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广东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以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充分把握新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利用广东健康产业先行发展的优势,根据广东健康服务业发展具有的优势、特色,分析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寻找符合广东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定位与发展路径,把产业转型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力转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动力,为实现到2020年广东健康服务业发展总规模达1万亿元提供政策支撑。

(一)强化顶层设计,打好发展基础

从“十二五”中期以来,国家和广东对发展健康服务业出台了不少政策和发展的规划,广东提出了发展健康服务业相关的行动计划,为广东做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推进健康服务业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近期看,必须从设计产业体系、政策体系明确发展突破口。

1.实施健康广东战略,设计广东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抓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社会矛盾的机遇,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适应社会健康理念转变带来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充分发挥广东健康产业综合竞争优势及广东生态、资源、产业、文化和区位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突出市场力量的主体作用,带动健康相关产业领域融合创新发展,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广东健康经济新动能。把健康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广东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健康制造业资源等突出优势转化为广东新发展阶段的经济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把健康服务业作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助力实施精准扶贫攻坚工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根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市场需求设计广东健康服务业的产业体系。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力量,合理配置全省范围内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构建与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相适应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产业重点要聚焦健康医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医药和中医养生、健康养老养生、健康旅游、绿色(健康)食品、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险等特色优势领域,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培育和健康服务业体系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健康服务业领域,培育健康产业新业态和健康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园区,把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广东有集聚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群,构建有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

2.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完善社会和市场结合的政策体系

未来广东健康服务业发展,必将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为基础,以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为指导,以健康服务业供给侧改革为发展主线,在明确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全过程,并形成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政策操作层面上,广东要从更好地指导健康服务业相关实践和探索创新出发,把落实《广东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作为政策重点,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通过健康产业体系的培育,实现健康广东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健康服务产业政策体系要适应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中调整完善,形成健全的产业政策体系;要推进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建设,重视健康服务业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对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和促进作用,形成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明确创新发展重点,找准符合广东实际的突破口

找准全省产业优势突破口。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物联网、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技术和增材制造等迅速涌现的技术正在推动新生产技术和服务模式的发展,而这些技术和服务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健康服务业发展形态。从广东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市场完善的综合能力来看,广东发展健康服务业,必须以科技为基础,以文化为支撑,以人的需求为目标。从实际上,广东医疗、养生、健康管理和保险等服务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药、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健康电子信息等行业,有很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产业规模化、体系化发展的基础,显在市场和潜在市场巨大。各种制造业与健康服务业结合,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和健康服务业结合能够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业态。因此,要把这些现实的和潜在的业态发展作为广东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

找准科技创新突破口。以“健康+科技”形式发展新业态,实现产业创新发展。一是推进健康服务业重点领域科技取得突破,引导优势特色领域新业态不断拓宽和提升,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在中高端产业环节增强研发创新能力,从而突出产业链条优势。

找准产业园区建设突破口。建设健康新业态集群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与知名品牌,提高广东健康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多元化融合发展的健康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健康服务业集聚区与功能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健康服务业集聚区的支持政策,推动健康服务业集聚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省创建若干个健康服务业发展示范区,提升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基地和产业集群的辐射服务功能。

找准区域特色产业突破口。发挥区域优势,培育特色优势健康产业。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发展健康产业,既要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生态和健康需求,又要立足已有基础,发挥本地生态、资源、环境、产业、文化和区位优势,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推动现有产业、业态主动融入大健康服务产业领域,高起点引进一批关键产业技术和核心环节,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本土企业转化为投资主体,建设全省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下,各地有竞争优势的健康服务业子体系。珠三角利用科技创新和制造业优势,粤东西北要利用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建设健康产业集聚区,形成多层次、规模适度、各具特色、产城融合、上下协同的健康产业发展模式。

(二)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提高健康服务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关键在于建设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以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基础,培育若干健康发展先进城市;以健康业态有竞争优势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一批健康服务全国知名品牌;以健康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为此,广东要全面梳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有关资源,落实国家和省各项优惠政策,优化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

