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外联动: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 5743字
- 2024-03-28 12:02:49
(三)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东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这不是总书记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要求。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核心是把握好“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是“四个坚持”之一,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是“三个支撑”之一。而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后第一次离京考察就选择到广东,在那次考察中他强调,广东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他希望,“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可见,当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排头兵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殷切期望。
1.开放是广东发展的底色和基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掀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我国的开放实践,走出一条从沿海向内地推进,从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城市再到沿边内陆省会城市逐级实施,从贸易领域商品市场到投资领域要素市场逐步扩大的发展路径,实现了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广东充分发挥经济外向度高的优势,逐步扩大开放区域和领域,激发改革动力、活力和持续内生力,向全面、纵深方向稳步推动对外开放。在40年的开放发展中,广东实现了若干重大跨越,每一次跨越都是发展的里程碑。
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面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干部、华侨等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构想,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开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在城市逐步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实践。首先,广东提出开放发展先行一步。在广东开放发展先行一步和创办经济特区初期,广东省委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更加开放”这个主题,要求各地用足用活中央给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其次,发挥毗邻港澳优势,扩大地方管理权限。再次,成功创办经济特区。广东的经济特区从创办之日起,认真执行中央赋予的特殊历史使命,在开放发展的前沿奋勇拼搏,敢闯敢干,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标志着城市开放发展的全面展开。按照中央的《决定》部署,广东工作转向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198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46.69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初步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198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广东进行全面改革、扩大开放的综合试验方案。首先,开放发展全面深入展开。这一时期,广东对外开放发展有了进一步的飞跃。广东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外贸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关口。实际利用外资从24亿美元增长到121亿美元,利用外资额约占全国(481.33亿美元)的四分之一。其次,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时期的广东采取“以外经促进外贸发展,以外贸增强外经实力”的策略和“两头在外,以进养出”等措施,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广东各类开发区发展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各类开发区按照“三为主、一致力”(以工业项目为主、以吸收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方针健康成长,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特定经济区域。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提出广东今后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基本实现现代化。1994年6月,江泽民向广东提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为响应中央号召和部署,广东又掀起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热潮。首先,实施增创新优势三大发展战略,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8年5月,中共广东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增创体制、产业、开放、科技教育四大经济发展新优势,突出抓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五年跃上一个新台阶。其次,发展开放型经济,建立广东区位新优势。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加速市场国际化,形成以亚洲市场为主,发展非洲,开拓欧美、南美市场的多元化格局。继续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提高广东经济特区的整体素质,建立特区的新优势。特区还在加快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大胆进行了探索。再次,推动外向型经济再上新台阶。广东积极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发展。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贸易健康发展,一般贸易稳步增长。多元化出口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一步拓展。
2.广东开放仍不平衡、不充分
与前面40年全球经济处于长波周期波峰不同,未来一段时期,广东新一轮的开放发展进入了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期、新一轮经贸规则构造期和我国对外战略布局关键期,也是广东比较优势深刻转换期。以历史的逻辑、科学理性和前瞻的全球视野重新审视、把握、传承、发扬和转换改革开放40年来形成的独特优势,是广东新时期担负国家参与全球竞合发展历史使命和构建开放新优势的重要基础。
作为外贸依存度最高,外贸总额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省份,广东需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当好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做我国永不关上的南大门。当前,广东对外贸易正在由“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向“民营企业+一般贸易”转型转变。2016年,广东进出口一般贸易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对外投资规模达到206.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94.3%,居于国内省份榜首。外贸和投资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成绩可喜。但对标国际发达地区和中央对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定位,广东的开放还面临着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口市场结构不平衡,外贸风险及波动加大。
广东出口商品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地区)市场,其中中国香港占33%,美国占25%,欧洲地区占15%,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布局不够,在后危机时代增加了对外经济的不稳定性。2016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额降幅较大,同比下降13.4%,吸引外资的优势在减弱;货物进出口总额6.30万亿元,同比下降0.8%。随着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贸易政策可变性增大,广东外经贸形势不确定性较大。2016年,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额只占总进出口额的20.7%,同比增长6.5%。为了改善广东外贸的市场结构,降低外贸过大的波动性风险,应加快走出去,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金砖国家市场。
(2)商品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受到较大挑战。
