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抗日战争期间,笔者曾一度自广州移居恩平之莲岗乡,得知该乡历史名人冯如,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其热爱祖国,服务社群之精神,为科学和航空事业献身的业绩,均足为后世楷模,每欲为其立传,使其光辉业绩,昭垂史册,然格于环境,虽有此志,无由实施。直至1952年,笔者开始从事广州博物馆历史文物研究工作,始得将冯如历史列入研究项目。更得冯如妻子梁三菊,儿子冯崇,孙子冯汉强、冯灿基,孙女冯淑娟、冯淑婷、冯淑英,及冯如生前助手司徒璧如后人司徒伟,朱兆槐后人朱卫民等提供有关历史文物资料;恩平县文化局、恩平县牛江镇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单位大力协助,到冯如家乡向冯如亲友及有关人士进行调查和搜集资料,使笔者得以顺利进行研究,并将部分研究成果陆续公开发表。

早几年,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恩平县委员会邀约撰写《冯如研究》一书。就笔者所见,近年有关冯如的著作已达二百多篇(包括专题著述及在文章中提到冯如的在内,详见本书《冯如历史文献、资料、实物知见录》),虽多属中、短篇之作,也不乏见解精辟的篇章,但以讹传讹,内容失实的也不少。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总理在60岁以上政协委员茶话会上,指出文史资料编辑工作必须“求实”、“存真”。这是十分重要的指示。因为治史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如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从中取得指导实践的、带规律性的认识。事实靠不住,观点就站不住脚,据以作出的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褒贬,并由此引申出的规律性认识,就只能是臆造和不可靠的,从而导致实践的失误。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先作《通鉴长篇》,也就是收集和排比历史文物、资料;再作《通鉴考异》,也就是对收集到的历史文物、资料,加以审查鉴别,确定哪些是正确、真实的,哪些是讹误、不实的;最后,才把经过两番整理的历史文物、资料,提炼出一部历史名著——《资治通鉴》。笔者不揣简陋,试仿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之法,将历年搜集所得冯如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排比整理,成《冯如历史文献、资料、实物知见录》一篇;次将这些历史文献、资料、实物加以考核订正,成《冯如中文历史文献考析》、《冯如英文历史文献译注》、《近人有关冯如著述史事辨误》三篇;最后,以这些经过审核订正的历史文献、资料、实物,写成《冯如传论》、《冯如飞机考论》、《冯如与中国第一间民办飞机制造公司》、《冯如年谱和冯如世系表》、《冯如的主要助手及合作者小传》及《冯如纪念楼巡礼》六篇。

《冯如年谱》是《冯如传论》的姊妹篇。前者着重列举冯如的历史事实和与之相应的世界航空大事,以便把冯如业绩,置于世界航空历史的范畴中进行考察,赋予史料的客观性。后者侧重对具体历史问题作具体分析,以探求其规律性。近人探讨冯如制造飞机的技术及其历史评价的著作虽然不多,但分歧甚大,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见。创办中国第一间民办飞机制造公司,是冯如一生业绩中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是亲自设计、制造和驾驶飞机。冯如的主要助手和合作者,在协助冯如研制飞机,创办中国第一间民办飞机制造公司,揭开中国动力载人航空史第一页和推进中国航空事业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且各有其不同的经历和背景。冯如纪念楼及其历史陈列,是以历史文物组成的具体形象,来重现冯如一生的光辉业绩,是一部用实物“撰写”的冯如历史。这些内容,都不便在《冯如传论》中展开充分的讨论,故将之抽出,独立成篇。它们虽然独立成篇,但彼此之间仍然互有联系,互为补充,互相印证。

《冯如中文历史文献考析》、《冯如英文历史文献译注》、《近人有关冯如著述史事辨误》着重论析冯如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可用的,哪些是不可用的,哪些是有错误需要修正的,是《冯如传论》等六篇的辅翼之作,并为读者提供研究冯如的一批难得的、经过检查鉴别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

《冯如历史文献、资料、实物知见录》及《冯如世系表》,有助于冯如研究的资料检索和对冯如家庭情况的了解。

本书所引文献均注明出处,以备检索。对于未见刊本或刊本较少的文献、史料,如档案、孤本、珍本等,则尽量直接引用原文,以保持这些文献、史料本身的学术价值,为得档案、孤本、珍本等文献、史料不易的读者提供方便。本书除引文外,均以公元纪年,酌录相应的夏历年份。

本书在撰写期间,得到恩平县政协联谊会会长、中国航空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关中人,恩平县政协副主席岑能端,《恩平文史》负责人梁植权、郑权欢、吴华英等同志热情的帮助,特别是关中人同志,不但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还细致地审校了书稿,而且还在各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谨借本书出版之机,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冯如的历史文物、资料及知情人散处海内外,不易周咨博访,更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乖误之处,恳请读者、专家不吝赐教指正。

1991年4月于广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