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朱熹云:“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作为世界历史上修筑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军事工程,长城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体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民族的进攻,促使北方民族不断西迁,从而影响整个亚欧大陆,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因此,长城是理解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重要视角。

对于长城的研究,也应从世界史的视野出发,克服身在此山中的局限,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比,审视长城所反映的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揭示其对于中国历史道路的整体影响,以及所造成的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历史分途。

本书尝试从蒙古帝国瓦解的时代背景出发,审视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亚欧大陆各文明竞逐扩张之时,明代中国却在疆域政策上选择了背道而驰的保守、内敛立场,大规模修筑长城。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蒙古的军事威胁,却无法主动解决蒙古问题,反而长期加剧了北方社会的军事负担,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形成了与亚欧大陆其他文明的历史分途,由此可将明代中国称作“明长城时代”。

在“明长城时代”中,明中期榆林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大体与西欧开启“大航海时代”,开始世界扩张的同一时期,明朝在榆林修筑长城,引领了明中后期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历史潮流。而明朝的最终灭亡,也直接源于陕北地区的军民叛乱。本书从“长城区域史”视角出发,借助文献梳理与田野考察,审视围绕榆林长城修筑所形成的生态、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历史关联,尝试以之为个案,揭示“明长城时代”的深层驱动与深远影响。

长城不仅在中国本土长期获得广泛关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在近代中国屡遭外敌入侵的国难背景下,长城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精神图腾与国家象征。虽然长城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崇高的地位,但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原因,却长期遭到侵蚀与破坏,损失惨重。保存还是毁灭?长城的命运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如何让长城免遭进一步的破坏,避免灭亡的命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本书结合考察所见,提出对长城整体保护的理念,期望能对未来的长城保护产生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