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口腔敏感期——用口打开世界的大门

解读口腔敏感期

感知是孩子所有认知活动的开端,人们接受信息就是依靠感知觉来进行的。感知觉是记忆、思维、想象等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也就是说,感知能力发展得越充分,记忆储存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也就越大。而对于处于口腔敏感期的宝宝来说,口是他们重要的认识外面世界的工具。如果大人以“不卫生”为理由,阻止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那么显然是阻止了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

默默出生已经3个月了,最近,这个小家伙突然对自己的手很感兴趣,没事就把手放在自己的嘴里不停地吸,就好像手上有蜂蜜一样。有时,由于衣服穿得太厚,他的手放不到嘴里去,就会急得“哇哇”直哭。当妈妈帮他把手放到嘴里时,他就会很高兴、很满足地手舞足蹈起来。

其实,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从孩子出生后2~3个月开始,他们常常会乐此不疲地吃手,吃到高兴时,他们会很满足地手舞足蹈;但当我们以不卫生为由,把孩子的手从口中拿开时,他们常常会愤怒地又哭又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证明:他们已经进入了口腔敏感期。

所谓口腔敏感期是指孩子通过口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并构建自己的大脑和心理世界的一段时期。

一般来讲,大多数孩子的口腔敏感期都会出现在0~2岁这一阶段,婴儿首先要使口的功能建立并独立起来,其次才用口来认识世界。

孩子这一敏感期所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在这一时期,家长给孩子提供最科学的环境,允许孩子“吃手”、允许孩子“品尝”玩具、允许孩子用手去探索他们想去探索的物品,那么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很快就会结束。

根据观察,敏感期被延误后,有的因为孩子年龄已大而不再出现,但有的敏感期却总要出现,如口腔敏感期。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常常阻止孩子的“探索”行为,那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即使到了三四岁,孩子还常常会偷偷地把物品放到嘴里“尝一尝”。

心心已经两岁半了,在上幼儿园之后,她的老师偶然发现她在吃苹果时,口形和咀嚼的方式都特别像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牙齿无力。后来,通过心心的妈妈才了解到,原来心心长期以来的食物就是粥、面条等稀烂的食物。

其实,心心的情况也属于口腔敏感期没有被满足的一种情况。因此,在这里我们也提醒广大家长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地选择丰富多样的食物。因为对食物的“探索”可以让孩子的探索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从而尽快使他们的口腔敏感期结束。

口腔敏感期没有被满足的孩子,身上往往存在着这些共同的缺点:抢别人的食物,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注意力总是固定在食物上而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想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所以,当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来临时,家长一定不要阻止他们用口去“探索”的“工作”。

感官教育对于成年人来说通常都很困难,比如一个成年人想要成为钢琴家,但他的手指很难训练。如果我们想要通过训练发展完善感官,那么我们就应在感官活动形成初期即开始感官教育并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训练。因此,从孩子出生之日起,父母就应该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儿童各方面感知觉的发展,积极引导儿童通过感知觉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当然了,这也包括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口腔敏感期。

口是宝宝连接自己与世界的最自然的通道

孩子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是用自己的口去吮吸妈妈甘甜的乳汁,从中得到可供自己生长和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可以说,口是孩子连接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最首要和最自然的途径和方式。

口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来说意义非凡,他们会通过口来认识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首先认识的就是自己的手,通过吮吸来感知手的存在,感知手能抓握物品的功能。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是通过口把手唤醒,把手的功能解放出来的。

在用口的这一过程中,孩子之所以能够得到满足,并不是因为他的嘴过瘾了,而是因为通过这种过瘾,孩子掌握了很多经验。例如,在“品尝”玩具的过程中,孩子能够体会到“软”和“硬”,能够分辨出能吃的物品和不能吃的物品……

最初婴幼儿仅仅是用口认识手,发展到后面,婴幼儿会用口认识周围所有的一切,什么东西都能放到嘴里。这个过程也完成和健全了口的功能。什么都放进嘴里并不是婴幼儿饥饿,仅仅是因为婴幼儿是用口来认识世界的,直到手被完全唤醒。手的敏感期到来,又帮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的发展。直到婴幼儿无处不在地到处触摸,口的敏感期就这样逐渐过去了。

我们成年人有时候会想,手有什么好吃的呢?玩具有什么好吃的呢?但是这只是我们偏颇的想法,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虽然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体会到孩子的心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全世界的婴幼儿都是通过这个过程走向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幼儿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是生命的初始。没有这个阶段,未来的成长就会有很多的缺憾,这个时间段要持续1年,物质世界的大门就这样用嘴来打开了,为孩子伸开双手迎接世界做了一个最早期的准备。

所以,在0~2岁半这一阶段,孩子会把自己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口上,他们都是用嘴来打开这个世界的大门的,用嘴来和这个世界建立无比亲密的关系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地退居二线了。

