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折[1]

【原文】 《周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葺屋[2]三分,瓦屋四分。郑司农注云:各分其修,以其一为峻。”

《通俗文》:“屋上平曰陠[3](必孤切)。”

《刊谬正俗·音字》:“陠,今犹言陠峻[4]也。”

皇朝景文公宋祁《笔录》:“今造屋有曲折者,谓之庯峻。齐魏间,以人有仪矩[5]可喜者,谓之庯峭。盖庯峻也(今谓之举折)。”

看详:今来举屋制度,以前后橑檐方心相去远近,分为四分;自橑檐方背上至脊槫背上,四分中举起一分。虽殿阁与厅堂及廊屋之类,略有增加,大抵皆以四分举一为祖,正与经传相合。今谨按《周官·考工记》修立下条。

举折之制:先以尺为丈,以寸为尺,以分为寸,以厘为分,以毫为厘,侧画所建之屋于平正壁上,定其举之峻慢,折之圜和,然后可见屋内梁柱之高下,卯眼之远近(今俗谓之定侧样,亦曰点草架)

举屋之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橑檐方心相去远近,分为三分,(若余屋柱头作或不出跳者,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橑檐方背至脊槫背举起一分。(如屋深三丈即举起一丈之类。)[6]厅堂,即四分中举起一分;又通以四分所得丈尺,每一尺加八分。若瓦廊屋及瓪瓦[7]厅堂,每一尺加五分。或瓪瓦廊屋之类,每一尺加三分。(若两椽屋,不加;其副阶或缠腰,并二分中举一分。)

折屋之法:以举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递减半为法。如举高二丈,即先从脊槫背上取平,下屋橑檐方背,其上第一缝折二尺;又从上第一缝槫背取平,下至橑檐方背,于第二缝折一尺。若椽数多,即逐缝取平,皆下至橑檐方背,每缝并减上缝之半。(如第一缝二尺,第二缝一尺,第三缝五寸,第四缝二寸五分之类。)如取平,皆从槫心抨绳令紧为则。如架道不匀,即约度远近,随宜加减。(以脊槫及橑檐方为准。)

若八角或四角斗尖[8]亭榭,自橑檐方背举至角梁底,五分中举一分。至上簇角梁,即二分中举一分。(若亭榭只用瓪瓦者,即十分中举四分。)

簇角梁[9]之法:用三折。先从大角梁背自橑檐方心,量向上至枨杆[10]卯心,取大角梁背一半,并上折簇梁,斜向枨杆举分尽处;(其簇角梁上下并出卯,中下折簇梁同。)次从上折簇梁尽处,量至橑檐方心,取大角梁背一半,立中折簇梁,斜向上折簇梁当心之下。又次从橑檐方心立下折簇梁,斜向中折簇梁当心近下(令中折簇角梁上一半与上折簇梁一半之长同)。其折分并同折屋之制。(唯量折以曲尺于弦上取方量之。用瓪瓦者同。)

以上入大木作制度。

【注释】 [1] 举折:举,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折,因屋架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横断面坡度由若干折线所组成。举折即定屋顶坡度及屋盖曲面线之方法也。求此曲面线,谓之定侧样。

[2] 葺屋:草屋顶。

[3] 陠(pū):同“庯”,平顶屋。

[4] 陠峻:同下文庯峻、庯峭(即峬峭),指风姿俊俏、文笔优美。

[5] 仪矩:仪法规矩。

[6] 瓦:即筒瓦,为断面半圆形的瓦。是用来封护两垄板瓦瓦垄交汇线的屋面防水构件。有六种规格。

[7] 瓪(bǎn)瓦:同“板瓦”,较宽的四分之一圆形的瓦。有七种规格。

[8] 斗尖:也称撮尖,类似伞架的结构。清称“攒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

[9] 簇角梁,即“攒尖顶”,宋式用簇角梁,清式多用抹角梁,构成平面正圆或正多边形的屋顶构架,屋顶呈圆锥、方锥或多角锥体,顶上安宝顶或宝珠,多用于小型亭榭。屋角也可做成翼角。

