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庸医案(三)

最近几日,信儿、诲儿挺闹腾的,每天都要跑数次茅房。崔姑请王常帮忙看了下,王常说是水土不服,控制些饮食,折腾几天就会慢慢适应的。

信儿、诲儿的身体本就瘦弱,腹泻了几次后,小脸变的更加蜡黄。张母孙氏心疼孙儿,又向两孩子嘴里多塞了几口吃的,结果孩子腹泻的更厉害。崔姑因此事与孙氏拌了几下嘴,婆媳之间闹了些不愉快。

卧房中,张齐贤见崔姑阴沉着一张脸,只好过去揽了她的腰,安慰道:“母亲也是心疼孙儿,为了他们好,心里都是一样的。”

崔姑将脑袋埋到张齐贤的怀中,委屈道:“这我知道啊,可是信儿、诲儿不服水土,总要多容几天适应吧。还有,在洛阳时,我们吃的都是面食,自从来到衡州,只能吃米饭。我们大人无所谓,可两孩子吃不惯呀,官人你能想想办法吗?”

张齐贤说:“我已经让王富生去集市上买了,毕竟南北有别,往后这两孩子吃不惯米饭可不行。”

崔姑抬起头,说:“你倒是有心了,我与母亲吵的时候,你怎么不来劝一下,白白让我受委屈。”

张齐贤干干地笑,“自古婆媳是冤家。你倒是说说,我若去了,该帮谁呢?”张齐贤又将崔姑搂的更紧,继续说:“母亲与你拌嘴后,还特意嘱咐我,要我多让着你点。”

“她怎么不与我说?”

“当母亲的,总要顾及到面子,你也是有孩子的母亲,应该能够理解的。”

崔姑从张齐贤怀中挣脱开来,“就你这张嘴会说话,看来,我不善解人意都不行了。”

……

张齐贤见崔姑一双眉头舒展开来,欲起身离开。崔姑果断伸出两只金莲,攀住张齐贤的尚未迈出去的腿,问:“想要去哪?”

“我去找大夫给信儿、诲儿瞧病啊,我听说善药坊的胡一志大夫是衡州城最好的大夫。”

“王常不就是大夫嘛,再说,什么样的大夫需要你通判大人亲自登门去请?”

张齐贤笑道:“王常并不擅长给小儿看病,再则,我还要让他去城中暗访案情呢。”张齐贤说完,心有所思,最近经常有人在宅子门口鬼鬼祟祟,也许是苏揆安排的人吧,所以,谨慎起见,暗访的事最好交与王常。“至于胡大夫,我听说他的医术精湛,你还记得我与你说过的李昉大人吗?”

“翰林院承旨李大人?”

“对,就是他,李大人曾在衡州担任了一年多的知州,他在任上时,就非常认可胡大夫的医术,还给他送过一幅‘善药坊’的匾额。不过呢,胡大夫年事已高,自然不想与官府有太多牵扯,若不去请一下,他还未必来。”其实,张齐贤去请胡大夫,还有另外一个不便明说的目的——为了曹家姑娘的案子。

崔姑听罢,缩回两只金莲,“那你快去,快去!”

张齐贤向苏揆借了一辆马车,与胡大夫殷勤地磨了半日的口舌,终于将他请到府上。胡大夫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视力有些模糊,心却明亮,诊病干脆利落,不到一个时辰,就让信儿、诲儿止了腹泻,面色回转。

待胡大夫诊完病,张齐贤摒退周围之人,请教道:“胡大夫,您医术高明,本官近日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二。”

“张大人客气,老朽承受不起,张大人尽管问,老朽知无不言。”

张齐贤小声问:“胡大夫可知过癞之症?”

“张大人指的是曹家那位姑娘?”

“您也知道?您给那姑娘诊过病吗?”

胡大夫感叹道:“可惜不曾有人来请老朽,老朽也就无缘了。至于这过癞之症,老朽只知民间流传有此病,老朽遍查医书,未曾见有记载,也未曾诊治过。故而,老朽不敢妄加猜测。”胡大夫顿了顿,“只是,民间极相信有此怪病,若哪家姑娘被人怀疑得了此症,只能一死了之。”

张齐贤听罢,叹息道:“谈病色变,众口铄金!”

“大人看的透彻,老朽年老体衰,恐怕不能替大人分忧了。”

“不然,您能替小儿看病,本官已经非常感激。”张齐贤扶住胡大夫的胳膊,恳求道:“胡大夫您医术高明,德高望重,本官还真有一件要紧事,须请您他日来州衙中做个评判,不知您意下如何?”

“评判什么?”

张齐贤解释道:“只须评判有病或无病即可。”

胡大夫点头答应,“这个简单,老朽答应大人便是。”

“好,好,还有,当评判之事,请您先替本官保密。”

“这个自然。”

府邸大门外,有几个陌生人向府中张望。张齐贤装作不知情,拉着信儿、诲儿,说了一通感谢胡大夫为小儿治病的话语。

王富生扶着胡大夫上了马车,将其送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