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感悟郑观应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

梁金玉[48]

晚清时期,西方多国以武力等方式侵占中国,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家郑观应为挽救国家,努力钻研救国良方,最终集成名作《盛世危言》。他提倡推行“商战”,指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国既富矣,兵奚不强?”国富兵强则外人不敢轻易挑衅,“此之谓决胜于商战”。他呼吁共御外侮,并且身体力行,“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在事业、著作、慈善、家庭教育等方面,郑观应皆展现强烈的家国情怀。爱家乡,爱国家,关心家人及国民,郑观应的家国情怀不仅为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开拓了新的路向,在世界形势复杂的今天,亦具有启迪意义。

“商战”救国

郑观应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后居于澳门,上海是他进行“商战”的阵地。19世纪时,上海的商业发达,集中了二百多家外国人开设的商行。郑观应17岁到上海,初时在洋行做杂务,外商有一套规范的运作模式,他认真学习;英语是必备的语言工具,他用心掌握。奋斗多年,他终于拥有自己的事业。由于熟谙华洋商务,观察到外商从中国夺取大量利益,他极力主张通过商战维护国家的权益。

当时西方国家“借和约为兵刃”,掠夺经济利益,待中国“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49]。中国在军事上及经济上皆处于落后状况,长此以往,终会衰亡。郑观应预见国家的危机,认为“习兵战不如商战”,“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50]。因此,他建议国家“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以期堵塞漏洞,发展工商业,增强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商战中重要的后盾,郑观应曾任多家民族工商企业的领导,每次上任,他都会迅速诊断企业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方案,从战略、策略、管理、人才等各方面为企业输入新思维,激发活力,增强竞争优势,推动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进步。他构思整套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方案,在《盛世危言》的111篇文章中,论述商战及有利工商业的建议共32篇:《学校上》《学校下》《西学》《游历》《交涉上》《交涉下》《条约》《税则》《厘捐》《停漕》《商战上》《商战下》《商务一》《商务二》《商务三》《商务四》《商务五》《商船上》《商船下》《保险》《铁路上》《铁路下》《电报》《银行上》《银行下》《铸银》《圜法》《开矿上》《开矿下》《纺织》《技艺》《赛会》等。

在实践“商战”救国的历程中,郑观应是“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1880年,他开始将商务经验应用于商战。他选译外国通商章程十条,寄予时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叶廷眷,以备采用。章程述及商税、行船、商律、挂旗、厘捐、驾驶、验船、用人、保险以及总商会等,考虑十分周全。同年,他参与拟订《电报局招商章程》和《详定大略章程二十条》,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工商业的进步。

1881年,郑观应同时兼任上海电报分局总办及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中国第一条纵贯南北的电报电线津沪线的架设,他负责购买电线及电报机等。当时电报在中国是新科技,为丰富各电报分局工作团队的电报知识,改善电报局的发展条件,他翻译《万国电报通例》及《量电浅说》,并且协助制定《电报局招商章程》。此外,为推进织布生产现代化,他筹备购买机器,订立织布机器合同。1882年,郑观应离任太古轮船公司,到轮船招商局任职帮办,从此全心全意为民族工商业打拼,践行商战救国的志愿。上任不久,他立即进行广泛的调查访问,再结合自己多年的船务经验,上书通商大臣李鸿章,指出轮船招商局问题及应对办法。

1883年,郑观应偕同唐廷枢与怡和轮船公司、太古轮船公司签订6年的齐价合同,约定三方不得跌价竞争。轮船招商局与洋商斗争取得成果,股票价格迅速上涨。同年,郑观应升任为轮船招商局的总办,随即到南洋游历考察,搜集第一手资料。他深入调查各埠的通商情况,发现小吕宋、暹罗、西贡、新加坡、槟榔屿等埠的客货往来甚多,而轮船招商局却没有办好当地的揽载业务。面对正在流失的商机,他从全方位分析,指出问题及补塞漏卮的办法。到南洋游历本为商务考察,却让他观察到华人在南洋被外人虐待和欺负的情形。他甚感悲叹,在向李鸿章禀告南洋各岛的通商情况时,亦报告了华人的遭遇,力促官方给予关注及保护。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深厚,希望华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不再受到欺凌。他在诗歌《南游有感》中描述了当时华人在外地遭到的欺侮和无助:“招工来厦汕,满载如猪畜。船鸟客货稀,吕西例最酷。人店皆抽税,华民同奴仆。欺吾无领事,弱为强之肉。愿睹汉官仪,藉以保宗族。”[51]

