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项羽形象的由史到文

汪道伦在《从踵事增华到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小说与史传文学艺术渊源探微》中认为,从“记事贵真”到“以虚补真”,再到“虚实相生”,终于“寓实于虚”,这就是由史到文的发展脉络(1)。项羽形象由史到文,由实到虚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上四个阶段。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以“实录”著称于世。《史记》对项羽形象的描述秉持了记事贵真的史传精神。戏剧主要描写了项梁起事江东、薛城会议、项梁败死、项羽救赵、章邯降楚、鸿门宴、项羽屠咸阳、项羽杀楚怀王、项羽分封诸侯、诸侯叛楚、范增之死、纪信诳楚、分我一杯羹和斗智不斗力、鸿沟为界、汉王追击项羽、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情节中项羽的人物言行。戏剧通过对项羽言行的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李文蔚的元杂剧《张子房圯桥进履》在两折戏中简单提及了项羽。第三折两次提及了楚怀王约定先入关者为王,但是项羽却仗着自身强大而毁约称王。第四折以申阳之口转述了项羽要捉拿张良的命令。

金仁杰的元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中,提到了项羽。第二折四次提及项羽不重视人才,因此韩信选择弃楚投汉,如“投于楚国不用”、“背楚投汉”、“弃执戟离霸主”、“离了楚国”等等。第三折写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后,刘邦“捧毂推轮”,拜韩信为大将。他们品评项羽,提到了项羽的优点:不贪酒、不好色、威严、有力、知人疾苦;也说到了项羽的过失:火烧阿房宫、杀降兵、失约自封霸王、杀子婴、杀义帝、都彭城、惜爵刓印等等。随后韩信交代了如何安排众位将军围攻项羽。第四折感慨项羽霸气不再,羞于渡江。最后描写了项羽在乌江岸边奋力厮杀的场景。

尚仲贤的元杂剧《汉高皇濯足气英布》中提到了项羽。第一折写项羽背信弃义杀了义帝之后,刘邦在汉营与众将商议攻破项羽的方法。张良提议策反项羽手下大将英布。第四折写英布归汉之后,领兵攻打项羽,项羽败走夏阳。

元杂剧《韩元帅暗度陈仓》中,第一折写了项羽自称西楚霸王,迁都于彭城,手下兵多将广:“手下军有百万,将有千员,又有八千子弟兵”,“端的是人人骁勇,个个能强,武艺敢敌千员将”。项羽担心刘邦从南郑褒州起兵,于是召集楚营众将士一同商议对策。随后安排人员“守把住栈道山前”,中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

元杂剧《随何赚风魔蒯通》中,项羽没有登场,但是前后被提及7次。第一次是樊哙自称擒拿项羽易如反掌;第二次提及项羽是张良叹韩国被项羽灭了;第三次提及是张良决心为韩报仇,追杀项羽;第四次、第五次提及是张良将打败项羽的功绩归功于韩信;第六次提及项羽是萧何否认了韩信的功劳,认为打败项羽是大家的功劳;第七次提及项羽是刘邦在圣旨中将打败项羽的功绩归还给韩信。全剧项羽自始至终没有露面,但是他作为楚汉战争中一个主要人物,在本剧中充当了韩信的功绩,贯穿始终。

元明之际的杂剧《汉公卿衣锦还乡》中,第一折写到了项羽。项羽上场,先介绍了自己从幼年学书不成,又学剑不成,后来又学兵书。然后说到自己与叔父在吴越起兵,与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之后项羽把刘邦封在南郑,自号西楚霸王,迁都彭城,准备衣锦还乡。这部戏的名字是“汉公卿衣锦还乡”,但是第一折开场演了项羽准备衣锦还乡。项羽在楚营,刘邦在汉营,楚汉相持,双方都打算战胜对方之后衣锦还乡,于是二者之间就产生了戏剧冲突。同时也使观众产生了好奇,究竟哪一方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观众不禁产生了看个究竟的心理。项羽准备衣锦还乡,这时楚营执戟郎中韩信前来劝谏。项羽仗着自己有拔山举鼎的力量,闭目塞听,目中无人。项羽说:“挟人捉将拔山力,岂听淮阴一饿夫。”韩信“因项羽不辨贤愚”,于是弃项归刘。第二折写项羽被困在垓下,四面楚歌。八千子弟兵散尽,虞姬也守节自刎:“便好道忠臣不侍二主,烈女岂嫁二夫。活是项家人,死是项家鬼。妾身已是无归着,借大王剑与妾。”项羽遭受十面埋伏,来到乌江岸边,“羞见江东老幼,自刎身故”。项羽死后,汉朝公卿大臣论功行封、衣锦还乡。