1.落实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在国家、省已出台推进健康规划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政策的基础上,把落实产业发展政策作为重点,出台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在财税金融、资源配置、土地管理等领域进行创新和突破,着力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政策力度。由于健康服务业行业多,跨产业范围广泛,特别要重视不同产业间政策的协同性。要通过省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协调,制定出台“健康+医疗”“健康+农业”“健康+制造业”“健康+旅游”“健康+运动”“健康+金融”“健康+互联网”等具体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健康+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服务业领域监管机制创新。所有医疗机构、保健和养老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资质、执业记录等统一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健康服务机构监管机制。完善健康服务业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依托“互联网+”政务建设和政务云平台,实现健康产业信息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信息孤岛”。按照事前指导、宽进严管、全程服务的要求,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环境、体育等健康产业领域的监管职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加强健康服务业资源配置机制建设。加大产业资源投入,建设和完善健康服务资源市场机制建设。为重大健康产业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加强健康服务产业规划及项目与各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统筹保障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健康产业项目所需的用地指标,严禁擅自改变建设用地用途、容积率等规划设计条件搞房地产开发。加大环境保护、公共安全、资源开发利用、能源消耗、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领域监管力度。

建立健康服务业发展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评估机制,系统评估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重大健康服务项目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建立专家库,组织相关专家人才,就制定健康服务产业政策、搞好产业协同、规划产业标准、打造产业品牌等做好指导工作。

2.加大财政资金和金融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大对健康产业的支持。进一步改革支持方式,通过综合示范试点、后补助、创投基金、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探索健康服务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管理方式,引领相关产业基金投向健康产业新领域。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引导健康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推动“健康+金融”创新。以健康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不断完善投资融资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加大对健康服务业重点企业及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针对健康产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

设立康养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探索组建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为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基金支持的重点是对发展健康服务业企业的重大引进项目,关系健康服务业新业态、产业链全局关键领域和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项目。

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服务业的新业态。积极开展政银企(保)合作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符合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兴办健康服务机构的,享受相应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加强健康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对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的吸引力。

3.加快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建设健康服务业产学研平台

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扩大健康医疗、健康制造、健康科技、健康养老、健康管理等行业服务人才供给规模,鼓励各类型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参与健康和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训,鼓励从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业务能力;建立完善健康服务人才的社会化培养体系。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养老、健康管理、护理学等健康服务相关专业。

加强产学研结合。围绕产业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为健康服务产业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校企合办健康服务企业和研究室、实验室,畅通校企人才输送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积极引导对口毕业生从事健康产业。提高健康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优化健康服务工作条件,加强劳动和职业保护。

4.加强健康服务业品牌建设,重视品牌培育宣传

用好政府网络平台和新网络媒体传播渠道。省级和各市政府网络平台要主动发挥作用,为各地健康服务业企业和品牌提供媒体传播渠道和平台。有条件的城市,要顺应网络发展新需求,采取财政支持方式,利用新兴网络媒体传播渠道,结合健康行业宣传活动,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提高公众和全社会的健康养生意识,在此基础上,宣传本地健康服务业优势品牌。

支持健康产业宣传平台建设。鼓励各城市利用资源和产业优势,举办健康服务产业论坛、研讨会、新闻媒体发布会等,应用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健康服务品牌。要针对特殊市场,如国际国内、省内省外市场及银发族、中青年和婴幼儿等不同客户群体,设计专门的品牌营销策略,不断提高广东健康服务业品牌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鼓励各地宣传康养品牌企业和产品。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各城市,要发挥当地产业、服务和资源、生态优势,以医疗健康、生态养生、健康旅游、运动健康、健康体育等新业态、新产品为依托,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健康服务业企业培育名牌产品,支持中小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形成健康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实现由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乃至世界级品牌的逐步提升,发挥品牌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构建创新平台,推动业态创新

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发挥广东健康服务业率先发展的作用,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健康服务创新型项目,汇聚源头创新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形成发展康养产业的重大战略产品,推动成长型、创新型业态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突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

1.构建医药和健康服务业创新平台

建设医药技术创新平台。以现有的医药生产企业为依托,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创新平台。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和西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设新型医药应用创新平台。以省、市中心医院为龙头联合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省、市医院和医药龙头企业、医药高等院校建设产学研基地,培育新型药品应用创新基地,为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提供条件。

建设健康服务质量行业标准平台。实施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测评体系,推动旅游住宿、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全面实施国家服务质量标准。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创建一批标准化服务示范区,重点在家政、养老、健康、体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标准。

2.支持健康产业核心环节创新

支持精准医疗器械创新。鼓励创新型精密机械企业,引进医疗技术成果和团队,开展精准医疗器械研发创新活动;鼓励企业与国际、国内医学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开发粤港澳精准医疗器械国际合作项目,培育医疗器械创新平台,推进广东精准治疗器械应用本地化。

