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志·六艺略》文献入藏时间拟测

确定了五经及其主要的传、说、记、章句入藏中秘的时间,《汉志·六艺略》其他文献可能的入藏时间也较易确定了。本文以时间为序,粗略梳理如下(为了行文俭省,部分史料及考证放入注中):

(一)可能为萧何所收秦御史的藏书:

《古五子》十八篇。

《古杂》八十篇。

《杂灾异》三十五篇。

《神输》五篇,图一。

《周书》七十一篇。

《礼记》百三十一篇。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

《王史氏》二十一篇。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

《乐记》二十三篇。

《春秋古经》十二篇。

《左氏传》三十卷。

《左氏微》二篇。

《铎氏微》三篇。

《虞氏微传》二篇。

《国语》二十一篇。

《新国语》五十四篇。

《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13)

《战国策》三十三篇。(14)

《奏事》二十篇。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

《太古以来年纪》二篇。

《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七篇。

(二)汉初至武帝时期所藏:

《传》四十一篇。(15)

《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

《张氏微》十篇。(16)

(三)武帝时所藏:

《易传》,《周氏》二篇,《服氏》二篇,《杨氏》二篇,《蔡公》二篇,《韩氏》二篇,《王氏》二篇,《丁氏》八篇。(17)

《淮南道训》二篇。(18)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19)

《毛诗》二十九卷。(20)

《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礼古经》五十六卷。

《周官经》六篇。

《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

《太史公》百三十篇。

《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

《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

《凡将》一篇。司马相如作。

(四)宣帝时所藏:

《雅琴赵氏》七篇。(21)

《雅琴师氏》八篇。(22)

《雅琴龙氏》九十九篇。(23)

(五)宣帝甘露三年所藏:(24)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尚书今文经》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

《欧阳经》三十二卷。

《欧阳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欧阳说义》二篇。

《议奏》四十二篇。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

《鲁故》二十五卷。

《鲁说》二十八卷。

《齐后氏故》二十卷。

《齐孙氏故》二十七卷。

《齐后氏传》三十九卷。

《齐孙氏传》二十八卷。

《齐杂记》十八卷。

《韩故》三十六卷。

《韩内传》四卷。

《韩外传》六卷。

《韩说》四十一卷。

《经》十七篇。后氏、戴氏。

《曲台后仓》九篇。

《中庸说》二篇。

《明堂阴阳说》五篇。

《议奏》三十八篇。石渠。

《经》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

《公羊传》十一卷。

《穀梁传》十一卷。

《邹氏传》十一卷。

《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

《公羊外传》五十篇。

《穀梁外传》二十篇。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穀梁章句》三十三篇。

《公羊杂记》八十三篇。

《公羊颜氏记》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

《议奏》三十九篇。石渠论。

《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

《鲁》二十篇。

《传》十九篇。

《齐说》二十九篇。

《鲁夏侯说》二十一篇。

《燕传说》三卷。

《议奏》十八篇。石渠论。

《孝经》一篇。十八章。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长孙氏说》二篇。

《江氏说》一篇。

《翼氏说》一篇。

《后氏说》一篇。

《杂传》四篇。

《五经杂议》十八篇。石渠论。

(六)汉元帝时期入藏:

《孟氏京房》十一篇,

《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

五鹿充宗《略说》三篇。

《京氏段嘉》十二篇。(25)

《急就》一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

(七)汉成帝时期入藏:

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26)

许商《五行传记》一篇。(27)

《王禹记》二十四篇。(28)

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29)

《论语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30)

《论语鲁王骏说》二十篇。

《孝经安昌侯说》一篇。

《元尚》一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

(八)未知年代:

《周官传》四篇。

《雅歌诗》四篇。

《汉著记》百九十卷。

《汉大年纪》五篇。

《孔子徒人图法》二卷。

《古今字》一卷。

《弟子职》一篇。

《说》三篇。

《尔雅》三卷二十篇。

《小尔雅》一篇。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

《八体六技》。

《苍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九)班固补入:

刘向《稽疑》一篇。

《训纂》一篇。扬雄作。

《别字》十三篇。

《苍颉传》一篇。

扬雄《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训纂》一篇。

杜林《苍颉故》一篇。


(1) 前人于《汉志》用功颇深,如王应麟、姚振宗、姚明辉、顾实、叶长青、余嘉锡、陈国庆、张舜徽之作,或考订翔实,或辨章源流,各有擅长。

(2)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 《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议曰:“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此议即是立五经博士之事。而倪宽“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当属于“受业如弟子”的乡里好文学子弟。

(4) 《史记·儒林列传》曰:“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故知孔氏本乃是以今文录孔壁古文《尚书》之本。

(5) 中古文本与孔壁古文本并非一个本子,详参拙文《中古文〈尚书〉与秦府图籍、〈七略〉关系蠡测》,《鲁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6) 东汉经学,《春秋》学设立严、颜二氏之学,均属公羊学,故相比于西汉后期,《春秋》学中剔除了穀梁学。

