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魅力:古人笔下的北京
- 戈兆一 韩雅青
- 4263字
- 2021-04-04 12:08:52
游小西天记
明·周忱
【原文】
永乐己亥秋,余以事至范阳之怀玉乡。友人张叔豫告余曰:“乡西北山水秀导,有石经洞,为学佛者所居,名曰小西天,盍往游焉。”
越明日,从一仆出独树村,北行四里许,两山对峙,外隘内豁。小溪中出,石峰参差如犬牙,水触石流,潀①然有声。沿溪前行十余里,有巨石数十横布水中,蹑之以渡。登平冈而望,四山多离绝之势。峰峦峙立,如书空之笔者,不可胜数。其中一山若火焰,而草树独茂。问诸牧童,知为白带山,而小西天之境在焉。迤逦至山麓,壁立似不可登。徐望之,有磴道,循山之偏脊直上。行者前后顶踵相接,凡三憩息,始及山之半。有石室题曰“义饭厅”。碑志云,唐乾符中,僧藏贲所建,欲俾游者至此不必赍②粮也。
由厅前折而东,凿石为道,广不盈尺,横于山腹者一里许。将折而北,则条石为阶,凡九十九级,上至平处,行百余步,复有阶如前,级差少。自其上平折而南,有石堂,东向,方广五丈许,名曰“石经堂”。
堂有几案垆瓶之属,以祀三宝,皆石为之,其上天然如帐顶,下则甃石以平其地。三向之壁,皆嵌以石刻佛经,字体类赵松雪,意必元人所刻。其中有四石柱,柱之上各雕佛像数百,皆为小圆光而饰以金碧。
堂之前向为石扉八扇,可以启闭。外有露台,纵仅八尺,横与堂称,三面为石阑,设石几石床,以为游人之所凭倚。旁有禅房庖湢之所,皆因岩为之,不假人力。
堂之左有石洞二,其右有石洞三,复有二洞在堂之下方,石经版分贮其中。盖隋沙门静琬始以经刻,未成而奄化。唐贞观后,其徒道公等继续成之。至辽统和及金明昌之际,有沙门留公、顺公亦增刻之。前后纳于洞中者通十余卷,石凡七百余条,有石幢记其目甚悉。每洞皆以石为窗棂,用铁固之,纵广不可知,而石本之近窗者,可以窥见。观其字画,则辽金所刻与隋唐自异。其左洞有静琬贞观八年碑记,嵌于门上,大意谓未来世佛法有难,故刻此藏之以为经本。若世有经,愿毋辄开,其用心可谓勤矣。
石洞之北有石池、石井,池广七尺而深半之,井深浅不可测,则皆莹然涵虚,可鉴毛发。井之北十余步,有泉自窦中出,涓涓不绝。又有石为龙王像,民祷雨则祀之。古木苍藤,樛③错其上,然阴翳惨澹,不可久居。
由泉窦之南,复扳缘小径,盘屈数十折至山顶,有五石台。台之上皆有白石小浮图,其南二者乃唐金仙公主所建,刻字如新,馀无题识不可考。顶有巨石,后广而前锐,平出于虚空者数尺,相传谓之曝经台。
予至其上,回视四山,则向之特立若事空之笔者,皆隐然在履④舄⑤之下,似可垂手抚摩。稍临石之锐处而俯视之,则陡绝万仞,无有底止。但见横云平凝在下,悚然心悸魄循,急趋还石旁以坐。忽有青衣童子,频礼佛,从师至,为余佛歌道舞,群童随之,击鼗⑥鼓,敲檀板,品洞潇以和。音响嘹亮,上彻层汉。予不觉心神飘然,若凭虚御风而出乎尘杂之表。
已而下至堂中,取凉于古柏之阴。顾盼左右,有碑十余通。时倦不能尽读,特观其高大者,则唐元和四年幽州节度使刘济与其僚来游所建。主僧指曰:“有云居寺,亦静琬所创,西偏下五里许可造。”
乃至山麓,渡小溪丛薄间,寺规制已壮,然比旧基差小。墀⑦中有唐时所建石浮图四,皆勒碑其上。其一开元十年助教梁高望书,其一开元十五年太原王大悦书,其建于景云二年者,则甯⑧思道所书,而太极元年建者,则王利贞之书也。然独不著撰文人,岂书者为之欤?予次第读之,爱其字面清奇,皆有虞、褚法。因叹此地由唐末五季沦入契丹,若使宋有其地,则淳化阁本,此数者岂可少哉!幸今遭逢圣明,斯境近在京畿内,而予始幸一睹,亦稀世之遇也。老僧复曰:“后苑中石刻犹多。”遂历榛翳间,见残碑断碣,或立或卧,不知其几,而多贞观、开元时刻。欲穷数日之力以尽阅之,然心惧荒逸旷官之咎,乃舍之而归。
