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传
- 戴仁柱
- 3726字
- 2021-04-01 20:16:10
王的女人
明宗当上皇帝是个意外,人们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到他会成为天子,所以有关他早期的婚姻生活,以及他的孩子,史料甚少提及,就算有,也很有争议。根据记载,我们至少确定他有六个儿子。也许还有另外一些由于过早夭折,不值一提。长子从璟死于同光四年(926)的叛乱,也正是这场叛乱把嗣源推上权力的顶峰;次子从荣死于长兴四年(933),仅仅比他早死几天;还有至少一个儿子早在他即位称帝之前就已离世,而还有一个则是在他称帝之后蒙冤而死。(55)于是,到驾崩之时,他只剩下两个儿子,一个已经成年,另一个还是孩子。此外,他还生了十六个女儿,当中五个被册封为公主,其中至少有三个在他驾崩后依然活着。(56)嗣源在称帝之前,只有一位正妻和几名小妾,而登基之后,后宫大概也就二十多名女子,从子嗣的规模来看,他的家庭算是多产了。女儿和儿子都将成为他宝贵的财富,他可以让他们缔结政治婚姻,并以此来维持他的个人影响,同时也维护皇室的利益。
在明宗统治的第七年,曾为他生有两个儿子的夏氏被追册为皇后,而这两个儿子注定是王朝政治里的显赫人物,其中年长的从荣差点就能继承父亲成为皇帝,而弟弟从厚则最终继承大宝,是为闵帝。(57)现存史料并没有提到夏氏与嗣源的关系,甚至没有提到她是否与他结发为夫妻。长兴三年(932)她被追册为皇后时,册文提到她“素推仁德,久睦宗亲”(58),这显然是要掩饰她年轻时在性格与背景上的缺陷。《旧五代史》的一则记载应该能够解释她的真实身份,她有一次在家里因事冒犯了李嗣源,惹来后者对她一顿鞭打(大为明宗槚楚),这种私刑通常用于家仆,而非有家庭地位的女性,如妻和妾,因为这样有损人格,让人难以接受。在算命先生周玄豹预言她将会成为一国之母后,嗣源才开始对她变得宽厚,但从种种迹象看,这种变化对她来说已经太迟了。(59)由于她的身份只是家里一名婢女,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嗣源都不可能跟她正式结为夫妻。终其一生,她最多只成为嗣源的一名小妾,要不是两个亲生儿子都被册封为王,她也断不会在明宗统治末期被追封为皇后。史料没有提到嗣源早年有多少个结发妻子,更不可能提到她们的身份。当然,他很有可能并非一直都是单身,如果这样的话,他第一个妻子去世时,也许没有发丧。
在明宗统治的最后三年里,性格温和、谦逊知礼的曹皇后负责主持后宫事务。(60)她是史料中唯一一个被确认为明宗发妻的女人,尽管很有可能不是他第一个妻子。史料没有特别说明曹皇后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交代她的祖籍,尽管她与前任庄宗皇帝的母亲同样姓曹——这两位女性也许在某些方面有所关联。此外,我们在下一章也会谈到,同光三年(925)曹太后去世后,嗣源请求到京城祭拜,这也许是证明两位皇后有关联的另一证据。曹氏在宫中的地位并没有随着明宗即位而被确立下来,而是被推迟了很长一段时间,她于天成三年(928)被册为淑妃,长兴元年(930),也就是明宗即位五年之后才被立为皇后,由此可见,她跟夏氏一样,最开始也没有受到明宗特别青睐。曹皇后自己承认,她的身体并不好,这让她对宫中各种职责、礼仪以及朝廷政治事务不感兴趣。根据资料显示,她没有生过儿子,但她为明宗生下了长女永宁公主,后来永宁公主又下嫁给皇帝最重要的战略伙伴石敬瑭(明宗另外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一个汉人)。作为皇长女的母亲,曹氏有足够的资本在宫中立稳脚跟,并抵销两大不利因素:没有生过儿子,以及不受皇帝宠爱。史料还提到,长兴元年(930)立后之时,曹氏还想鼓励深受明宗宠爱的王氏当皇后,但却被王氏拒绝了,后者对她尊敬有加。曹皇后还与明宗最喜爱的养子李从珂关系甚好,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从珂,让他免于为某些不当行为负上政治责任。
在明宗朝,两位女性在宫中结为联盟,王淑妃在表面上服从曹皇后的权威,而皇后却暗中维护淑妃的利益。一代之前,李克用最重要的妾氏曹氏,也就是庄宗的亲生母亲,同样也是韬光养晦,远离政治。曹皇后也许最初不能得到明宗的宠爱,但他们在婚后肯定感情大增,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一起吃饭,也一起享受各种娱乐。因此,曹皇后通过一些私下的途径,对皇帝越来越有影响力,一些看起来是属于王淑妃的政治举措,也许就是她与曹皇后共同完成的杰作。明宗两位最重要的女性少有纷争,合作无间,从中可以看出,她们的关系堪比李克用的两位终身伴侣。
丈夫死后,曹皇后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一直到清泰三年(936)后晋的立国之君石敬瑭率军攻打洛阳,这种平静才被打破。她的一生均奉献给家庭与王朝,而这种高尚的精神在此时以戏剧化的形式达到高潮。王淑妃劝她逃离洛阳,但曹皇后却以非常坚决的态度予以拒绝,她说:“我家至此,何忍独生,妹自勉之。”(61)讽刺的是,来进攻洛阳的石敬瑭,正是他亲生女儿的夫婿。她随后对丈夫留下的事业以身相殉,在洛阳的玄武楼自焚而死,而不远之处的皇宫里,废帝从珂也自杀身亡。曹皇后是一位有道德信仰的女性,她把对国家的忠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这个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明宗在天有灵,一定会为他的皇后最后的悲壮之举感到骄傲。
