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从这里开始

(代序)

刘曾复

 

 

京剧两百年间,多少前贤为它的薪火绵延艺海求索、课徒传艺,为京剧艺术的传承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了后人的尊崇。然而,我们更应该尊崇那些为京剧文化的传承笔耕不辍的学者和各界文人志士,他们利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形式记录、传播京剧舞台上和舞台以外的经典故事,让更多没有机会坐在舞台下看戏的人们感受到了京剧的巨大魅力。

难能可贵的是,今年只四十有二的封杰同志,作为《中国京剧》杂志的编辑,更是一位积极传播京剧文化的热心人。他出于对京剧艺术的迷恋,多年来不辞辛劳,奔走于京城的大街小巷,往来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访了硕果仅存的菊坛耄宿,获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写出的文章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二十多年前,文化部门就提出振兴京剧,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的口号。许多老艺人痛感传统技艺流失过快,渴望在有生之年把积累一生的冷戏、绝技传授给后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程没能尽快地实施,一些老艺术家带着深深的眷恋悄然离世,带走了不少剧目、绝技,对此大家非常惋惜!封杰以深爱京剧艺术之心尽力尽责。工作后的封杰搜集来的京剧资料涉及方方面面,他整理发表的文章独具匠心、标新立异,赢得京剧人的赞许。让京剧爱好者和工作者了解更多的京剧台前幕后的实情;让更多的青年人认识京剧、喜爱京剧,通过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某种意义上讲,封杰的走访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效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董文华、李砚秀、景荣庆、黄云鹏、李金声等恰恰是在病重前完成了对梨园往事的最后诉说后驾鹤西去、含笑九泉的。所以说,对他们的采访内容也成为弥足珍贵的绝版资料。


%e5%88%98%e6%9b%be%e5%a4%8d%e4%b8%8e%e5%b0%81%e6%9d%b0%e7%85%a7%e7%89%87.JPG

本书作者封杰与刘曾复合影(摄于2009年)


因为心中存有一份责任,封杰对多位久负盛名的老艺术家进行了采访。如,对已年逾九十的台湾耄宿戴绮霞女士的专访,掌握了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红遍江南及海外的名旦的许多宝贵资料,彰显了两岸京剧本同根的渊源。对于身怀绝技的前辈宋宝罗、王金璐、小王桂卿、李金泉、班世超等人的艺术生涯,封杰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了访谈,梳理成文。由于他的坚持不懈、努力追寻,使远在云南的高一帆,浙江的朱云鹏,上海的李蔷华、汪正华,山东的张金梁、张春秋,天津的王则昭、赵慧秋及黑吉辽地区的云燕铭、周仲博、刘鸣才等人的重要艺术资料得到记载。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凝聚着封杰大量心血和艺术家们艺术结晶的《京剧名宿访谈》终于付梓出版了。本书选定四十二篇文章,与其说是与封杰的年龄巧合,不如说是他对自己的鞭策。记得数年前,我曾赠予封杰“学,然后知不足”来激励他努力工作,勉励他认真做人。今天看来,封杰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奋斗着,并初见成果。我为之高兴!同时我在祝贺他这本书出版之际,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支持、弘扬京剧艺术的行列,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延绵不断地传承国粹艺术,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花永不凋谢。

封杰在该书编写过程中曾特意来征求我的意见和建议,我很支持他这项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并快乐地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