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塞尔与舍勒:人格现象学的两种可能性
- 倪梁康
- 806字
- 2022-09-02 15:39:08
前 言
这里的文字与2016年出版的《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文字类似,属于笔者在《反思的使命》标题下撰写的胡塞尔思想传记的语境。出版前书是为了纪念海德格尔逝世四十周年,而出版面前这部小书则是为了纪念舍勒逝世九十周年。这两位当代极为重要的思想家都在各自的现象学工作中与胡塞尔建立了内在而密切的思想联系,因而他们的思考也都与胡塞尔的思想视域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与后者的论题域相交的两个思想圈。
胡塞尔本人于1859年诞生,1938年辞世。笔者的《反思的使命:胡塞尔与他人的交互思想史》是为纪念他诞生160周年和逝世80周年而撰,预计会在2018年或2019年出版。之所以从这本书中切割出这两个部分,一方面是为了专门纪念这两位与胡塞尔对话的重要现象学思想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反思的使命》看起来已经卷帙浩繁,将这两个部分抽出另行刊发可以起到分卷的作用,从而使它的篇幅不至于过大。在此意义上,《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和《胡塞尔与舍勒》这两个小册子可以被视作《反思的使命》的两个分卷本。
舍勒的思想影响在今天的思想界和学术界并无减弱的迹象。恰恰相反,学者们对他的思想的研究抱有日趋活跃的兴趣,尤其是在他的情感现象学、哲学人类学的思考方向上。国际舍勒学会将于2017年11月24日至11月28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第十四届舍勒双年会,也标志着舍勒与中国思想有了具足的因缘。
除了《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1996,2014)中对胡塞尔与舍勒的思想关系的论述之外,笔者此前还曾在《心的秩序》(南京,2010)、《现象学的始基》(北京,2009)中对舍勒与胡塞尔有关或无关的思想做过若干阐释。有心者可以参考那里的文字,这里不再收入。
此卷包含的内容主要涉及胡塞尔与舍勒的思想联系和私人关系,以及他们各自思考和阐释的双重意义上人格现象学的可能性。这个方向在笔者看来最能够体现胡塞尔与舍勒之间的现象学合作。
两个附录都是舍勒的文字的中译,其一为舍勒身前正式发表的论文,其二为舍勒的遗稿残篇,它们都体现了舍勒对现象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