看见什么都往嘴里塞:父母不必制止

小玫瑰6个月了,妈妈刚给她剃了光头,样子很是好笑。她坐在客厅的爬行垫上,周围摆满了玩具。只见她抓起一个呈小脚丫形状的牙胶就往嘴里放,吃得津津有味,好像整个身心都放在了这件事情上。大概过了几分钟的时间,她又拖着自己圆滚滚的小肚子向前爬行,去够一个可以发出响声的小娃娃,接着又忙不失迭地啃起来……

在了解了口的敏感期这个概念以后,作为父母,我们再也用不着对孩子啃咬东西这种行为提出质疑,更不用感到恐慌。此时,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

1.准备一些可以让孩子咬的玩具,将玩具洗干净后让孩子咬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经验: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认真了解过敏感期的知识,所以,当孩子举着胖乎乎的小手放在嘴里时,我从来没有阻止过他。

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把能够拿到的物品都往嘴里放。为了能使孩子更好地通过嘴认识玩具,我把他的手洗干净,又把他的玩具洗干净,围着他放了一圈,让他尽情去“品尝”。

有一次,我给他吃了一瓣橘子,他整个都塞进了嘴里,正在我担心他把整瓣橘子都吞下去的时候,他居然把橘子瓣的皮吐了出来,把果肉吃了。

所以,从那以后,我对孩子嘴的分辨能力更加肯定了。当然,为了避免万一,我还是把那些带有危险性的“凶器”,如剪刀、玻璃球等尽量放得离他远些。

当孩子得知手有抓握物品的功能以后,就会通过手把周围的物品都送到嘴里进行“检验”。很多家长常常以不卫生为理由,阻止孩子把包括手在内的所有物品放到嘴里,但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不允许孩子通过口来与外部建立联系,就等于把孩子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唯一渠道阻挡了,这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潜能的发挥。因此,家长要准备一些孩子能咬的玩具,同时,把孩子爱用嘴啃的玩具和物品尽量洗干净。

2.外出时带上消毒湿巾,及时为孩子擦干净双手

父母在平常带孩子出门时,一定不要忘记了带上一包消毒湿巾,及时擦擦孩子的手,以及他准备放到嘴里的东西。现在有一种手口湿巾,是安全无毒的,父母可以放心使用。但是在品牌选择方面一定要有所过滤,注意选择那些口碑和公信力都比较好的大品牌。

3.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在外面随手捡地上的小东西往嘴里放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大声斥责,否则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这时候,可以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与孩子一起玩,一起捡树叶,然后撕碎,往空中一扔;一起捡小石头,往远处扔或踢,再跑过去捡……这样,孩子觉得很好玩,就会跟你学,从而减少往嘴巴里放东西的机会。

当然,如果孩子往嘴巴里放树叶,也不要硬从孩子手中夺过来,更不要训斥他,而是对他说:“不能吃,看妈妈,树叶会飞哦!”说完,把自己手中的树叶一抛,孩子的注意力就被转移了,也可能会学着父母的样子抛树叶。

小手总往嘴里伸:练习使用牙齿和舌头

菲菲已经出生40多天了,北方的初春还是很冷,小家伙被包裹得很严实。有一天,妈妈看到菲菲的手臂在动,看样子是想把手往嘴里送。

妈妈就在旁边观察,一次,两次,三次,菲菲都没有把手成功地送到嘴里去。小家伙为此有点懊恼,她哼哼了两声,然后又开始继续努力重复那个动作。可是,菲菲还是没能把手放到嘴里,她急得哇哇大哭起来。

看到这里,妈妈突然想起了敏感期这个概念,于是赶紧帮孩子把手送进了嘴里。这时,菲菲显得很高兴,手也乱动,小脚丫也乱踢乱蹬。

妈妈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孩子的衣袖太长,穿的棉衣太厚,所以孩子很难把手送到嘴里。于是,她就给孩子换了另外一套轻便的衣服。几天后,菲菲就能顺利地把手送进嘴里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菲菲用口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到出生3个月的时候,菲菲开始频繁地吃手指,几乎一天到晚都把手含在嘴里,就好像手上有蜜一样。吃完大拇指接着就是食指,还真按顺序吃呢!有时候,还把整个拳头使劲往嘴里塞呢!

其实,宝宝还在妈妈的子宫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津津有味地吮吸手指了,他在练习自己的吮吸能力,为出生后吮吸乳汁做准备。出生以后,却因为衣服厚重、包裹严实而无法再次够到自己的手,这对于他而言无疑是一种挫败。因此,父母应该像菲菲妈妈那样,为宝宝冲破障碍,帮助孩子自然地吃到自己的手。

不仅如此,宝宝吮吸手指,父母还应该为宝宝的进步感到高兴才对。从一开始吮吸整只手,到灵巧地吮吸某个手指,这说明,孩子大脑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促进大脑、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3个月左右,就到了口腔敏感期最为明显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够自己抓到物品,并把它们送到嘴里。而且,他会用手去抓他喜欢的物品,然后放到嘴里,这是他认知世界的主要渠道。所以,对于口的敏感期、吃手的敏感期,父母都应该有所了解。此阶段,如果父母制止孩子的吃手行为,等于亲手把孩子认知发展的“小苗”给砍断了。这就好比是毁坏森林一样,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那么,面对孩子的吃手行为,父母具体应怎样应对呢?