因追忆往岁尝聆馆阁诸公言,天下山川之胜,好之者未必能至,能至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文,今兹山之胜,予既好之而幸得至焉,措乎言之不文。不足以发扬瑰奇之观,幽胜之迹,特记其大略如此。
①潀:音cóng,小水流入大水,也指众水相会处。
②赍:音jī,把东西送给别人。
③樛:音jiū,集束、合并。
④履:音lǚ,单底鞋。
⑤舄:音xì,复底鞋。
⑥鼗:音táo,长柄鼓,鼓身两旁缀灵活小耳,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
⑦墀:音chí,台阶上的空地,也指台阶。
⑧甯:音nìng,姓氏。
【今译】
永乐己亥年(1419年)秋天,我因为有事来到范阳县怀玉乡(今房山区)。朋友张叔豫说:“西北方向,山清水秀,有个石经洞,是修佛参禅的人居住的地方,称作‘小西天’,你我二人何不去游览一番?”
第二天,我带了一个仆人出独树村向北,大概走了四里路,只见两山对峙,外狭内阔,有小溪潺潺流出,山峰参差耸立,形如犬牙,溪水触石,淙淙有声。我们沿着溪流向前走了十余里,见到几十块巨石散卧水中,于是,踏石而渡,来到对岸。登上山岗,四周多是独立、高耸的山峰,如无数枝伸向空中的大笔。其中有座山,树木尤其茂盛,宛如熊熊火焰,格外引人注目。请教牧童才知道这就是白带山,小西天便在此山中。沿着曲折的山路来到山脚下,山壁陡不可攀,仔细看去,有一石阶小道,沿着侧面山脊径直向上。攀爬的人们头脚相抵、一字排开,我们休息了三次,才爬到半山腰。那里有间石室,上有题字“义饭厅”,据碑志记载,是唐僖宗年间的僧人藏贲为方便游人而修建。有了义饭厅,大家就不必辛辛苦苦带着粮食爬山了。
出义饭厅东行,有一条开凿的石道,横在半山腰,宽不足一尺,有一里多长。再转而向北,是条石铺成的石阶,共九十九级。上行至平坦处,走百余步,又有石阶,只是数量少些。再上到平地南行,有一座石质佛堂,坐西向东,长宽均约五丈,名为“石经堂”。
石堂里的物品都是石头雕成的,设有几案香炉,是用来祭祀佛、法、僧三宝的。堂的上方好像天然的帐顶,地面平整,以石头砌成,三面墙壁,都镶嵌着石刻佛经,字体如赵孟頫,想来应该是元代人刻写的。堂中共四根石柱,上面密密麻麻雕刻着几百个佛像,每个佛像头部都饰以金色光环。
堂前装有八扇可以开闭的石门。堂外露台,长仅八尺,与堂等宽,堂外三面均有石质栏杆,并设石几、石凳,供游人小憩。旁边的禅房、厨房和浴室,都是依托岩石天然形态建成的,未经人工穿凿雕砌。
佛堂左边有两个石洞,右边有三个石洞,还有两个石洞在佛堂下方,里面贮藏着石经板。最初的石经板为隋朝(581—618年)僧人静琬所刻,佛经未成,不幸逝世;唐贞观年(627—649年)以后,静琬的弟子道公等人接续完成了先师的刻经工作;到了辽代统和(983—1012年)以及金代明昌(1190—1196年)之际,又有佛教弟子留公、顺公继续增刻石经,历代所刻石经均收藏在山洞中,累计有十余卷之多,经石达七百多条。石幢上刻记的目录甚是详尽。每个山洞都有石质窗棂,并用铁加固,因而,藏经洞的长度和宽度都无法目测,只能看到靠近窗户的刻经石,从字体来看,隋唐、辽金等不同时期的经石字体各不相同。佛堂左边的洞门口镶嵌有贞观八年(634年)静琬所撰的碑记,其大意是说:未来佛法将遭劫难,故刻经石上,藏于此洞,以存续佛经源本。并叮嘱后人,如果仍有佛经存世,便不要破洞取经。静琬的用心真称得上勤谨至诚啊!