广东出口占全国的比重长期稳定在3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10年的2.97%上升到2016年的3.93%。长期以来广东出口大于进口,贸易顺差逐年增大,但2016年广东贸易顺差出现减少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所削弱。广东一般贸易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落后于浙江、福建和江苏;加工贸易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落后于上海、浙江;机电产品贸易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落后于浙江、福建;高技术产品贸易的竞争优势指数落后于浙江、江苏。另外,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广东贸易总额全国占比达25%以上,但服务贸易只占10%。广东服务贸易没有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这与广东贸易大省的地位不相吻合,也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3)缺乏世界级城市,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有待加强。
进入新时代,中国正日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毫无疑问地要成为世界舞台的重要角色,代表我国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是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是是否有世界级城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之所以成为全球的一流城市,就在于其拥有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广东有我国四个一线城市中的两个。如果把广东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体,那它可以排名世界第16位,但广东却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影响力。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发布的全球城市指数中,在66座上榜城市里,广州和深圳分别名列第60位和第65位。在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组织GaWC公布的2016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中,广州虽然进了Alpha级,但仅列第40位,深圳甚至还是Beta级。广东需要建设世界级城市,提升影响全球的能力,实现由集聚全球资源到配置全球资源的转变,成为我国对外交往合作的门户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空间地域。
3.广东具有高水平开放比较优势
迈入新时代,广东开启新征程,开放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广东货物进出口总额达6.82万亿元、同比增长8%,占全国总额的24.5%,规模居全国第一,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实际吸收外资达1383.5亿元、同比增长6.4%,规模居全国第一。
(1)市场先发优势。
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广东是贯彻落实国家开放战略的主力省。经过40年的开放发展,广东经济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拥有了其他省市难以比拟的对外开放先行优势。40年形成的开放优势为广东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将开放型经济推向新高度打下了坚实基础,提升了广东服务我国经济“全球布局”的能力。广东可以利用业已形成的开放优势,紧紧抓住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全球产业分工机遇,发挥开放大省在金融资本、产能制造、工程建设及营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服务于“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拉和中非全面经贸关系的提升,深化与世界各国经贸合作。通过促进与世界经济、尤其是周边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国际产业竞合中形成新的多赢、双赢局面,进一步加强广东经济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扩大共同利益、构建“同船共渡”的命运共同体,为广东经济去产能、去库存、持续稳定发展找到新的动力和支撑点,为转型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2)营商环境优势。
顺应全球化经济发展新趋势,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搭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着力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新时期广东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的主要任务。按照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未来5年,广东将以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构建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管理规则接轨的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在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国际贸易功能集成、口岸通关监管模式创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人民币业务、融资租赁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框架和经验做法。可见,自贸区在构建更开放、更便利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对接制度的探索,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改革,以及各行业、各领域更多的改革创新举措的先行先试,将为广东加快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履行好“三个定位”功能提供新时期的试验场。
(3)粤港澳大湾区优势。
粤港澳地理相连、人文相同,三地乘着改革开放春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前店后厂”模式跨入到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相互融合的自然经济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粤港澳三地共同打造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合作从单向投资走向双向投资和共同融资,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民间到企业、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多层面多渠道合作,从港澳与珠三角、港澳与大珠三角到港澳与泛珠三角的合作,从商旅、基础设施、制造业到科技教育、信息服务、金融、人才交流、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以至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深度推进,粤港澳国际贸易功能集成得到强化,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共同打造推进顺利。
(4)“一带一路”枢纽和经贸合作中心优势。
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经济关系是密切国家间、区域间关系最核心的纽带。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关系起步早,在参与共建方面具有凸显的地理、经济、商贸、侨乡、文化等优势。广东地处国际国内两大经济体结合部和亚太经济的核心位置,处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航运的枢纽位置,拥有通往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的最短航线,拥有全球通货能力最大、水深条件最好的区域性港口群。业已形成的经贸关系优势,构成了广东与海上丝路各国经贸合作的基础,也构成了广东参与海上丝路建设的优势。广东将利用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以经贸合作为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对现有的、计划中的合作项目进行统筹整合,形成一揽子合作,扩大合作效应。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广东企业走出去的重点,推动企业到有关国家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和区域总部,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承包,加强资源能源联合开发利用,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
(5)泛珠对内开放优势。
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既是广东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所必需的,也是贯彻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所必需的。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广东与泛珠各省区在基础设施、能源、产业投资、商务贸易、旅游、农业、人力资源、科教文化、医疗社保、环境生态、信息化建设、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获得突破,并正按照《泛珠三角区域深化合作共同宣言(2015—2025年)》,务实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武广高铁经济带、贵广高铁经济带、南广高铁经济带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湛江—北海跨省特别经济合作区、闽粤经济合作区、广州南站泛珠省会城市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区域发展平台建设,推动区域经贸合作上新水平。与泛珠区域的合作发展已成为广东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增创广东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