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祖蒙恬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上朝,忽然问群臣:古今大将谁死得最冤?长孙无忌说是吴起,魏征说是伍子胥,一时众说纷纭,满朝文武亮出各种答案。李世民认为他们说的都不对,死得最冤的应该是“笔祖”蒙恬。

蒙恬造笔。蒙恬是武将,传说大将军蒙恬一次出猎,射中一只兔子,血流到兔子的尾巴上,尾巴拖在地上,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血痕。当时写字除刀刻之外,是用竹签蘸上墨汁书写,写上一笔就没墨了,需要再次蘸墨,断断续续,很不方便。看着兔毛划出的长长的血迹,蒙恬心中一动,回去之后,拔了些兔毛,绑在棍子上,做成毛笔形状,想蘸上墨汁写字,却发现兔毛根本没法蘸上墨汁。郁闷的蒙恬随手将这支笔扔在屋外的一个水池子里。转天,蒙恬却发现被他扔掉的那支笔兔毛更白,且饱蘸清水,于是捡回来,挤去清水,饱蘸墨汁,这次写字流畅了,非常方便。原来,蒙恬扔笔的那个水池子里有石灰,浸泡之后,去掉了兔毛上的油脂,使得兔毛吸水、吸墨都不成问题了,真正意义上的毛笔由此产生,蒙恬被封为“笔祖”。“笔祖”不是好封的,实践之外是理论,据说蒙恬还著有《笔经》。

蒙恬是秦国名将,将军世家出身,受这将军世家清清白白的身世拖累,拥兵三十万的蒙恬不敢举兵反抗,被囚禁在阳周监狱,只能自杀身亡。用他自己的话说:“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史记·蒙恬列传》)“不敢辱先人之教”,蒙恬的先人其实是齐国人。“蒙恬者,其先齐人也”。史书上记载: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跑到秦国,在秦昭王手下官至上卿,在秦庄襄王元年为秦国将军,战功赫赫。“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蒙恬的父亲蒙武也是武将,“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可见也是军功累累的人物。

蒙恬最早不学武,学文。“恬尝书狱典文学”,也就是说蒙恬最早是干监狱工作的。“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可见出身很重要,老子英雄儿好汉,至少秦始皇相信这一点,事实证明秦始皇的眼光不错,蒙恬弃文从武之后,“攻齐,大破之”。蒙恬为将的第一战就是攻打自己的老家齐国,相当成功,因战功官拜内史。至此蒙氏三代人可以说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蒙恬破齐是他个人的第一战,也是秦国统一战争中的最后一战。蒙恬的战功当然不止于此,“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国内战争结束,蒙恬带兵解决北方少数民族对大秦王朝的威胁,“是时蒙恬威震匈奴”。后人给予蒙恬这一段历史以极高的评价,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军功之外,蒙恬还干了两件事:一是筑长城,万里长城可以说是蒙恬筑造的。“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二是修大道,修了多少,不知道,很多没有竣工,成为半拉子工程。“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蒙恬后来在狱中反思,认为自己的死就与这两件事有关。

蒙家除武将之外也有文臣。蒙恬的弟弟蒙毅,就是一个文官。“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兄弟俩一武一文,一个领兵在外,一个在朝出谋划策。这也是蒙氏家族的鼎盛期,物极必反,富不过三代,三代出将,盛极必衰。

蒙恬之死与蒙毅有关。首先是因为蒙毅得罪了赵高。《史记·蒙恬列传》记载:“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打蛇不死留下了祸患。这是秦王不厚道在先,赵高不地道在后。秦王让蒙毅依法办事,结果自己出来做好人。赵高不敢记恨秦王,却将这笔账算在蒙家头上。