石洞的北面,有石池、石井,池宽七尺,深三尺五。石井则深不可测,池水晶莹,井水澄澈,映照毛发,纤毫毕现。石井北行十余步,一股泉水自凹处涌出,涓涓不绝。旁边有一尊石雕龙王像,是老百姓祈雨的地方。周围古树苍藤,虬结交错,不见天日,阴湿浸骨,不适合长时间逗留。
从泉眼南面,走小路,绕几十弯,蜿蜒攀登,方才到达山顶。山顶有五个石台,每个石台上都立有白石建造的小佛塔。南面的两座刻字清晰,是唐朝金仙公主所建。其余的三座,则没有文字记载,年代无从考察。山顶还有一块巨石,后面宽而前头尖,高出平地好几尺,据说这里就是“曝经台”。
登上曝经台,环顾群山,刚才见到的,那如“伸向空中的大笔”般高耸的山峰,此刻竟都已在我的脚下了,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得到似的。稍微靠近巨石前端的地方向下俯视,却是万丈深渊,不可见底。但见片片浮云横在脚下,令人悚然心惊。我连忙下来,在巨石旁坐下。忽然有一个青衣童子,行着佛礼,随师父来到我面前,他模仿佛道仙令,为我起舞,其他童子跟着击鼓敲板,箫乐伴奏,音响嘹亮,直冲霄汉。我不由得心神飘荡,好像要乘风凌空,超脱于人间尘世。
过了一会儿,我们下山来到半山腰的佛堂,坐在古柏下面乘凉,环顾四周,有十几块碑石矗立。此时我已相当疲倦,不能逐一研读,只是仔细看了其中比较高大的一块,这是唐元和四年(809年)幽州节度使刘济和他的同事们来此游览时修建的。听主僧指引:“附近还有个云居寺,也是静琬创建的,向西偏下走五里多路,就可以到达。”
于是我们下行到山脚,渡过溪流,穿过草丛,便见到了规模颇为壮观的云居寺,但比照地基遗址发现,初建时的云居寺,其规模比现在还要大些。台阶前的空地上,有唐代修建的四座石佛塔,均有嵌刻碑文。其中一幅是开元十年(722年)助教梁高望所书,另一幅是开元十五年(727年)太原人王大悦写的。修建于景云二年(711年)的佛塔碑文,是甯思道所写,而太极元年(712年)修建的,则是王利贞书写的。这些碑文中,都没有注明撰文人,难道是书写的人自己撰的文吗?逐一研读这些清新奇妙的书法作品,都是初唐大家虞世南、褚遂良的笔法,赏心悦目的同时,使人不禁感叹,如果幽云十六州不是自唐朝末年五代时期便沦为契丹统治,而是归在宋朝版图的话,淳化阁收藏的法帖中,怎么能少得了以上几位的书迹呢!今时今日,恰逢升平之世,此处又在京城辖区,让我等有幸一睹为快,这也是稀世之遇啊。寺中老僧说:“这样的石刻,后院还有许多。”穿过茂密的树丛,我见到了许多残破断裂的石碑,有的立着,有的倒着,不知有多少,大部分是贞观、开元年间所刻。本想拿出几天时间一一过目、认真研读,但担心离岗过久而影响工作,只得放弃这种想法,折返而归。
后来追忆往事,曾听翰林院许多同仁说:“普天下的山川名胜,即便喜欢游览的人,也未必都能去;即便能去的人,也未必都能将所见所感表述出来;即便能表述出来的,也未必称得上有文采。”白带山景致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我心向往已久,又有幸到此一游,只可惜文采有限,不能完全描绘它珍奇秀美的景致风貌与名胜古迹,只是记录下途中所见的大概情况罢了。
【简介】
本文节选自《双崖集》(北京出版社 2000年版),是一篇内涵丰富、笔触细腻的风景散文。
作者周忱(1381—1453年),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为官政绩显著。著有《双崖集》。
小西天,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二十公里的白带山,“峰峦秀拔,俨若天竺,因谓之小西天”。山中有大小石窟九个,洞内藏有大量佛经石刻,故又称作“石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