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 刹 海

清·唐晏

 

原文

自地安门桥以西,皆水局也。东南为十刹海,又西为后海。过德胜门而西,为积水潭,实一水也,元人谓之海子。宋词所谓“浅碧湖波雪涨,淡黄官柳烟蒙”者也。然都人士游踪,多集于什刹海,以其去市最近,故裙屐争趋。长夏夕阴,火伞初敛。柳阴水曲,团扇风前。几席纵横,茶瓜狼藉。玻璃十顷,卷浪溶溶。菡萏一枝,飘香冉冉。想唐代曲江,不过如是。

昔有好事者于北岸开望苏楼酒肆,肴馔皆仿南烹,点心尤精。小楼二楹,面对湖水。新荷当户,高柳摇窗。二三知己,命酒呼茶,一任人便,大有西湖楼外楼风致。余至湖上必过之,乃以富豪所不喜,竟至闭门。未几为山东人所赁,改建连楼。云窗雾阁,烹鲜击肥,全是市井一派,而车马盈门矣。

若后海则较前海为幽僻,人迹罕至,水势亦宽。树木丛杂,坡陀蜿蜒。两岸多古寺,多名园,多骚人遗迹。诒晋斋居其北,诗龛在其西,虾菜亭、杨柳湾、李公桥、十刹海皆萃此地。湖上看山,亦此地最畅。昔翁覃溪先生曾集二十四诗人于湖上酒楼,每月有诗会。一时群羡为神仙中人。

①菡萏:音hàn dàn,荷花的别称。

 

今译

从地安门桥往西,尽是弯弯曲曲的水面:东南是什刹海,西边是后海,过德胜门往西便是积水潭,其实它们是连为一体的,元人称之为“海子”。元代张翥《蜕岩词》中“浅碧湖波雪涨,淡黄官柳烟蒙”所描述的便是这一带的景致。然而京城人士大多喜欢游览什刹海,大概是因为什刹海离市中心最近的缘故。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每当黄昏来临,烈日稍息,杨柳绿荫,水曲弯弯,一桌挨着一桌,在凉风的吹拂下,人们拿着扇子,吃瓜品茶,怡然消暑。玻璃一样的湖面一望无际,弯曲的波纹缓缓流动,水中荷花清香冉冉,想当初唐代长安的曲江胜景,也不过如此吧。

有人在北岸开办望苏楼,菜品大都仿南方的烹饪手法,点心精美可口。小楼有两列,面对湖水,初开的荷花玉立门前,高高的杨柳在窗外摇曳。约二三知己,小酌品茗,自在惬意,大有西湖楼外楼的风致啊。

我每次到湖上去,必经过这个酒楼,后因富豪们不喜欢它,生意并不景气,之后便不得不关门停业了。没多久,这个酒楼转给山东人经营,改建为连楼样式,大肆装修,设施豪华,山珍海味,一应俱全,反而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起来了。

后海比前海要幽静偏僻得多了。人们很少踏足这里,后海的水面更宽一些,树木杂草丛生,地势起伏,路径蜿蜒。两岸有很多古寺、名园,诗人的遗迹也很多:诒晋斋在北边,诗龛在西边,虾菜亭、杨柳湾、李公桥、什刹海都在附近。从湖上看山,这里的视野佳。昔日翁方纲先生曾在湖上酒楼邀集二十四位诗人,每月举办诗会,一时间被人们羡为神仙中人。

 

简介

本文节选自《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作者唐晏(1857—1920年),满族,瓜尔佳氏,原名震钧,字在廷(亭),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清代学者。唐晏出身满族官宦世家,其祖随多尔衮入关起即世居北京,至唐晏时,居京师已12世。由于世居京师,著有记述北京历史掌故的《天咫偶闻》十卷,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历史文献。

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什刹海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在北京城规划建设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是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