1892年,怡和轮船公司、太古轮船公司掀起削价竞争,轮船招商局股票大跌。郑观应获邀再入轮船招商局任职帮办,以从事整顿,增强竞争力,并筹划怡和、太古、招商局三家公司和局一事。郑观应掌握商战制胜之道,对达成和局成竹在胸。他在《郑观应致盛宣怀函(光绪十八年五月二十四日)》里指出,“古云: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未有不能战不能守而遂能和也。善夫公法有云:势均力敌而后和议可久。”他到轮船招商局上任之后,马上向督办盛宣怀提出《整顿招商局十条》。结合盛宣怀的意见后,他向李鸿章呈交《上北洋大臣李傅相禀陈招商局情形并整顿条陈》,以期尽快展开整顿措施。翌年,怡和、太古、招商局三公司重订齐价合同,轮船招商局赚取的运费增多,股票价格又大涨。郑观应再次协助轮船招商局渡过危机,扭转劣势。

1896年,汉阳铁厂改为商办,郑观应获委任为总办。虽然他之前长期从事商务工作,但经营铁厂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在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任职总办。事实证明,他是杰出的企业领导,一上任立即调查研究,针对问题,很快就拟订《整顿汉阳铁厂条陈四十八款》,全面分析汉阳铁厂在原料、技术、生产、运输、市场、人员、薪金、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此外,他提出借鉴美国通过重税进口钢铁等货物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工商自制之货。他关心汉阳铁厂的持续发展,致力为铁厂吸纳有才干的人,认为聘请洋匠应谨慎选才,以免贻误大局。他特别重视栽培本国人才,强调应聘请有专业执照及经验的“华匠”,主张“选已通洋文之华匠往外国机器书院读,入厂学习机器及矿师”。他还提议成立汉阳铁厂大学堂,供学生半工半读,“上午读书,下午入厂学习机器”。

郑观应具有商战的思维和远见,立志通过商战救国。总结他的实践经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引进外国机器设备、外国通商章程及科技知识,推动中国工商业的现代化;2.与洋商交涉,签订齐价合同,阻止恶性竞争,挽回我国利权,改善营商环境,让民族工商业获得有利的发展条件;3.保持敏锐的商业触觉,发现了南洋的巨大商机,主张拓展南洋的业务,补塞漏卮;4.善于调查研究,亲身搜集第一手资料,实事求是,致力消除企业的弊端;5.通过制定规章、吸纳资金、增购设备、培养人才等一系列整顿措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6.重视栽培本国人才,倡议开办半工半读的大学堂。另有一点值得强调,郑观应救国的最终目的是救民,他坚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使在外国的华人,郑观应也非常关心他们的安全和权利,力促官方给予保护。

力御外侮

郑观应一向主张商战救国,但是当国家形势危急时,他果断放弃事业上的高位,到军营工作,协助军方执行任务,力御外侮。

1882年法军进攻越南北部,企图侵占越南后,继而侵入中国西南部。1883年,中法战争已箭在弦上,郑观应奉醇亲王奕譞之命购械兼探军情。[52]他顺利完成任务,在《禀复神机营醇亲王扎委定购枪炮事(光绪癸未年)》函中指出:“各国外交固要侦探,而军务尤为紧要,故中西名将均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在函中仔细分析中国军务上的三项弱点:1.“我国政府不知各国情况,致中外交绥往往失败。”2.“我国所用枪炮皆是老样,且多购自外人。”3.“我国将官非学堂出身,陆军镇台可升海军提督。”同年,郑观应就职轮船招商局总办,并到南洋考察商务。1883年冬,中法战争爆发。郑观应曾游历南洋多国,熟悉洋务,因而能够就增强军事实力等方面提出精辟的意见,为国家出谋献策。他向粤防大臣彭玉麟提议组织乡团,武装乡民迅速进行团练,发动民间的力量抵抗外敌的入侵。此外,向北洋大臣李鸿章呈交《防法条陈》十条,指出中国与法国开战前须做好的准备工作。1884年,粤防大臣彭玉麟为在抗法战争中实行“围魏救赵”之计,甚至向清帝呈密折推荐郑观应到南洋进行“合纵抗法”的工作。[53]