[10] 枨杆:即雷公柱。此处为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

【译文】 《周官·考工记》上说:“工匠修建田间的水渠等农田设施,规定草屋顶举高为跨度的三分之一,瓦屋顶举高为跨度的四分之一。郑司农注说:各自确定屋子南北的深度,分别以其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为举折的高度。”

《通俗文》上说:“屋势最上方平整而下端倾斜曲折就叫做陠(读必、孤的切音,今读pū)。”

《刊谬正俗·音字》上说:“陠,就是如今所说的陠峻。”

我朝(北宋)景文公宋祁《笔录》上说:“如今建造的房屋,屋势倾斜曲折的叫做庯峻。齐魏时期,把仪表堂堂长相俊俏讨喜的人称作庯峭、庯峻,大概即是此意。”(如今称作举折。)

看详:现在举屋的方法,以前后橑檐方中线之间的距离,将其四等分;从橑檐方的背部到脊槫的背部,四分中举起一分。虽然殿阁、厅堂、廊屋之类,稍有增加,大概都以四分中举起一分为主制,正好与经传相合。现在只按《周官·考工记》制定下条。

举折的制度:先以一尺为一丈,以一寸为一尺,以一分为一寸,以一厘为一分,以一毫为一厘(即按1:10的比例),在平整的墙壁上画出所要建屋子的侧样草图,确定上举和下折的倾斜和走势,然后可以得出屋内梁柱的高矮,卯眼之间的距离远近(即如今俗称的“定侧样”,也叫“点草架”)

举屋的方法:如果是殿阁楼台,先测量前后橑檐方中线之间的距离,将其三等分,(如果是其余房屋的柱梁作,如果不出跳,就量取前后檐柱的中心线。)从橑檐方的背部到脊槫的背部,举起一分。(如果屋子深三丈,则举起一丈,如此这般。)如果是瓦厅堂,则在四分中举起一分;又统一取前后橑檐方间距的四分之一,每一尺加八分。如果是瓦廊屋和瓪瓦厅堂,每一尺加五分。如果是瓪瓦廊屋之类,则每一尺加三分。(如果是两架椽子的屋子则不加,其副阶或缠腰为二分中举一分。)

折屋的方法:按照举高的尺寸,每一尺折一寸,每一架从上递减一半,以此为准则。如举的高度为二丈,则先从脊槫背部取平,下面至橑檐方的背部,在这上面的第一条缝处折二尺;又从第一缝的槫背处取平,向下到橑檐方的背部,在第二条缝处折一尺。如果椽子数较多,则将每条缝逐一取平,最后都要下到橑檐方的背部,每一条缝都减去上一条缝的一半。(如果第一缝是二尺,则第二缝为一尺,第三缝为五寸,第四缝为二寸五分,照此。)如果取平,都要从槫的中心位置抨紧绳子取直为准。如果架道不均匀,则估计距离远近,酌情增减。(以脊槫和橑檐方为准。)

如果是八角或四角的斗尖形亭榭,从橑檐方的背部举到角梁底部,五分中举一分。至于上簇角梁,二分中举一分。(如果亭榭只采用瓪瓦,则十分中举四分。)

簇角梁的方法:采用三次下折。先从大角背,到橑檐方中心位置向上测量,到枨杆的卯心位置,量取大角梁背的一半,立起上折簇梁,斜向枨杆上举的末端处;(簇角梁的上下都要出卯,中下折簇梁也一样。)再从上折簇梁的末端,量到橑檐方的中心,量取大角梁背部的一半,竖立中折簇梁,斜向对着上折簇梁中心以下的位置。再从橑檐方中心处竖立下折簇梁,斜向对准中折簇梁中心偏下的位置(使中折簇角梁上一半与上折簇梁一半的长度相同)。簇角梁的折分都和折屋的标准一样。(只是在量取折的尺寸时,要用曲尺在弦上取方测量。测量使用瓪瓦房屋的举折也一样。)

以上并入大木作制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