支持“互联网+医疗”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互联网医疗的方便快捷,发展互联网医疗。以各市卫生信息平台为基础,构建覆盖全省的“互联网+医疗”创新平台,推动互联网与健康服务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全省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支持特色中医药业态创新。发展中医医疗和中医养生旅游,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旅游服务机构、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合作,大力开发中医美容、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健康旅游产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集运动休闲、健康疗养、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旅游项目,培育中医药旅游新业态。

3.提升健康医疗服务业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统筹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合理配置,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和促进区域间和城乡间健康服务业均衡发展。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调整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管理促进和教育、采供血服务体系、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和食品安全监管等能力建设,健全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新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和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依托市、县级医院推进农村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培育社会化公共卫生服务新业态。

提高医疗服务基础能力,为发展多层次医疗服务提供条件。加快实施一批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增加医疗资源总量。加强以市、区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多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动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提高基层医疗保障能力。加强医院学科建设,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强化药品供应和安全保障,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水平。规范药品采购制度,推进和完善药品连锁配送设施与网络建设,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药品安全监管,完善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强化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健全药品安全应急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4.鼓励“互联网+”业态创新

鼓励电子信息产业进入健康服务业。广东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要利用这一产业优势,以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等为基础,培育“互联网+健康”的新业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把与健康有关的信息、技术、产品、平台、渠道融合起来,为推进健康广东提供基础支撑,为社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为健康养生人群提供服务,包括数据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以及诊疗服务。

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加快创建健康服务“大数据”应用系统,实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健康管理、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系统联网和信息共享。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健康服务企业,研发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发展健康服务产业信息技术体系,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健康信息服务水平。支持医疗机构联合运营商和信息服务企业,开展在线预约门诊、远程健康管理和网络查询、支付等业务。

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养老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是一个大趋势。广东要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充分利用可穿戴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等设备,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健康旅游、健康体育和健康养老信息服务,培育新业态。

5.培育健康金融服务业态

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扩大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丰富健康保险服务,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深化医改、发展健康服务业的“生力军”作用。广东省应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基本医保为基础,以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构筑完善而充实的医疗保障体系。支持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多种形式的商业补充保险,促进商业医疗保险健康发展。

创新健康金融服务。鼓励省内保险金融机构加大健康保险业务开发,创新保险业与健康业融合模式。开发适合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理财、信贷、保险等健康金融服务新产品。

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促进老年健康护理服务发展,开发老人住房抵押等养老保险新产品;鼓励发展人寿保险,提供人身、健康等保险。

(四)利用产业资源,培育产业优势

以覆盖全省完善的卫生体系网络、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基础、粤东西北地生态和旅游资源、各地中医药种植资源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发展为支撑,加快整合资源,培育、拓展、延伸健康服务产业链条,推动医疗、养老、养生、旅游、体育、文化和保险的深度融合,促进广东健康服务产业由低端传统型向高端化方向转型,积极引进新业态,不断延伸健康服务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形成产业集聚的态势。

1.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健康旅游产业

以广东丰富的温泉资源、森林资源、滨海资源为基础,构建“健康+旅游”的产业,突出温泉养生、森林康养、滨海养生和乡村旅游养生等四大特色。发展特色养生旅游,推进养生资源与旅游业态融合,进一步开发中医养生、温泉养生、海洋养生等重点旅游产品。推进养老服务与旅游产品相结合,探索养生新模式,发展旅游养生、养老基地。鼓励旅游企业充分发挥经营服务优势和物业管理潜力,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形成集团化经营,发展以养生养老为主题的休闲业,外来异地养老、分时度假养生旅游业。

大力发展温泉养生。用好广东现有温泉旅游景区和各地资源潜力,加强滨海地区温泉资源的地质勘探,发挥传统温泉产业集群优势,建成一批集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体育休闲健身为主体功能的康养产业项目,建设特色温泉康养小镇,逐步培育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辐射珠三角地区的温泉养生产业带。

开发森林度假旅游。鼓励粤东西北山区利用森林产业发展,以森林度假产品为核心业态,融合健康养生理念和医疗检测手段,差异化开发,打造不同文化和景观主题、不同的产品风格的森林度假景区,形成具有生活气息的森林养生度假区,丰富森林旅游产品内容。建设以静态养生为主的森林浴场,开展森林瑜伽、森林冥想等森林康养活动;建设以运动健康为主的森林康养基地,开展森林太极、森林夏令营、森林马拉松、森林越野等活动。鼓励不同森林度假景区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规划森林康养路线,建设森林康养步道,提升森林康养的服务质量。