同年,郑观应获委任为广东军营营务处会办。接获任命,他迅速交代上海机器织布局事宜,辞去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职务,为广东军营效力,抵御法国入侵。他赴南洋侦察敌情,联络抗法志士的情况,在《南游日记》中有清楚的记载。在自序中他指出法国二十年来的侵略野心,“阳与邻邦和好,阴怀兼并之心。暹罗、缅甸各岛,不知合从,徒堕彼族彀中。苟能幡然变计,同事中国,力御外侮,非独法不足惧,而英亦不敢雄视南洋矣。”他认为只要各国联合抵御,就不会受外人欺侮。

完成南洋的任务后,他被委派到香港购运军械支援台湾。1884年10月,法国海军司令孤拔率军攻打台湾,巡抚衔领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大力抵御,法军大败,孤拔战死。其间郑观应尽力为援台事而忙碌着。[54]

在这段时期,国家处于危急的时刻,郑观应充分展现了至诚爱国之情,在行动、战略和策略等方面全力投入保卫国家的事务。

写作救世

郑观应的著作很多,内容和形式多样,涉猎范围甚广。当中,《救时揭要》《易言》和《盛世危言》充分反映其忧患意识和救国思想。

1872年,他在《申报》发表《澳门猪仔论》,批评西方国家以不人道的手段,拐骗和贩卖华人到外地做苦工。这种贩卖华人的买卖被称为“卖猪仔”,当时“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郑观应义愤填膺,以强烈的情感,对国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表现出极度的痛心,有关言论获得了国内和国际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成为《救时揭要》的第一篇文章。《救时揭要》于1873年刊行,共24篇文章,内容主要是批判贩卖华人、救灾恤贫、劝人行善等。

《易言》是郑观应维新思想的雏形,三十六篇本于1880年刊行,论述国家不同范畴的事务,为国家出谋献策。郑观应在自序中表达对国家大局的忧虑:“内之积感于寸心,外之眷怀于大局。目击时艰,无可下手,而一言以蔽之曰:莫如自强为先。”他认为国家必须自强,励精图治,在法律、税务、工商业、运输、通信、农务、金融、军事、外交、廉洁、教育、社会事务等各方面进行改革。

《盛世危言》是在《易言》的基础上写成,是维新思想的先锋。这部巨著影响很大,前后约20个版本,根据最具代表性的版本,综合为111篇。这部著作奠定了郑观应维新思想家的地位。1894年《盛世危言》五卷本出版,1895年增订为新编十四卷本,1900年再增订新编八卷本刊行。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商战、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郑观应根据国家的发展形势、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不断增订篇章,反映出他终身肩负着救国的使命,不断为国家提出全面、系统、创新及前瞻性的改革建议。他为民族工商企业制订的改革方案,以及向官员提出的建议,亦贯彻《盛世危言》的观点,致力落实他的救国构思,体现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面。

郑观应对国家和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在世局变幻莫测的环境,国家和人民的危难深深地触动他的心灵。这使得他的著作深具感染力,尤其是他的诗歌,倾注满救世之情。邓景滨的《郑观应诗类编》指出,搜集到的郑观应诗歌有368题726首,[55]当中大量诗歌以时事、御侮、维新、实业、志向为主题。郑观应“希望能将诗歌作为唤醒国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武器”[56],他在诗集的自序中谈到其诗歌“寓意规谏,大声疾呼,以其上下一心,重见唐虞盛世”。

他在诗歌《鸦片吟》里描述鸦片对本国人的毒害:“一自饵中华,吾民偏嗜欲。约计将百年,贻害何峻酷。烟管呼作枪,杀人乃削竹。”“苦海茫无涯,自愿寿限促。予久具婆心,长歌劝污俗。待集同志人,广设戒烟局。”在《读〈管子〉有感》中点名“富”“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非富不能强,非强不能富。富强互为根,当国宜兼顾。”“武备固讲求,工商亦保护。贵以民为天,教养无弗具。”在《保主权》中慨叹列强对中国的压榨:“昔如狼虎今狐狸,变相又复施狐蛊。或用猛力或阴谋,我国利权思尽取。”在《客卿》中的诗句有:“客卿竟用我,非我用客卿。所以聘顾问,各国无不争。干预我政事,反说因交情。”“同胞如知耻,发愤练民兵。”

郑观应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思想,透过其写作充分表现。他的著作非常感人,高度浓缩其爱国爱民之情。他在写作初期发表不少关于导人向善的著作。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以更全面及理性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全面、系统、创新及前瞻性的改革建议,终于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锋,开创国家发展的新路向。