沈采的明南戏《千金记》第四出写项羽与叔父项梁商议起兵的事情。第十二出写曹无伤告诉项羽,刘邦已经先入关中,并且封记了“金银珍宝府库米谷”,等着请功封王。项羽听说后十分气愤,范增劝项羽趁早除掉刘邦。第十三出写的是项羽摆下鸿门宴。范增与项羽商议,以举玉玦为令,杀刘邦。但是听过张良的解释之后,项羽放走了刘邦。第十四出写项羽封韩信为执戟郎官,之后与虞姬饮酒消愁。第十五出写项羽接受了刘邦奉上的白璧和玉斗。范增一气之下离开项羽。第三十七出写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被困在垓下,八千子弟兵四散而去,项羽与虞姬痛哭诀别。虞姬为人贞烈,不愿苟活,于是自刎而死。第三十八出写韩信当面指出项羽的“十罪”。第三十九出写的是项羽被汉军将帅重重围困,无奈逃至乌江岸边。第四十一出写项羽败走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

庾庚的明传奇《歌风记(垓下困羽)》中,写项羽被困垓下,溃围而出,向一个田夫问路。田夫看项羽没有礼貌对自己呼来喝去,于是故意指错路,引得项羽败走乌江。在乌江岸边,项羽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于是把自己的头送给吕马童,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回想起当日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项羽后悔不已。项羽认为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随后自刎而亡。

明传奇《张子房赤松记》中,第十一出写的是项羽操练军士。楚军将士意气风发,“势如狼虎张牙爪,威如霹雳震云霄”。第十六出写项羽与虞姬歌舞消遣。第十七出写了曹无伤向项羽告发刘邦先入关的事情,项羽听闻之后“怒气填胸”。范增认为刘邦入关之后“秋毫无犯”,可见刘邦的志向不在于这一点财物。鉴于此,范增劝项羽今早出兵杀了刘邦,免得“养虎伤身”。第十九出写了鸿门宴上,范增三次举玉玦示意项羽,但是项羽没有出手击杀刘邦。刘邦逃走之后,张良给项羽送上白璧、玉斗。范增得知后非常生气,认为夺取项羽天下的人一定就是刘邦,之后范增离开了项羽。第三十出写项羽迷失道路,向一个田夫问路。田夫认为项羽杀人多,“岂是个好人”,因此给项羽指了一条死路。项羽来到乌江岸边,与韩信决一死战。江东亭长安排了船请项羽一同回江东。项羽感叹自己的失败是因为“天之亡我”,而且自己也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了亭长,自刎而亡。

沈自征的明杂剧《杜秀才痛哭霸亭秋》中,写怀才不遇的杜秀才在项羽泥像前哭诉的故事。杜秀才因为怀才不遇,因此与项羽惺惺相惜,“恨不生同其时”。杜秀才习文,项羽习武。但是杜秀才认为:“咱想文武二道不同,然呼吸风云之气其理则一。”他举例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项羽本纪》就是文武相通。杜秀才说:“非子长之才不足以记项王,非项王之雄不足以成子长。”之后杜秀才感叹道:“饶奈何以大王之英雄,不得为天子。以杜默之才学,不得作状元。”项羽听了杜秀才的哭诉之后,也不禁流下了眼泪。

明杂剧《十样锦诸葛论功》中,提到了项羽。韩信在论述自己的功绩时,说道:“九里山前十面埋伏,逼霸主乌江自刎。”“曾调百万大兵在九里山,令子房铁笛吹楚歌散楚军八千,吓虞姬请剑而亡,逼霸王乌江自刎。”剧中项羽以战败者的形象出现,衬托韩信的功绩。

丁耀亢的清传奇《赤松游》中,第七出写秦始皇巡游,路过会稽时,项羽看到秦始皇巡游的阵仗,说道:“如有奇人,秦王可袭取也。”第十六出写项羽起兵江东,带领楚军过江。第二十三出写鸿门宴放走刘邦之后,项羽命手下掠夺珠宝,火烧咸阳,杀死秦王子婴。张良奉刘邦之命,献上白璧、玉斗。范增见状,生气地摔碎了玉斗,决定离开项羽。第二十七出写项羽在半夜听到四面楚歌,楚营八千子弟兵已经散去了一多半。项羽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地,于是与虞姬饮酒悲歌。项羽来到乌江岸边后,悲叹道:“天亡我。”渔翁招呼项羽上船,一起渡过乌江。项羽觉得自己愧对江东父老,于是自刎而亡。第四十一出写项羽的鬼魂找到了鬼王,审判刘邦的所作所为。随后地藏菩萨判定大家的功过,并安排项羽转世投胎为关羽,为韩信托生的曹操守关,斩乌江六将托生的五关六将,以报此生被分尸之仇。

尤侗的清传奇《钧天乐》中,第十五出写到了项羽。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后心中不忿,因此天地敕令项羽在江东遗庙镇守,乌骓马和虞姬得以常伴项羽左右。怀才不遇的秀才沈白在项羽泥像前哭诉。哀叹自己怀才不遇,哀叹项羽英雄失利:“咳,以大王之英雄不能取天下,以沈白之文章不能成进士,古今不平孰甚于此。”项羽泥像听到之后,也留下的眼泪。沈白睡着后,梦见项羽要奏请上帝,使得沈白的才华得以施展。