大力发展滨海养生旅游。依托滨海自然资源优势,优化提升疗养康复、养生健身等滨海特色健康服务业,以滨海休闲和康复疗养为主,打造具有各具特色的滨海养生旅游形态。加强新资源的开发,推出富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新产品。面向省内周末休闲养生市场、省内外运动健康市场,加强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色村寨、绿道系统等规划建设,以区域绿道串联滨海沿线城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形成品牌化旅游廊道。

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与体验式养生旅游融合。依托惠州农业生产现代化和集聚化水平比较高的优势,开发农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一批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农业体验与乡村自驾游基地、房车露营地、乡村研学旅行基地、健康养生地、乡村民俗创意体验馆等新型产品和业态,丰富乡村生态养生旅游品种。

2.加快健康养老机构发展,增强养老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分级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按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对无养老服务设施的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探索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加以补充完善。加快现有养老服务设施的标准化改造提升,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综合发挥多种设施的养老作用。

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将所属的培训中心、招待所、疗养院等转型为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对旅游景区、闲置厂房、商业设施、学校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发展养老服务。支持个人兴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引进社会资本,建设若干中高端养老机构,实现养老服务由保障型向品质型转变。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支持社会资本和各类社会组织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构建以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心理关怀等服务为主的老年健康护理服务体系。

鼓励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养老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围绕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多元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养老服务。发挥资源优势,开放中高端养老市场,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提供优质养老服务。发展“候鸟式”“度假式”“生态休闲式”等多种养老服务组织。各县区人口密集社区,建设一批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中心;加强社区养老场所规范化建设,规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互助点的运营管理,打造一批养老服务特色示范点或示范区。

3.强化产业互动对接,扩大健康服务业市场规模

推动创新及产业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健康服务业全方位对接,融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中。充分发挥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功能,强化医疗服务对接、生物医药对接、高端客户对接和国际化对接。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为重点,拓展健康产业的发展空间。

推进广州、深圳与香港、澳门的高端医疗服务互动对接。借助香港和澳门的国际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广州、深圳与这两个城市的高端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的战略合作;加强广州、深圳地缘优势和技术创新、投资能力,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在这四个城市互为依托,建立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的分支机构或专项医疗服务机构,创造条件拓展中心城市的高端医疗服务市场。

粤东西北地区对接珠三角的医药产业。以珠三角地区医药产业园区和医药龙头企业为主体,在粤东西北地区山区优势开发中医药资源种植基地,吸引投资,建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互动、互为主体的医药产业链。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健康服务业国际化发展。以港澳为前沿,以珠三角为腹地,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健康服务产业的优势和品牌,吸引国际医疗机构落户大湾区,吸引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到珠三角集聚,吸引国际高端客户进入珠三角健康服务企业,推动广东健康服务产业国际化发展。针对粤港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进程,加大健康服务品牌国际化宣传力度,吸引国际中、高端客户到广东进行健康养生和旅游消费。

4.培育和完善中药种植业,培育复合型中药健康产业

培育提升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充分发掘和保护中药材资源,以种植技术创新为动力,支持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和基地发展,建立GAP药材种植加工基地,打造集种植、加工、流通、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中药材产业链。

鼓励广东特色药食养同用的中药种植加工。以中药生产企业为龙头,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广东特色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种植(养殖)黄精、广藿香、春砂仁、巴戟、穿心莲、溪黄草、金银花、广地龙、珍珠等中药材品种,积极引导农民合作连片种植中药材。建立保护药材种植户的经济利益和积极性的相关政策,推动中药种植产业发展。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品种的引进、种植技术的研究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扩大中药在整个医药经济中的比重。

5.培育健康体育产业,发展中高端运动平台

大力提倡健康体育消费。发展健康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健康体育体验形式,培育以“体育+休闲+服务”三位一体的运动康体业态,开发漂流、垂钓、骑行、徒步、定向越野、温泉、度假、农业体验、生态科普等体育运动产品,形成主导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建设体育小镇,建设综合性生态型体育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

