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洛阳行7

接着前面的章节继续来讲。我们乘坐观光车到达了龙门石窟入口那里。

然后我兴致勃勃的拿着我们订好的纸质票对着入口拍了一张照。

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个门,应该是北门吧。进门的时候,是那种扫码检票(应该是,)拿纸质票上的二维码扫码进入,上面显示了几个景区,去哪个就可以在纸质票上打一个孔,无比让人有成就感。

顺利的进去,印象比较深的便是左边的伊河(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顺利插入一段搜索的介绍。

而龙门石窟里的伊河呢?水波流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兴高采烈的往前走,在桥边,我们几个便想合张照。然后我乐冲冲的寻觅,最终确定目标,是一个看起来很随和的小姐姐,我上前交涉,然后我们几个便合了影(自动剪刀手耶)。

比较遗憾的是,其中一个室友身体不舒服心情不佳,并不想合照,而且也不和大家一起走。我们便随缘自行走,然后我便兼任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看一看,把一群人聚一下,防丢,也是操碎了老母亲的心,谁能想到我一个不满20岁的孩子已经是五个孩子的老母亲了呢!

然后我们继续往前走,宽敞的大道上,人来人往,也算是旅游旺季,天气不冷不热刚刚好。

右边的话,有排水的地方,水流潺潺,几许落花覆于其上,感觉也是很有意境的,便对着拍了照片,一看,还是很不错的,并不需要添加滤镜,大自然纯粹的美打动人心。

间或分布着几块大石块,分别有牡丹石、(牡丹石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奇石,其产地是中国HEN省LY市寇店镇五龙村。牡丹石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或白或粉绿的花朵随意分散在黑色的大理石中,状如牡丹,浑然天成,妙趣横生。国际石材界公认其为世界奇石,储量稀少,富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被列为世界珍稀品种。对应洛阳牡丹的悠久文化历史,被视为洛阳特产。)还有其他几个石块,但由于时间过去了很久,我记不清了(不好意思,当时忘记记录,以后一定记得,要和大家分享)

往前走,上面是西山石窟,分布排列着雕像,当然了,几乎全部是佛像。

来了自然是要近前去看一下的。而且本人选择性迷信。

原本是什么也不信的(也可以说在什么地方就信什么),这次计划来洛阳,便拿了自己的玉石吊坠,平时也不怎么戴,便搁置了许久,这次出行准备带它一起来开开光呢!(当然,依照本人葛朗台的样子,也是自己开光,因为舍不得花钱。)哈哈哈因为本来想过也要去白马寺嘛!就想带着,谁知道也没去,但是我一寻思,那龙门石窟这边也是佛嘛!应该大差不差的吧(以上纯属本人自己臆想,没有冒犯什么的意思哈,)

然后便近前去看佛像,佛像有很多,最出名的自然是卢舍那大佛,但它在往前的地方,我们暂且不说,对于这些我也是不懂的。

往上攀登的时候,体会到了旅途的艰辛,便更为珍惜此次旅行,毕竟在学校爬楼梯,三楼已经是极限了。现在爬这么高,不得好好珍惜。

插播了哈: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要我介绍,我只知道它是比较有名的景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是很能近距离去看,但也可以看清楚。怎么讲呢,我算是个外行人,不懂雕塑,不懂佛像。但近距离观看给我的震撼还是很多的。这里主要的雕像是北魏和唐代建造的比较多,因此风格也多沿袭北魏和唐朝。北魏的雕像就比较瘦削扁平,而唐朝的就比较浑圆宽厚。慢慢静下心来,细细感受,不敢去触碰摸索怀着崇高的敬意来对待。

闭上眼,去感受,去体会,心便立刻沉了下来。也不敢去拍照(这里也体现我的迷信了,家中长辈教导过,不可以对着佛像拍照)然后继续先下来,准备往前走

下面竟然有泉水喷涌而出,且里面还有鲤鱼在水里缓缓流动,自由自在。水清则无鱼,这里泉水清澈,里面有鱼,且还是鲤鱼,我不免就想到了鲤鱼跃龙门的故事,细思也是在这边发生的。

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就是现在的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当然了,这也是我搜索的,毕竟我脑子里想不出这么多话嘞)

今天先写到这哈(明天补这里的事,还可以写很多,当时有很多感受的嘞嘿嘿嘿)

主要是晚上去完图书馆看书然后看话剧排练,然后磨蹭了一会