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人物故事的戏剧重构:以楚汉战争主要人物为例
- 靳希
- 2361字
- 2021-03-27 04:51:03
第三节 戏剧对项羽心理的重置
元明清戏剧对项羽人物心理的重置主要围绕“约定为王”、“英布归汉”、“败走乌江”、“乌江自刎”这四个情节展开。通过戏剧对项羽心理的重置,突出了项羽的性格悲剧。
一、人物心理的重置
(一)元明清戏剧在“约定为王”情节中,对项羽的人物心理重构共有7处,涉及戏剧4部,《史记》篇目2篇,具体情况见下表:
1-11
从上表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中的项羽人物心理基本沿用了《史记》中“大怒”这一心理状态,包括“不忿”、“怒”、“恼”等等。《史记》原文为:“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17)“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18)元杂剧《张子房圯桥进履》写为:“项羽后入咸阳,不忿俺沛公。”明南戏《千金记》改为:“激得我怒气填胸”,“因此怒发”。明传奇《张子房赤松记》改为:“可恼可恼”,“我正在此恼他,如今又有此消息,越加我恼”,“激得我怒气填胸”。清传奇《赤松游》改为:“使沛公借俺军声得以先入,可恼可恼。”这4部戏剧在重构项羽人物心理时,延续了《史记》中项羽人物心理的描述。《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心理描述是“怒”、“大怒”等简单的词,到了元明清戏剧中,项羽的人物心理表现为戏剧唱词。戏剧重构更利于塑造项羽易怒的形象。
(二)元明清戏剧在“英布归汉”情节中,对项羽的人物心理重构共有3处,涉及戏剧1部,《史记》篇目2篇,具体情况见下表:
1-12
续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元杂剧重构了《史记》中项羽怨恨英布的这一心理状态。戏剧将《史记》中的怨,改为“疑”、“恼”等心理情绪,并借随何之口说出。《史记》原文为:“项王由此怨布也”(19),“项王由此怨布”(20)。元杂剧《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改为:“欲项王无疑,其可得乎”,“看道项王疑我,还是疑你”,“怎不着恼”。从一开始的怀疑到战场相见时的恼怒,戏剧把项羽原本单一的人物心理重构为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戏剧将《史记》中项羽心理的简单描述改写成众所周知的多疑、易怒的性格特点。通过重构,使人物内在的心理外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三)元明清戏剧在“败走乌江”情节中,对项羽的人物心理重构共有6处,涉及戏剧4部,《史记》篇目1篇,具体情况见下表:
1-13
从上表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扩展了《史记》中项羽后悔的心理状态,写出了“悔”、“愁”等人物心理状态。虽然戏剧语言与《史记》语言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是戏剧中人物心理的重构却紧紧围绕着《史记》对项羽心理的描写。《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范增对项羽的预言:“今释弗取,后必悔之。”(21)元明清戏剧重构时将范增的预言改写为项羽败走乌江时的真实心理。明传奇《歌风记》改为:“悔鸿门多轻纵。”明传奇《张子房赤松记》改为:“只因前日念头差也,愁似海泪如何。”清杂剧《虞兮梦》改为:“悔杀鸿门一着迟”,“孤家悔不听范增之言”。清杂剧《英雄报》改为:“悔不当初听着范增。”以上三部戏都表达出了项羽败走乌江时,后悔没有听从范增之言杀死刘邦的悲愤心理。戏剧重构将《史记》中范增的预言重构为项羽真实的心理状态。戏剧将原文简洁的一个“悔”字,重构为表现项羽人物心理的唱词以及人物动作。戏剧的重构突显了范增的智慧,也使得项羽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四)元明清戏剧在“乌江自刎”情节中,对项羽的人物心理重构共有13处,涉及戏剧7部,《史记》篇目1篇,具体情况见下表:
1-14
续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元明清戏剧扩展了《史记》中项羽惭愧的心理状态,写出了“羞”、“愧”、“惭”、“耻”等人物心理状态。虽然戏剧语言与《史记》语言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是戏剧中人物心理的重构却紧紧围绕着《史记》对项羽心理的描写。《史记·项羽本纪》原文表现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心理。元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写为:“羞扯龙泉自去刎”,“羞答答耻向东吴又再起兵”。沿用了《史记》中项羽羞愧的心理。明传奇《歌风记》改为:“怎知道煞羞惭面赪难消。”戏剧在“乌江自刎”情节中对项羽人物心理的多次重构,使得项羽无颜见家乡父老的人物心理更加鲜活。这种惭愧的心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积淀。这种求善的民族文化积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要求项羽风风光光地带领八千子弟兵凯旋;另一方面,它也禁锢了项羽的思维,使他不允许自己对不起家乡父老。戏剧将《史记》中表面的心理描述,重构为可以表现人物心理的唱词以及人物动作。元明清戏剧对项羽惭愧心理的渲染,有利于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情与怜悯。
二、人物心理的嬗变
元明清戏剧中,项羽人物心理重构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1-15
从上表可以看出,戏剧对项羽大怒的心理状态重构共有7处,其中元代1部1处,明代2部5处,清代1部1处。
戏剧对项羽怨恨的心理状态重构共有3处,出现在元代的1部戏中。戏剧对项羽后悔的心理状态重构共有6处,其中元代2部3处,清代2部3处。戏剧对项羽羞愧的心理状态重构共有13处,其中元代2部4处,明代3部7处,清代2部2处。元明清戏剧中,重构率最高的是项羽羞愧的心理状态,共计13处,占44.8%。
元明清戏剧对项羽心理的重构共计29处,其中元代戏剧对项羽心理重构共计11处,占37.9%;明代戏剧对项羽心理重构共计12处,占41.4%;清代戏剧对项羽心理重构共计6处,占20.7%。元明清戏剧项羽心理的重构量在明代达到高峰,到了清代又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元明清戏剧对项羽人物心理重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元明清戏剧将《史记》对项羽的人物心理简单的描述,重构为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戏剧唱词以及肢体动作。其二,元杂剧重构了项羽的心理状态,把项羽原本单一的人物心理重构为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其三,戏剧将项羽的人物心理通过他人之口表现出来,使项羽原本内在的心理情绪得到外化。其四,元明清戏剧紧紧围绕着《史记》对项羽心理的描写,扩展了《史记》中项羽的心理状态,使得项羽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其五,元明清戏剧对项羽人物心理的渲染,有利于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情与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