唐英的清杂剧《虞兮梦》中,第一出写项羽乌江自刎之后,上帝封他做“乌江渡口之神”。虞姬问项羽,为何当日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项羽对比了楚汉双方悬殊的实力,认为如果楚汉正面交锋,汉军根本不是对手。输的原因在于自己“是个真率盖世雄”,重视承诺,而刘邦却在暗地里害人。随后乌江两岸的乡民来到项羽的神殿中,向项羽祈祷风调雨顺:“我们这渡口有座西楚霸王庙。自汉朝至今,千百年来,甚是灵感。有求必应,雨顺风调。故此,我们远近百姓们四时祭献,赛愿酬功。”有一个道士声称可以让“力拔山兮”的项羽显灵。之后乡民“求大王传借片刻的神力”,安排老婆婆与小童子两个人,一个搬石,一个举鼎。如果他们二人成功搬石举鼎,那么就说明项羽是个“灵应的大王”,足以保佑乌江两岸的乡民。

第二出写的是怀才不遇的秀才王讷,在项羽庙前痛哭。回顾项羽“大英雄不肯施奸狡,坦悠悠举金杯说兄弟交,不屑那幕帷兵相关照”,对比自己“经济填胸,文章盖世,百年将半,一事无成”。因此秀才王讷认为自己的遭遇“与大王的踪迹相同,坎坷无二”。王讷扯着项羽神像的袖子哭,哭得情真意切,之后又抱着项羽的神颈大哭,把神像“都说下眼泪来了”。

第三出写陶成居士邀请自得先生来到珠山,一同欣赏自己栽培的虞美人花,并追忆项羽和虞姬。陶成居士说:“真乃是断肠豪杰,薄命美人,千古同一慨叹!弟今日之看花泪眼,恨不能起霸王、虞姬于地下,与之倾倒痛哭耳!”陶成居士一边饮酒,一边赏花,一边追忆项羽、虞姬,不久便伏案大醉。

第四出写上帝怜悯项羽、虞姬的英勇节烈,封项羽为“平浪江神”,封虞姬为“散花仙子”。虞姬自刎时血溅在地面,“生出一种奇花,百媚千娇”,世人将这种花称为“虞美人”。项羽得知,珠山环翠亭有个陶成居士,“性爱此花,广加培植”,他每次赏花时饮酒赋诗,都会悲叹项羽的勇猛和虞姬的贞烈。于是,项羽与虞姬腾云驾雾,前往珠山环翠亭“看花访友”,打算与陶成居士“痛谈倾倒一番,作个古今知己”。项羽命令花神从梦境中请来陶成居士,与自己见面。陶成居士评价项羽夫妇为“英雄美人,占绝千古”,称自己欣赏虞美人花的原因就在于这种花凝结了二人的“千古之英雄贞烈”,非比寻常。珠山上的狂蜂、浪蝶看上了虞姬,叫嚣道:“若知我两个的利害,你早早下山回去,将你这妇人留下,与我们作乐作乐。”这两个恶人有眼不识泰山,被项羽的手下制服。项羽唱道:“怎知俺拔山勇,敢犯着举鼎威,向花间大胆相嘲戏。怎比得淮阴市上钓鱼儿?料没有张良暗使的吹箫计!似你这依花附草这点蠢东西,则教动一动揉碎你穿花翅!”陶成居士惊醒,发现原来这是一场大梦。

除了元明清三代保存至今的戏剧之外,重构楚汉战争主要人物的戏剧还有以下存目。重构项羽形象的存目戏剧分别为:张时起的元杂剧《霸王垓下别虞姬》、元杂剧《火烧阿房宫》、顾仲清的元杂剧《荥阳城火烧纪信》、元杂剧《莽樊哙大闹鸿门宴》、高文秀的元杂剧《禹王庙霸王举定》、明杂剧《十面埋伏》、清传奇《玉麟符》、溥绪的清杂剧《霸王遇虞姬》。

项羽的人物形象从汉代到清代,经历了由实到虚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汉代史传中项羽的形象以实录为主。到了元代,戏剧着重突出了项羽形象中勇猛的一面,并且为人物行为增加了具体的细节。戏剧还虚构了项羽筹备衣锦还乡这一情节。到了明代,戏剧情节的虚构成分有所增加。戏剧增加了项羽操练兵士的场景以及田夫指路的具体情节,展示出项羽的悲剧性格。到了清代,戏剧的虚构成分更多,戏剧不仅虚构出项羽死后鬼魂对刘邦的审判,还虚构了项羽被封为神之后的显灵事迹,体现出剧作家对项羽的同情。项羽人物形象由实到虚的重构过程,也是世人对项羽失败原因探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