慈善救济

郑氏家族一向乐善好施,郑观应继承郑氏家风,有怜悯之心,热心公益慈善活动。当发生天灾时,他感同身受,十分担忧灾民的困苦,积极推动捐款赈灾,并通过撰写文章劝人捐款。19世纪70年代中国多省发生严重天灾,郑观应热心推动社会各界赈灾,筹得大笔善款,成果引起社会各方的注目。1876年江南旱灾及1877年山西大旱,郑观应与上海知名人士筹款赈灾,1878年筹得善款67000两银,1879年筹得142800两银,救济了大量灾民。他发表的《陶斋志果》《富贵源头》《救灾福报》《成仙捷径》《十可省歌》《广譬如歌》等,有效地推动人们解囊救助灾民。其中《富贵源头》是1878年出版的笔记小说,选辑了汉代至清代救荒福报的故事99则,迎合人们希望长生富贵的心理,指出赈灾行善能长寿、富贵、登科、得子、免祸。该书在社会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出版后的40年,每逢发生天灾,都有善心人重印,用来推动赈灾。而《十可省歌》则劝人节省各种娱乐及铺张的开支,用于救济灾民;《广譬如歌》描述了饥民的惨况,劝人们怜悯饥民,减少浮费,捐钱救灾。《十可省歌》及《广譬如歌》内容贴近大众生活,用字简明,朗朗上口,催人泪下,很有感染力。以下为《广譬如歌》的部分内容。

北省遇奇荒,流离千万户。粮断罗掘空,人肉登食谱。

饿殍日以多,田园半无主。闻已沛甘霖,几人归农圃。

枵腹待秋成,缓急不相补。所以劝善人,赈捐毋或阻。

一一试譬如,念念饥民苦。譬如入茶坊,念彼旱干苦。

譬如上酒楼,念彼枵腹苦。譬如斗花牌,念彼借贷苦。

譬如收古玩,念彼变卖苦。譬如制华服,念彼褴褛苦。

譬如兴土木,念彼露宿苦。世界日繁华,浮费难悉数。

何罪出灾区?何福居乐土?善始期善终,源源助赈举。

或捐钱捐筩,或输金愿簿。为广十譬如,涕泣代陈叙。

何地不销金,岂特苏与沪!天下温饱人,请各鉴斯语。

乐善好施的郑观应,通过赈灾筹款,以及撰写劝人行善的笔记小说和诗歌,有效地推动人们解囊,救济了大量灾民。经过多次赈灾的实务经验,他深刻地体会到防灾与赈灾同样重要,于是写了《善举》《旱潦》《治河》《论救水灾》《备荒裕农议》等文章,强调治本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索灾难发生的原因,研究如何预防危机,减少灾难的发生,提出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达到更大的善。

家训传承家国情怀

郑观应很重视家庭教育,尽管在外地工作十分忙碌,仍时常写信教导弟弟和子侄,尽力做好兄长和父亲的角色,他特别注重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习惯。

郑氏先祖于公元前2300年发源于河南省,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良好的家风。得益于父祖辈优良的家庭教育,郑观应的家训顾及做人的各方面。同时,他的家训强调做人是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核心。他训诫儿女做人第一重要是修身,培养良好的品格,立志发奋上进,志在救世,不贪富贵,有能力就帮助人,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以及真诚、有恒、勤俭、立志、气节、知足、珍惜、慈善、包容、和睦等十项品格特质。第二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得沾染不良的陋习。第三是交友、用人、办事必须清楚及谨慎,审慎保障自己,不要轻信别人。第四是做人要务实,学习谋生本领,能自立,凭自己的实力立足于社会。第五是女子要读书。第六是重视婚姻择偶,选择有品德的人。将来无论求名求利,均当以道德为根据。他的家训既保留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亦具有新时代的思维。家训的体裁和载体多样化,呈现出以下特点:具有承传性,注重修身齐家、行善积德、勤俭耐苦、立志上进等儒家文化传统;具有发展性,在传统的忠孝仁义的基础上,提出救国的理念,强调为人要有气节、有良心和取之有道;具有适应性,重视学习谋生本领,增强个人的竞争优势,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具有先进性,鼓励实践商战理念,树立崭新的办事作风,重视栽培子孙;具有劝谕性,语调温和,态度坦诚率真,或用比喻手法,或用中外名人隽语,或列举事实等,来说明深邃的哲理。

