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发展驾驭能力研究
- 张传新 何扬
- 2579字
- 2021-04-05 03:46:41
(一)信息化概念的发源与演变
在中国,“信息”一词经常出现于诗句中,如唐代诗人鱼玄机的诗《闺怨》写道:“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诗中的“信息”是“音信、消息”的意思,与现在的用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人们通过信息的传递获得新的信息,降低了认识的不确定性。《大辞海》中提到,信息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也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化”,古字为“匕”。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现代汉语词典》称:“化”有“变化、使变化”之意;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转变为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电气化、机械化等。从字面上理解,“化”是变化、演化、转化的意思,往往是指某种事物的某种性质发生改变。如果整个社会朝向一个方向变化,就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农业化”使得人类由依靠采集和捕猎为生的原始农业经济向着以种植与饲养为生的小农经济变化;“工业化”使得人类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着以物品的商业性生产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变化;“信息化”则使得人类由工业经济向着利用信息与知识的服务经济变化。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日本的文化人类学家梅棹忠夫是较早研究“信息化”并提出相关概念的学者。他于1963年发表文章《信息产业论》,关注在人类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演进次序,并结合当时备受关注的计算机等新型技术,首次提出了“信息产业”的概念。1967年,日本政府的科学技术与经济研究会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参照“工业化”的概念,正式提出了“信息化”的表述。1969年,日本的经济审议会信息研究委员会所著的图书《日本的信息化社会》出版,这被视为“信息化”概念及用词被日本政府采纳的标志。1972年,日本学者增田米二将日本经营信息开发协会的计划书《信息社会计划——指向新的国民目标》的英文稿发至海外,该计划书中将“信息社会”翻译为英文词组“information society”,使得“信息社会”一词及相关概念传入西方[1]。
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起,一些美国学者就已开展信息经济的相关研究,如美国学者乔治·斯蒂格勒在1961年提出“信息经济学”的概念,弗里兹·马克卢普在1962年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等,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信息化”概念。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在《信息经济》一书中明确将信息产业界定为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的国民经济第四产业。1978年,法国学者西蒙·诺拉与阿兰·孟克在《社会的信息化》研究报告中,首次明确界定了“社会信息化”的概念,即一种正在形成中的由远程数据处理技术所引发,以计算机为核心、数据库为基础、多种通信手段为联结纽带,具备音频播放和视频显示终端功能的网络,以及这种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推广普及的过程。这种表述将泛泛的宏观叙述微观化到技术层面,操作性较强,对信息化概念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报告使用法语单词“informatisation”来指称“信息化”,随后该词被翻译为英文单词“informatization”并被使用至今。“信息化”概念在国外的传播过程见图1-1。
图1-1 “信息化”概念在国外的传播过程
在中国,“信息化”的概念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被使用的。学者杨沛霆在1980年《情报资料》中介绍了日本有关“情报社会”(即中文里的“信息社会”)的提法[2]。1986年1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改名为科学技术部)的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正式使用了“信息化”一词。“信息化”概念在我国的发展见图1-2。
图1-2 “信息化”概念在我国的发展
近些年来,国内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围绕信息化的定义有过较长时间的讨论。如经济学家吴敬琏将信息化定义为信息通信技术渗透到人类生产、交换、社会交往的所有层面、所有领域的过程[3]。学者周宏仁认为,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进行全面改造,并因而导致人类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飞跃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的过程[4]。学者王旭东认为,信息化是培育并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信息能的传递为纽带、以社会财富创造者具备智能信息处理能力为标志的新型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进而导致人类社会诸方面向更高阶段智能化变迁的一种历史过程[5]。
从国内政策性文件和资料中对信息化的表述来看,其内涵也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1997年,我国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离不开6个要素,即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这份文件在1997年定义的“6个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第7个要素,即“信息安全”。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信息、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互联网推动产业变革,促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国际分工新体系正在形成。网信事业代表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空前提升,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成为重塑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发展新格局的主导力量。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2018年,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网信领域军民融合,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