(7) 王国维《观堂集林·〈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 余嘉锡《汉书艺文志索隐》:“凡《七略》著录者,皆向、歆校定后,杀青缮写奏进之书。此古文《易》藏于中秘者,犹是先秦人手写古文旧书,向、歆未尝别写,故不著录。”

(9) 详参拙著《〈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间的文献累积与学术史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 见下文。

(11) 《周官传》未详所出。

(12) 此当据刘歆《七略·辑略》。

(13) 《史记索隐》引刘向《别录》曰:“《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也。录黄帝已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凡十五篇也。”由此看来,班固小注多依《别录》。

(14) 刘向《战国策书录》云:“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原始材料是秘府所藏的一批战国时代的策书和帛书,有国别的仅有八篇,重复的篇章也不少。各种简册、帛书的名称也不一致。这种错乱杂糅的情况不符合汉代书籍入藏的特点,因此当属汉前文献直接入藏者。

(15) 郑玄《尚书大传序》曰:“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岁。张生、欧阳生从其学而受之。音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差舛,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生终后,数子合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阙;而又特撰其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刘向校书,得而上之,凡四十一篇。”(引自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原载《玉海》,见《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第1541页)郑玄所述《尚书大传》的源流,当据刘向《别录》,因此才会有“刘向校书,得而上之”的话。根据郑玄的叙述,《传》乃是张生、欧阳生从伏生处所习得,伏生卒后,他的学生们把各自所学的《传》合在一块,并依据自己的理解把某些缺失弥合,又单独撰写了大义,依照《尚书》今文经,将《传》归入各篇,以明其所解篇目。由此推之,《尚书大传》乃是文景之时入藏。

(16) 张氏,北平侯张苍,故为汉初。

(17) 《汉书·儒林传》载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其中丁宽乃是至杜县从田何学,学成后又至洛阳问古学于周王孙,故知王同、周王孙从学田何在丁宽前。丁宽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率军拒吴、楚。王同授淄川杨何,杨何武帝元光中征为中大夫。上述《易传》明显属于一组,它们是田何之后的著作。但因《杨氏易》属武帝立学之后的本子,《韩氏易》很可能是最早的五经博士本,且其后的《淮南道训》也当是武帝时期入藏,故本文认为这批《易传》有的(如《周氏》、《服氏》、《王氏》)虽可能在武帝之前入藏,但作为《汉志》相对集中地记录的《易传》,它们还是更可能是武帝立五经博士之后入藏的文本。

(18) 当为淮南王入长安时所献。

(19) 《尚书》古文经、《礼》古经、古《论语》、古《孝经》为孔安国家于天汉末年所献,前三者出于孔壁。

(20) 《毛诗》、《周官》为河间献王所献。

(21) 《艺文类聚》卷四十四引刘向《别录》曰:“赵氏者,渤海人赵定也,宣帝时,元康神爵间,丞相奏能鼓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龙德,皆召,入见温室,使鼓琴待诏。”《汉书·艺文志》:“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

(22) 前后两家均汉宣帝时入藏,此介于中间,亦当此时也。

(23) 《汉书·艺文志》:“名德,梁人。”即上注所引《别录》中提及的梁国龙德。颜师古注曰:“刘向《别录》云亦魏相所奏也。与赵定俱召见待诏,后拜为侍郎。”

(24) 这一部分文献的传、说、章句的入藏时间不好确定,姑系于本经之下。

(25) 京氏《易》元帝时期立于学官,段嘉为京房弟子,亦在元帝时期著称,见上文。五鹿充宗,梁丘贺弟子,习《梁丘易》、《齐论语》,善辩,汉元帝曾称赞道:“心辨善辞,可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是也。”充宗为汉元帝时佞臣中书令石显友人,且元帝对其所学与其辩才颇为赏识,故充宗显贵当时,先为尚书令,建昭元年(前38)迁为少府。元帝曾令充宗与各《易》学儒生辩论,因其显贵且善辩,皆称疾不敢会。后被朱云折服。由此推知五鹿充宗《略说》为元帝时所论,并上呈元帝的。

(26) 《汉书·刘向传》曰:“上(汉成帝)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

(27) 《汉书·沟洫志》曰:“成帝初,清河都尉冯逡奏言……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遣行视,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溢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流入济南、千乘,所坏败者半建始时,复遣王延世治之。杜钦说大将军王凤,以为:‘……宜遣焉及将作大匠许商、谏大夫乘马延年杂作。……’后九岁,鸿嘉四年……是岁,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河堤都尉许商与丞相史孙禁共行视,图方略。”

(28) 《汉书·艺文志》:“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

(29)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赞》:“自孝武置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而吏民为之语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然刘向独序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冯商传王尊,扬雄亦如之。”知冯商《续太史公书》言及王尊。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尊于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为京兆尹,其卒当在河平、阳朔间。故知冯商所续之书,当在汉成帝时入中秘。

(30) 《汉书·叙传》记载成帝初年“上方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