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在尧担任部落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大批的良田、房屋、牲畜都被淹没了。此外,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出没,害得人们苦不堪言。

三过家门而不入

有一个叫鲧的部落首领,他遵照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

由于连年降雨,河水暴涨,虽然鲧用了近9年的时间治理洪水,可是非但没有制服洪水,还让洪水闹得更大、更凶了。原来,鲧只知道搬去土石,修堤筑坝,堵挡洪水,却不知道如何去疏通河道,结果堤坝被洪水冲垮,灾情也越来越严重。

舜接替尧后,因为鲧的工作做得太糟糕,便下令将其处死了。这时,鲧的儿子禹接任父职,继续治水。与鲧有所不同的是,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既然“堵”的办法行不通,那该怎么做呢?禹和益、稷一起带人四处考察,最后发现,黄河水患最为严重,其次是济水、淮水和长江。

禹思来想去,觉得只有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才能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为了治水,禹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禹想:“水还没治好,百姓仍受洪水之苦,无家可归,我有何脸面回家?”经过13年的努力,洪水终于被引到大海里去了,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为了表达对这位治水功臣的崇敬,人们称他为“大禹”。

舜年老后,开始物色继承人。

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举禹。可是,舜并不放心,他想先观察禹一段时间。于是,舜无论有什么大事都会找禹商量,问他该怎么处理。有时,舜也会表扬禹,可禹很谦逊,一点儿也不居功自傲。

改变历史的人

禹的宽厚仁爱打动了舜,让舜觉得他是个值得托付的人,于是,舜干脆对禹委以重任,把国家大事全部托付给了他。

十几年后,舜觉得禹可以当自己的继承人了,就当众宣布把自己的位子禅让给禹。可是,禹却推辞了,他竭力推荐舜的儿子商均继承首领之位。然而,舜不久之后突然病逝,商均自然不肯错过这个继承王位的大好机会。

禹不想和商均发生冲突,就躲到夏的一个小邑阳城去,一待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许多部落首领都没有去朝见商均,而是来朝见禹。在一些人的推举下,禹正式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治理天下。

几十年过去了,禹越来越老,也开始物色新的继承人。有个叫皋陶的人,原先是禹的助手,曾经帮助禹打理过政事。皋陶死后,他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制度,禹便让伯益做了自己的继承人。可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有了私心,在夏部落贵族的拥戴下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从这时开始,传统的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开始了子承父位的王位世袭制度。

历史,就这样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历史档案馆

绍兴大禹陵

关于大禹治水,民间有许多感人的传说。

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佳话。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禹死后葬于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