郑观应的家国情怀完全融入其家训中,他将自己做人的理念通过家训传给子孙后代,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他指出修身的目的是贡献国家和人民,为此要努力读书,勤俭坚忍,不受引诱,如有能力应行善积德,并且协助国家发展。作为提倡推行商战的实业家,他在家训中亦鼓励家人参与商战,认为“我国多开一矿即外人少涎一矿”,开矿能保护国家的资源免遭外商掠夺。此外,商战要取得成功,必须专心做好所在职位的本分,谨记清廉、谨慎、勤勉,关注细节,严于律己,公私分明。晚年的郑观应,更强调立志、勤学、端品的重要性。他的家训逾26000字,现选录部分,体现他如何透过家训传承家国情怀:

少年读书时,自问立志欲学何等人?如志在修、齐、治、平、扬名显亲,期学第一等人,务须勤俭坚忍、吃苦耐劳、百折不回,方能达其目的。

况古之名贤无不勤俭,因穷守道,忠孝传家。

何谓立志?盖人之生也,各有志向,如学第一等人,须明道理,时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心是也。

不耐饥寒非志士,能兼气节是全才。英雄自古多磨炼,勿谓艰难志遂灰。

余有生以来,素位而行,惟守清、慎、勤三字。

不贪富与贵,但愿救同胞。

亲探敌营,备历艰辛,不妄取,不强求,盖志在救世,事事期无惭于衾影。

大丈夫得志则兼善天下;不得志则独善其身。

求福莫如积善,积善莫如救人。救人之切而要、广而普者,莫如赈饥。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欲承先志耳,是故身历官商两界数十年,凡有善举无不赞助。

近年西学东渐,而矿业渐形发达,我国多开一矿即外人少涎一矿。朝廷百废待举,财力或有未逮,则富商巨贾正宜亟起维持,故兄谓此举关于国计民生者此也。

以下是他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编成的韵句:

一曰孝。先圣垂训,入则尽孝。以之治国,上行下效。古求忠臣,出孝子门。吾徒求学,孝行首敦。

二曰悌。让称至德,悌则友爱。相亲手足,可免祸害。试看阋墙,外侮迭乘。欲求良友,且先敬兄。

三曰忠。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士农工商,均应如是。兴亡有责,况在国家。忠贞报国,振我中华。

四曰信。敬事而信,必坚其约。勿轻于言,千金一诺。大车无輗,其何以行。久要不忘,斯人可成。

五曰礼。中华文化,开辟最先。曲礼仪礼,著为定编。辞令必顺,容礼必正。一言蔽之,曰无不敬。

六曰义。庄生有言,义无所逃。古之义士,任侠风高。见危授命,身不受辱。亦有豪情,脱骖赠粟。

七曰廉。人能不贪,乃无后悔。至公无私,辞金却贿。布衣蔬食,儒士何嫌。四字铭坐,俭以养廉。

八曰耻。知耻近勇,行己进德。由于一身,以及家国。茫茫禹城,国耻谁知?洗此国耻,在我男儿。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下,郑氏子孙勤奋学习和工作,人才辈出,不乏单位领导、教育工作者、艺术家等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为国家的进步作出贡献。

郑观应家国情怀的意义

郑观应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父亲教导他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继承郑氏家风,爱家乡、爱国家,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他立志救世,通过商战、著述、慈善救济以及协助军务等途径,挽救国家和人民,并通过家庭教育栽培子女为国家作出贡献。

在救国救民的历程中,郑观应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坚持不懈,立定志向,努力钻研学问,汲取新知识,实事求是,协助国家挽回利权,推动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进步。他乐善好施,坚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通过赈灾筹款,劝人行善,救济了大量灾民,并提出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达到更大的善;他热心栽培本国人才,亦关心国外华人的安全和权利,力促官方给予保护。在国家处于危急的时刻,他充分展现了至诚的爱国之情,在行动、战略和策略等方面全力投入,力御外侮。他的著作唤醒国人,是维新思想的先锋,开创了国家发展的新路向。他的家国情怀透过其事迹及家训传承给后人,他的子孙后代人才辈出,担负起振兴我中华的崇高使命,为国家的进步作出贡献。晚年时,郑观应总结做人的心得为:立志、勤学、端品。这是郑观应家训的精华,亦是他的写照。

郑观应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深刻地阐明家国情怀对做人处世产生的巨大作用,为当代的人才栽培和选用提供了启示:家国情怀将人们的立足点提升至一个高度,能使人以宏观的角度分析问题,为国家出谋献策;并能发挥人的潜能,竭力克服艰难险阻,立定志向,努力钻研学问,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人民的福祉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