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论道(二)

卫鞅定了定神,便开口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而秦国之制,以王道为本,杂以零碎新政,民无以适从。且其只能治民于小争之世,而不能强国于大争之世。”

“所以,治理秦国,首先要改制,立法于国,立信于民。具体何制则需要根据秦国情势而制定!”

周文听了之后,也是点头,因地制宜嘛,教条主义不可取,要根据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

看着高谈阔论的卫鞅,周文知道,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出来吧十六字方针!

“依法治国便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可对?”

卫鞅大感惊奇,“小弟一语道破法家治国真谛,你莫不是法家弟子前来诓骗我。看来小弟对于百家早已了然于胸啊!”

周文摆手笑到:“拾人牙慧而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可不懂怎么治国!”

“所以,你要把我当舟过河?”卫鞅第二次笑着说出周文把自己当做过河的舟!

此刻,卫鞅现在才知晓周文来找他的目的。

周文是一个要过河的人,他在河对岸有着自己明确的目的地,或者说他曾经见过对岸的风景。

之所以没有独自过去,是因为他缺乏一个能渡河的工具。

而他卫鞅恰恰是一个可以帮助周文过河的舟。

岂不知,作“舟”之人也有自己的彼岸?

是合则两利,还是各自为政,就看今日论道结果了。

周文看到卫鞅说完之后便细细思索,眉头紧皱,不在言语。

便猜测卫鞅可能知道了自己来找他的目的,于是便坦然相告:“卫鞅兄善于治国,精通刑名法术。却不如我见多识广,高瞻远瞩。”

眼见卫鞅有些疑惑,不过想来也是。

你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对我一个年近三十的青年说,自己见多识广?

便开口解释道:“我本是昔日姜齐国相管仲管夷吾之后,恒公逝去后,先祖为逃避齐国国君迫害,出海逃亡楚国。”

“不曾想在海上迷失了方向,为了寻找归家的方向,二百余年来一直在海上流浪,寻找归家的路途。见识过不同的文明,千奇百怪的制度。”

“祖辈们也曾经亲自实验,各种各样的制度,以便将来有一日回到中原,出将入相。”

当然啦,这一段经历是周文自己编的,真正的管氏前辈们都葬身在了大海里面。

为了将来能够体现出自己的高瞻远瞩,不得不编造出来这么一个玄奇的经历。

从楚国来到魏国这几个月间。作为日思夜想,不断完善。

今日讲出来,竟然连自己都信了大半。

卫鞅听了,果然不疑有他。高声说道:“果真,见多识广!”

没了?

就这?

这个时候,你不应该大声喊道:什么,中原之外,大海另一边,竟然还有土地吗?。

“卫鞅兄就不奇怪,陆地之外还有陆地?”

卫鞅笑道:“我原本不知,可我知道燕赵之外仍有土地,加上阴阳家所盛传的大九州理论,固此,不算奇怪!”

这下周文倒是有些麻瓜了,你一点都不惊讶,这逼没法装啊!

有些幽怨的看着卫鞅装逼最忌讳两件事,一是装逼被打脸,没装起来。二是装逼不成反被操被装一脸。

卫鞅被看的有些不明所以,继续开口:“奖励农耕以富国,激赏军功以强兵,统一治权以正吏,化俗齐风以聚民。此四项之下,各有若干法依据秦国国情,令保其实施。小弟以为然否?”

“农耕如何富国?”周文摇头,又反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兵不强。兄长何故抛弃工商,只奖励耕战?”

“奖励农耕,则百姓不轻视农业,就会努力生产而不怠惰。国家没有危险,百姓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怠惰,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

“商人谋财甚多且费力甚少,若是不加以打压,则农民心思浮动,跑去经商会导致土地荒芜,粮食减产。”

“如你所说,无农不稳,辛苦一年比不上商人一次贩卖,如何能稳?”

周文想了想,确实是如此,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甘心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

倒是各色商人越来越多,微商,电商,各种带货!

沉思了一会儿,周文开口道:“确实应该限制,不过我所说的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卫鞅兄对于工匠有何看法?”

卫鞅倒是有点迷茫,经商致富,这个他理解,为什么会说无工不富呢?

按下心中疑惑,朗声答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然重要,却并非关键。如何致富,还请教我!”

我的天!

终于触及你的知识盲区了!

周文此刻的内心是欢呼雀跃的,咳嗽一声,压制心中的喜悦,嘴角上扬道:“这个啊!很间单,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能理解了!”

“粟米要食用,首先去壳,即舂米。”粟米就是周文刚穿过时当做碎玉米粒的那个。

“一人一天可舂米多少?卫鞅兄可知?”

“不足一斗”

周文又问道:“若是工匠做成可提升十倍的器械,依你之见当如何?”

“赏些钱财足矣!”说完之后,沉默不语,卫鞅此刻已经明白,工是如何致富的了。

无论赏钱多少,怎么有自己利用工具赚的多呢?

仅仅只要帮助别人舂米,收取一定费用,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取钱财。

这便是因为他掌握了这项技术啊!!

卫鞅心思流转,念头一动,想用法律约束这种行为,转念一想,却又放弃。

限制了一国,还能限制了全天下?贸然限制,只会扼杀工匠的创造力。

若是到时候其他国有,而本国没有,那问题可就大了。

想到此处,卫鞅朝周文行礼道:“多谢解惑,是鞅短视了。”

周文心中有些郁闷,也有些开心。

郁闷的是,我这个逼还没装完你就知道啦,还要生生的憋回去。这大概就是装逼最忌讳的第三件事了。

开心的则是卫鞅,还是一个能够听得进去不同观点的人。

看来以后,同殿为臣的概率不小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