还有一位女性在明宗死后,因为儿子在清泰元年(934)当上皇帝而被追册为皇后的,她是魏氏。她本是一个平民寡妇,但极有姿色,明宗在唐景福二年(893)随军出征镇州时,把她收留了,而她的儿子李从珂当时大概是九岁。(62)不久,她就跟明宗同居,而她的儿子也被明宗收入军中,并取得他的信任,后来更被明宗收为养子。《新五代史》对从珂如此描述:“状貌雄伟,谨信寡言,而骁勇善战,明宗甚爱之。”(63)魏皇后对儿子性格特质的塑造肯定功不可没,尽管她在迁居晋阳不久之后就身故了。同光四年(926),李从珂在养父李嗣源的叛乱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八年之后,他也是在一次帝位传承的危机中登基称帝,是为废帝(公元934—936年在位)。这位母亲和她的儿子都是汉人,这也更进一步证明明宗的包容之心,他在收养孩子及培养心腹的过程中,极少考虑种族的问题。
在明宗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女人是淑妃王氏(死于天福十二年,947),但她的出身恰恰是最为低下的。(64)她出自陕西中部邠州(州治在今陕西彬县)一个做饼的家庭,后被卖到梁朝名将刘鄩家当奴婢。刘鄩死后,她无家可归,直到明宗被她的外号“花见羞”吸引。夏氏死后,明宗就把她纳入自己家里。明宗的发妻曹皇后跟明宗有很多共同爱好,在文学上他们更是亲密的知己,相反,年轻的王淑妃显然更能满足明宗的性欲。她能在中年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老于世故,懂得在宫中编织自己的人际网络。她聪慧绝顶,懂得给皇室成员馈赠大量的礼物,以博取他们的好感。即便在成为皇妃之后,她也常常如侍女般侍奉皇帝与皇后进食,为他准备马桶,随时听候她的差遣,或者在皇帝夫妇饮宴时默默站在一边等候吩咐。她在宫中娴熟的服务技巧,也正揭示了她低下的出身。与此同时,她与皇后关系密切,与孟汉琼等大宦官又串通一气,这更进一步巩固了她在宫中的地位,让她能够通过非正常渠道影响外朝的事务,尤其是当皇帝精力衰退的时候。根据记载,她有一个养女(即永安公主),后来嫁给了赵延寿作填房,但显然她没有儿子,所以明宗特别通融,让她收养了一个宫人所生之子,取名为从益(931—947)。不久之后,她与枢密使安重诲发生冲突,后者一直致力于削弱宦官和后宫的影响,长兴二年(931)安重诲被处死,她也终于摆脱了掣肘。但后来,王淑妃间接卷入了秦王从荣的阴谋之中,后者于长兴四年(933)因谋逆之罪被明宗处死,这让她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尽管此时明宗已经时日无多。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她与儿子选择像政治遗民一样,在后晋偷生,而不像前述曹皇后那样,选择走上道德之路,当京城陷落时以身殉国。
明宗身边的女人很能反映他的价值观。他的发妻曹皇后显然是一位道德楷模。他只有一个妃子以美貌著称,那就是王淑妃,而她在皇帝的最后一年里给宫廷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在皇帝离世之后,她所制造的麻烦还不断延续。这个问题同样困扰五代时期的其他政权:皇帝的妻子在道德上总比其他妃子更加谨慎,有精英家庭背景的女性在政治上总是比非精英的女性更加容易预测,前者一般会循规蹈矩,不会胡作非为。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明宗的前任庄宗身上,他那美貌的妻子刘皇后出身低下,庄宗生前一连串问题,以及身后一系列争议,都是由她引起的。在即位之前,明宗妻妾的规模对当时任何男人来说都只是属于中等水平,也就只有少数几位女性而已。在即位之后,他的后宫有记录的女性也就只有二十二名,此外还有一百名左右的宫人,对比过往后宫“佳丽三千”的标准,这种规模是非常小的。与之相比,他的前任庄宗皇帝却大不一样,庄宗的后宫有几百名女性,尽管当中有很多是他自己吹嘘而来的。(65)但作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传统中国的皇帝要在后宫中设有这么多嫔妃,主要并不是为了延续皇嗣或发泄性欲,他们更在乎把广大的后宫作为统治女人的权力标志,这一点跟外国人通常的想法很不一样。这无论对君主还是男人而言都是一个诱人的权力符号,但明宗对此却不感兴趣,这确实让人大惑不解。早在其攻入洛阳、担任监国期间,就有佞臣从庄宗宫人中选取美貌年少者数百人献给明宗,但他却断然拒绝,只留下一些老旧之人处理宫中事务。(66)年事已高也许可以部分地解释这个问题,因为他在这方面的需求已经不再旺盛;但对前任庄宗好色误国的深刻印象,也许同样是他不愿意维持一个庞大后宫,甚至不愿意留下太多女性宫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