发展生态健康体育业态。依托生态和自然资源优势,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着力打造健康运动养生体育产业。在沿海城市和山区城市,挖掘生态和滨海体育运动资源,拓展新兴体育健身项目。依托河流绿化带、道路绿化带和现有公共绿地空间,建设绿色健康步道体系。充分整合古道和康养步道资源,开发越野跑、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山地网球、山地竞走、负重登山等特色康养运动项目,培育全国性健康运动品牌。依托山区自然资源,建设具有健身旅游、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等不同主题的健身休闲带。引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开发山地健身基地、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野外探险、露营、攀岩等户外运动健身项目。

创新中高端健身休闲发展模式。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在珠三角地区,引导各类大型综合体育健身俱乐部、运动健康服务企业建设中高端体育平台,提供健身休闲等各类体育服务。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构建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体育公共设施与体育健身产业最佳结合。

(五)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龙头企业

从全国特别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健康服务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健康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和日益膨胀的需求,势必带动健康服务产业基地建设和行业的发展。同时,在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以及产业创新的带动和作用下,将出现一大批以健康服务业不同业态为经营基础,在行业发展起带头作用,在市场上形成不断增强的竞争优势的大中型健康服务业企业。为此,广东要提前谋划,把建设健康服务业的产业基地、培育龙头带动企业作为落实发展健康服务业特色产业的重大战略措施。

1.扩大健康服务产业基地发展规模,发展一批健康服务产业示范集群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积极推进健康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广东省已经发展了一批健康产业基地,其中,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基础好,发展能力强,在广东健康服务业基地建设中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广东应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广东要利用资源和产业优势,科学引导有条件的城市大力发展中药材绿色种植与加工基地,在原有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制造产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集中包装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保健和健康产品,塑造区域性产品品牌,建设健康产品生产基地。要积极培育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中药种植区,形成连片种植,引进中医药生产企业,大力发展集中医药资源观光、养生为一体的新兴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

以新兴业态为基础,培育一批新兴健康服务业产业基地。以各区域健康产业规划实施为基础,针对健康产业发展的医疗、保健、康复、研发、孵化、科教、商务会展、有机农业、休闲旅游等相关的领域,鼓励企业和业态集聚,培育新兴业态,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产业上下游配套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投资、融合、集聚,打造具有较强集聚与辐射功能的新兴健康服务业基地。

以市场和大众消费需求为基础,培育岭南体育特色健康产业基地。促进健身休闲消费,需要一大批有特色的体育平台建设。广东要完善体育消费政策及全民健身体制机制,出台广东省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推动健身休闲设施运营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落实各类健身休闲设施平台化建设。以城市为单位,鼓励体育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重点建设一批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和旅游于一体的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滨海健身休闲等健身休闲基地,以及武术醒狮、龙舟运动、体育文化示范等体育文化产业基地。

促进健康医疗旅游,支持广州市南沙区创建国家级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发挥岭南中医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创建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培育健康服务业示范产业集群。一般来说,健康服务产业主要有五类产业群:一是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二是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三是以保健、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四是以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五是健康养老产业。广东可以以这几类产业为重点,在发展产业基地、培育产业关键环节的基础上,通过推进延长产业链、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培育龙头企业和消费市场等措施,建设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龙头企业多、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示范性产业集群,增强全省健康服务业竞争力。

2.培育健康服务业大型龙头示范企业,增强广东健康服务企业竞争力

支持健康服务业企业通过创新,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广东大部分健康服务业企业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是广东推进健康服务业主体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实现健康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加速产业集聚的关键所在。从具体政策落实上看,要通过加强推进企业业态创新、技术提升、品牌打造等方式,助推健康服务业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形成一批健康服务业龙头企业。

鼓励现有产业的大中型企业进入健康服务领域,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以现有产业龙头和创新型企业为引领,鼓励一批投资、创新和转型的龙头企业进入健康产业,引进一批产业骨干环节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康养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鼓励跨平台融合发展,以招商引资为带动,通过相关业态龙头企业投资或战略转型,打通康养业态与现有产业链的关系,加速与传统产业企业的融合蜕变,形成康养产业的龙头企业。

促进健康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优先发展龙头企业。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吸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针对性地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形成健康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鼓励各市围绕健康产业重大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培育一批企业。发挥各市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健康服务、健康制造、健康医养等重点领域,吸引投资大、带动性好、关联度强的项目。各市要建立对外招商的协调机制,有选择地确定发展重点,有规划地调整产业空间分布,向健康服务业发展倾斜,引进优势项目,培育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