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引子

第一篇 陈翘传略

管琼

1938年夏秋之际,广州上空轰鸣着日本的侵略飞机,在爱群路的一间民房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父母为孩子取名陈霭翘,日后参加工作时被一位嫌麻烦的干部改名为陈翘。父亲陈彩生,潮安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潮安县军事委员会主任兼国民抗日自卫总队队长。1944年,38岁的陈彩生在执行任务时,遭遇日本军队,以身殉国。母亲余群环,潮汕澄海中学第一批女学生,在老师杜国庠引导下,为追求理想,改名为余挥剑,意为“斩断旧世界,迈向新生活”。在家庭的影响下,陈翘从小个性刚强,爱憎分明。

1950年1月1日,陈翘离开潮州金山中学,正式加入汕头文工团,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社会开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八字运动,作为汕头市“八字运动”第一工作团第六分队队员,陈翘与大家一起开赴揭阳梅岗区,开展“反霸”运动。在乡村,她跟着工作组的大人,发动儿童参加“反霸”、批斗地主;同时,接触到大量的农家生活和乡间习俗。“闲间”是潮汕男人农活之余,聚在一起喝茶、讲古、拉弦的一种乡间休闲娱乐形式,孩子们在这里听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了解历史,了解现实。潮州歌册则是农村妇女学习做人、学习礼义廉耻的老师。妇女们在空闲时相约聚集,一边织网、绣花、纺线,一边唱歌册。听唱歌册,也成了陈翘最早的民间老师。

50年代初期,为了配合土地改革的形势,文工团奉命改组,成立潮汕文工团。首要任务是排演新戏——第一部以潮州方言演出的歌剧《赤叶河》,为解决管弦乐队力量不足,所有的中西乐器全部都用上,陈翘和几个没有角色任务的小团员按照要求加入乐队,从零开始练习小提琴。《赤叶河》的首场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连219天的不间断演出,观众达到60多万人次。在庆功会上,团长林澜说:“这就是文艺的感染力,我们就是要坚持文艺为政治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

当时的陈翘对这番话还有些不太明白,但是文艺与老百姓的关系,已经在心里扎下根。在以后几十年的舞蹈创作中,她坚持的正是这样一个原则,文艺离不开老百姓。

潮州方言歌剧《赤叶河》演出的结束,正逢文化部关于全国文工团统一部署整编,成立专业团体。潮汕文工团随之解散,从中抽调部分同志到潮剧团,配合戏改,同时学习传统艺术,为接下来的潮汕地区专业团体的成立培养骨干。所有来到潮剧团的剧改人员被要求“六同”(同编、同导、同演、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了“反霸、退租、退押”运动以及土改、复查、“三反”“五反”的政治运动的洗礼,陈翘的革命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一切行动听组织指挥。1952年下半年,陈翘与其他四位同志分配到正顺潮剧团,陈翘的主要任务是学戏:学唱,学听,学身段。

在随后六大潮剧团举行的“旧剧目观摩会演”上,陈翘在新戏《幸福山》中扮演狐狸,表演另辟蹊径,将一只古灵精怪、心事丰富的狐狸,表现得情趣盎然、栩栩如生,潮剧传统剧目里,从未有过如此鲜活的形象。陈翘的表演令台下的新老潮剧观众耳目一新,她因此获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表演奖。然而,正是这次会演,陈翘参与的两段潮剧唱念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走调、撞板,成为会演的一大笑谈。在潮剧团的学习期间,凡是动作、身段,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但是,在唱念方面却显出了天分不足。从此,陈翘埋下了一生的艺术方向:舞蹈事业。

不久之后,时任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林山带队来潮剧团检查工作,陈翘与他有了一个简短而改变一生的对话。

“林山同志,我不想在潮剧团,我想跳舞。”

“现在海南成立歌舞团,需要人,你去吗?”

“我要去。”

陈翘不知道海南在哪里,但是只要能够跳舞,即使是天涯海角也无所畏惧。

有趣的事情发生在她正式离开潮剧团的前一个晚上。虽然已经得知几位采风的同志带来了调令,但是,陈翘心情迫切,担心夜长梦多,她连夜悄悄爬上停在路边的大货车。这是第二天他们要乘坐的车,她缩在车厢的角落里,度过了出生以来最漫长又最短暂的一夜。随着黎明到来,陈翘迎来了自己选择的全新的人生。

这一年,陈翘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