沙丘之谋。秦始皇多次巡游天下,一般都带着蒙毅,最后一次也不例外,不过就这关键的一次出了点意外,这就要了蒙氏兄弟的命。“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琊。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这次秦始皇走得很远,病在半道,想病早点好,让蒙毅去求山川保佑。这一去就坏事了,给赵高以机会。“始皇至沙丘崩。密之,群臣莫知。”秦始皇死在沙丘,身边的重臣只有赵高、李斯,赵高与胡亥相好,李斯怕扶苏对蒙恬好,将来的位子超过自己,两人合谋,假传圣旨,秦始皇的次子胡亥继位,同时传旨,要扶苏、蒙恬的命。“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扶苏听话,假圣旨来了,自杀了事。蒙恬怀疑有诈,要问个究竟。不过使者不给蒙恬这个机会。“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的竞争对手是扶苏,扶苏已死,就不想要蒙恬的命了,但赵高不干。“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赵高先拿蒙毅说事。扶苏自杀身亡,胡亥得到信报,如释重负,心情大好,准备开释蒙恬。正巧蒙毅外出公干回朝,赵高想起旧仇。于是赵高告诉胡亥,我早就听说你父亲想立你为太子,但蒙毅就是说你不行。这胡亥还真听进去了,“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已囚蒙恬于阳周”。兄弟俩都进了监狱,一个在“代郡”的监狱,故址在今天河北省蔚县;一个在阳周监狱,故址在今天陕西省子长县北。只是进监狱还不至于要命,赵高还需要继续努力。“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赵高算是“毁人不倦”,起作用了。

蒙氏兄弟出狱最后的希望在扶苏的儿子嬴子婴,他劝叔叔胡亥说,当初赵国杀了李牧,齐国杀了忠臣良将,都导致亡国。蒙家世代忠良,如今他们是文臣武将,杀了他们,文官们对新政府会失去信心,在外的将士们也会丧失斗志。胡亥不听,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要蒙毅的命,理由还是立太子的事,话很客气,是丞相认为你不忠,要灭你家族的,皇帝我不忍心,你就自杀了事。蒙毅还辩解,但“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不肯自杀,那就直接动手,弟弟蒙毅先上了黄泉路。

蒙毅死后当然不能留蒙恬。二世又遣使者到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秦二世要蒙恬死的理由,拿得出手的,只有因为蒙恬的弟弟蒙毅“有大罪”,说蒙恬“君之过多矣”,到底什么地方有罪,说不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阳周监狱,属秦朝的地方监狱,阳周是秦朝设置的县,属上郡。阳周监狱在史籍上记载较多,尤其以囚禁过蒙恬而闻名。

狱中的蒙恬想了很多,最后认为自己该死的理由,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蒙恬自己认为,修万里长城,当然也包括修路在内,肯定挖断了地脉,坏了风水,估计也包括刨了人家的祖坟之类,于是该死。“乃吞药自杀”,蒙恬是在阳周的监狱里服毒药身亡。

因为修筑长城,不知从何时起,秦始皇的对面一直有一个孟姜女在控诉。但司马迁认为蒙恬兄弟之死是因修长城“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似乎司马迁认为蒙恬兄弟该死,不认可蒙恬自己的说法,“何乃罪地脉哉”,认为蒙恬的死与挖断地脉是没有关系的。

扬雄在其《法言》中认为,或许有人问:“蒙恬忠心耿耿,而仍冤死,忠心又有什么用?”扬雄说:“开山填谷,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接辽水(辽河),虽然能增加国家防御力量,但却制造出遍地尸体,他的忠心不能抵消他的罪行。”(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司马光说蒙恬是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忠心。他说,嬴政在位时荼毒天下,而蒙恬甘愿受其驱使,因为他知道做臣属的本分,无罪被诛,表明其忠贞不移、不二之心,这是值得称道的。这宣扬的是儒家“愚忠”思想,不值一提。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蒙恬最冤可能是基于他自己造反成功,于是认为蒙恬应该造反,如伍子胥借兵鞭楚王尸报仇,吴起还能抱着楚王的尸体得以雪恨等。

蒙恬不敢造反是因为秦始皇太厉害,“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贾谊《过秦论》)。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扶苏知道秦始皇已死,他肯定不会自杀;如果蒙毅不去“祷山”而能告知蒙恬秦始皇的死讯,蒙恬也敢起兵反抗。假设均不成立,是废话。蒙恬在阳周监狱内服毒自杀之前更是一大段废话,还是秦二世派出的使者有水平,“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言外之意,我的职责就是让你死,别那么多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