减退、尿崩症及嗜睡。病变广泛而具有症状、体征弥散的特点。
(3)半球型:亦称皮质型。局部脑皮质蛛网膜粘连可见局灶性癫痫、单瘫、偏瘫、失语和感觉异常。额、颞叶受累可伴精神及行为异常。颅内压中等程度升高,蛋白轻度升高。
【辅助检查】
1.脑脊液 早期压力正常,多数患者压力轻度升高,有脑积水者压力显著升高。急性期脑脊液细胞数稍有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慢性期可正常。蛋白定量稍增高。
2.头颅X 线片 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征或正常。
3.头颅CT 显示局部囊性低密度改变,脑室系统缩小、正常或一致性扩大。排除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4.头颅MRI 颅底、颅后窝的显示较CT 更加清晰。排除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
(1)颅后窝中线型蛛网膜炎须与该区肿瘤相鉴别,颅后窝中线肿瘤包括小脑蚓部肿瘤、第四脑室肿瘤,儿童多见,常为恶性髓母细胞瘤,症状发展快、病情严重,可出现脑干受压征及双侧锥体束征。
(2)脑桥小脑角蛛网膜炎须与该区肿瘤相鉴别,该区肿瘤多为听神经瘤,此外尚有脑膜瘤及表皮样囊肿。如听神经瘤及脑膜瘤,早期出现听神经损害症状,随后出现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小脑损害症状。表皮样囊肿早期多出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头颅X 线片,听神经瘤可出现内耳道口破坏与扩大,脑膜瘤可有岩骨破坏及钙化。CT 或MRI 扫描可确定诊断。
(3)需要与垂体腺瘤及颅咽管瘤鉴别。垂体腺瘤大多数早期出现内分泌障碍,眼底及视野改变比较典型,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X 线片鞍上可有钙化。该区尚有鞍结节脑膜瘤,表现为视神经慢性受压的视力减退和视野障碍,后期出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这些病变经CT 和MRI 扫描,可做鉴别。
(4)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须与大脑半球表浅胶质瘤、转移瘤等病变相鉴别。这些病变大多数可通过CT 或MRI 扫描,做出明确诊断。
【治疗】
1.感染性或结核性蛛网膜炎可针对病因,应用有效抗生素或抗结核药治疗。
2.弥漫型蛛网膜炎可用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或泼尼松口服。
3.解除粘连可用糜蛋白酶5mg 肌内注射,每日1次。可试用鞘内充气疗法,注射氧气分解粘连,每2周1次。也可物理治疗如碘离子透入等。
4.合并颅内压增高可使用20% 甘露醇等脱水治疗,如颅内压增高明显而内科治疗无效,甚至脑疝形成可行手术松解粘连或脑脊液分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