1.淡漠孩子吃手的问题

孩子在用口探索的敏感期,吃手是很正常的,是孩子的一种自然表现,也可以说是天性。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吃手行为却表现得异常紧张,把孩子吃手当成一种毛病,担心不已。要知道,孩子吃手对他来说是一种学习和玩耍,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吃手行为不要过分注意,也不要感觉不舒服。

2.允许孩子去吃手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吃手时,总认为不健康,强行把孩子的手从他口中拉出来。长此以往,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就无法得到满足,这将直接影响他的人格以及智力发展。所以,家长不要强行制止孩子吃手,应该给他一定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3.给孩子一些替代品

在孩子吃手已经吃了一段时间,且已经有一定的能力抓住一些物品往嘴里送的时候,父母就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手的替代品了,如磨牙饼干、橡胶奶嘴等。当孩子再大一点时,可以用一个托盘盛一些物品供孩子自由选择,让孩子有些新鲜感。这样,孩子既是在用手感知,也是在用口感知,但是他会渐渐忘记啃手。这对于不想让孩子啃手而又不愿强行干涉孩子的父母来说是个不错的办法。

4.不要吓唬孩子

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吃手,就会用语言吓唬孩子,比如:“你再吃手,手就掉下来了!”“手上有虫子,吃手会把虫子吃到肚子里,肚子会疼!”说这些话时,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而停止吃手,但是他还是会在不经意间去吃。吃完之后,他就比较恐惧,想象着虫子在他肚子里的情形,结果就会出现焦虑情绪。这时,如果父母再提醒他,就会加剧他的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当然,如果他发现手并没有掉下来,他的肚子也没有疼时,就会认为父母在骗他。这时,吃手的行为就会被强化,他可能就会更疯狂地吃手。

5.不要给孩子不吃手定时间期限

孩子4岁之前有吃手的行为都属于正常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行为。大自然从来就不会按照某个人的意志去改变,也不会按照某个人说的时间与规律而改变,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父母给孩子不吃手定下时间期限,就会因为孩子没有改变而对他产生不满,然后可能就会强制孩子改变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随口咬人:并非是恶意攻击

这天,2岁的丰丰跟着奶奶去小区里的花园玩,花园里有一个很漂亮的多人能坐的秋千,上面坐了几个与丰丰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看见小朋友们都在玩,丰丰也吵着要上去。一个小姐姐很友善地将秋千停了下来,让丰丰上去。可是丰丰上去不久,就用牙齿咬了一下这个小姐姐的手。奶奶连忙训斥丰丰,并让丰丰向小姐姐道歉……

可是,丰丰向来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小男孩,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咬了小朋友的手呢?

妈妈在从奶奶的口中得知这件事以后,突然想起,前几天曾发现丰丰在用嘴巴啃桌子,而且还很是“津津有味”。当时妈妈还以为他是无聊,就阻止了他。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想不通儿子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咬人、啃桌子。

原来,处于口腔敏感期的丰丰并不是怀有恶意地去攻击小朋友,而是他无意中用口、牙齿去认识事物,他是在用这种“咬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口腔敏感期。

尽管孩子处在口腔敏感期,可对孩子的咬人行为也不能置之不理,父母要怎么做呢?

1.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孩子爱咬人,父母要尽量满足他口腔味觉和触觉的发展需要。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软硬不同的食物,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些咬或尝的东西,让孩子尽情去感受。

2.给孩子提供较硬的食物

孩子爱咬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孩子正处在长牙齿的时期,牙床会感觉很痒,此时,父母应该给他提供一些比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如磨牙棒或者磨牙饼干。不用担心孩子嚼不烂或者万一卡住怎么办,孩子的咀嚼能力是很强的,常常也会嚼了吐出,然后放进嘴里再嚼,偶尔被卡住他也会自我调整。这样一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咬人现象的发生。

3.不要训斥和打骂孩子

有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爱咬人是因为正处在口腔敏感期,因此,当一两岁的孩子咬了他们,父母常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甚至用手打孩子的嘴。有这样一位妈妈,她1岁半的宝宝在她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咬了她的腿一口,结果妈妈一声嚎叫,孩子一下被这种声音吓坏了,哇哇哭起来。但是,这位妈妈还不算完,指着孩子的鼻子说:“再咬,再咬我就把你的牙敲掉!打死你!”一副恶狠狠的样子。孩子还小,还没有完全的自控能力,他也许是想对妈妈表示好感,但一不注意就咬下去了。可妈妈并不了解这些,而是对孩子一副凶巴巴的表情。这种巨大的转变让孩子接受不了,很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所以,父母一定要以此为戒,切不可训斥孩子,打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