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才意识到,2012年出版的《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里有过一篇同名文章,想过那么一刹那要不要取消这个标题,不过马上就放弃了。时隔近五年再写一遍“参差与小波”,我还是乐意的。此刻是在台北的“余波未了”咖啡馆里写,手边就有《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根本不想拿起来看之前的同名文章写了些什么,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说的话太多了。
“我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这是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面的一句话。参差咖啡的品牌源自罗素先生的话,但罗素先生的书我之前没有看过,于是我强行把功劳记在了小波身上,理由我还是有的,因为罗素先生只是陈述了一个我认同的事实,是小波提醒我要敏于思索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参差多态。而这一标准几乎是我过去十年的咖啡馆生涯的过程指南。
之所以说是过程指南,因为十年前始关于小波的思考让我对结果这东西有了近乎超然的态度。就像我2014年通过微博给十几万粉丝群发新年祝福里说的“祝大家新的一年,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一样,说的都是过程,无关结果。美好的未来潜伏在美好的过程当中,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我坚信不疑。说得俗一点,参差是我的品牌,有品牌就是在做生意,和做慈善不同,做生意自然要图利,说不在乎结果的原因是因为我坚信,参差多态就是我理解的社会需求。只要能够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参差多态,利自然会来,不必在过程中孜孜以求。孜孜以求的应该是如何创造参差多态。
小波说,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新奇。我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过去十年,我自得其乐地按我自己的理解让参差咖啡馆发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每一间参差咖啡馆都不一样,要参差多态而不要千店一面。于是就有了参差花房咖啡、参差货柜咖啡、参差咖啡书屋、参差木屋咖啡、参差书虫咖啡、参差咖啡院子、参差咖啡招待所、参差咖小啡、参差小院、参差咖啡梦想学校、参差民宿学院、参差梦想小镇以及参差有做联盟—参差咖啡花园客栈。将来还会有什么,我现在不知道,但估计肯定还会有些什么,因为我尝到了敏于思索的乐趣,甚至也可以说是甜头。
这十年来,咖啡馆在中国的增速惊人,参差算是为数不多的有全国知名度的本土咖啡品牌之一,这不是我预期的结果,我只是觉得在以参差为名的咖啡馆里,必须发生足够多的、不一样的、有趣的事情。如果不是过程有趣,何以能够乐此不疲地一做就是十年。要知道,我在开咖啡馆之前的职业生涯里,最长的一份工作都没有超过三年。而这十年,说得夸张一点,真有点一眨眼的感觉。而且,过去十年里,我再也没有问过自己,不做这个还会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
前不久,我会把“参差咖啡”的微博名称改成“参差文化”。不是简单地想把咖啡上升到文化,只是因为当初注册公司的时候工商局说,叫“咖啡公司”就不能卖书,而我又想卖咖啡,又想卖书,他们就教我可以叫“参差文化”,所以参差文化就成了公司名称。而微博变成“参差文化”,骨子里是觉得以“参差”之名还可以多些其他好玩的事情。我还想把参差咖啡梦想学校改成参差梦想学校,去掉“咖啡”二字,不是不做咖啡了,而是想把参差渗透到更多好玩的领域,教更多想要过上独立、自由、简单生活的青年人开出各种各样参差多态的独立小店。比如,我们已经在杭州有了参差民宿学院,就是想帮助更多厌倦了都市生活的人们,到农村去,到乡野去,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小民宿,去实践和呈现参差多态的生活方式。
是巧合,也是命中注定,在小波离世二十周年、参差十周年的时候,参差再次出发,不设定远大目标,只求不断地创造更多的参差多态,将参差进行到底。2017年4月11日至5月13日,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大理的参差梦想小镇办“王小波月”,4月11是小波的祭日,5月13是小波的生日。
2007年5月13日,我特意选择小波的生日作为第一间参差咖啡开业的日子,心里想的就是奢望小波精神在这间咖啡馆里不死、重生,我自认为想要这个社会越来越可爱,需要很多间咖啡馆,需要很多间独立小店,需要很多人一起去创造源源不竭的参差多态。
小波说过,“不管社会怎样,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把这句话拿出来结尾,是想说,我现在做的,将来准备继续做的,都属于对自己负责的范畴。送上小波的一句话共勉:“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多么美好的想法,它足够支撑我用余生只做自己觉得有趣、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